第311章 乡音未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
诸葛临看着这熟悉的洛阳城,弯腰轻抚脚下的青石板,这一刻甚至要流下泪来。
他回想起自己当年以绝世之资进入朝堂,被朝堂之上的诸多大佬看好。
他回想起当年在春华流樱顶楼,与冯硕、蔡邕、太仆卿袁逢(袁绍的爹)等诸位大人吟诗作对,对酒当歌……
一晃神,便是十数年过去。
终究是回来了啊……
洛阳城的街道,比以前更加宽阔了呢……
也不知老宅中的柿子树,是否每年都还结果呢?
“诸葛大人?诸葛大人!”
黄门太监的提醒声把诸葛临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晃过神来,站起身,远远看了一眼檐牙高啄的未央宫,低声道:“走吧,带我去见冯大人。”
黄门太监笑道:“好嘞!”
马车一路经过朱雀大街,畅通无阻。
诸葛临看着街上的光景,却是和自己当年离开的时候不通了,人们没了那副闲适淡雅的姿态,都是急匆匆的来来往往,像是在赶路一般。
这就是乱世啊,诸葛临想道。
马车最终停在一座小宅邸边上,那宅邸不是七进七出的大宅,而是一座只有一道门房,连马厩都没有的小院子。
诸葛临下了马车,看着那扇熟悉的掉了红漆的木门,眼神一阵恍惚,仿佛回到了自己当初第一次来到洛阳城的那天。
他还清楚的记得,那一天,他也是站在这样的门前,还未叩门,门便开了,冯硕笑着跟他打招呼,他手足无措,只能脸红着行礼……
忽然之间,面前传来一阵“吱吱呀呀”的声音。
门开了。
一张熟悉、但已苍老的不成样子的面孔,出现在门内。
那老人笑着跟他打招呼:“回来了。”
诸葛临再也忍受不住,跪倒在地,额头紧紧贴在地上,声音颤抖,奔泪如泉。
“学生回来了!”
这老人便是冯硕。
冯硕脸上依然是浓浓的笑意,他这个年纪,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学生回来看他了。
他努力的弯下腰来,轻轻拍了拍诸葛临的肩膀,佯怒道:“怎么?还要我请你起来啊?”
诸葛临连忙手脚并用的爬了起来,摸了一把泪,声音沙哑道:“让恩师见笑了。”
冯硕张了张嘴,万千话语凝聚在心头,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什么好,到了最后,只化作一句:“回来就好,进屋吧。”
冯硕家没有大堂,作为皇帝亲信的他,最忌讳营私结党,所以当年冯硕成为尚书台一把手的时候,就在洛阳城朱雀大街上买了这么一栋没有待客大堂的小房子,住了进去。
这一住,就是一辈子。
进了书房,诸葛临恍然发觉,冯硕的书房比十多年前更拥挤了,多了很多书,也多了很多卷宗。
他才想起来,尚书台的事情非常多,公务非常繁忙,即便是在当年,冯硕也要连夜加班,才能完成朝会当日的工作。
他搀扶着冯硕坐到椅子里,这单单一个小动作,就把冯硕累的额头沁出汗来。
“老了,老了。”冯硕自嘲着,下意识的翻开一张卷宗,然后忽然发觉,今天是和诸葛临谈心的日子,不能再忙公务了。
他索性合上卷宗,对诸葛临说道:“我强行带你回来,你可曾怨我?”
诸葛临立刻道:“恩师对学生的恩义如同再造,学生无论如何都不回怨恩师的。”
冯硕叹了口气:“说话还是如当年一般直接,哎,你这性子,这辈子怕是都改不了了。”
诸葛临苦笑:“其实已经改了很多了。”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之间已经进行过无数次。
两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起陷入了沉默。
窗外的梧桐树飒飒作响。
“这些年来,在草原上,很不容易吧。”
诸葛临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
“其实还好。”
他开始向冯硕讲述这些年他在大草原上经历的事情。
一开始被流放到大草原上的时候,他身边只有十个大头兵,身上带的干粮不多,他本是打算投靠匈奴的。
诸葛临知道,以他的才学,如果投靠匈奴,必然能像西汉李陵那般,受到重用。
“后来我想了想,觉得不是太好,就没去。”
冯硕道:“其实那是个士兵早得了命令,如果你敢投靠匈奴,他们就会杀了你。”
诸葛临一愣。
冯硕继续道:“你没有选择匈奴,是你的良心,你因为自己的良心活下了来,这是好事。”
诸葛临点了点头:“后来,我遇到了一些汉人的流民,他们因为当年先帝和羌渠的战争而失去家园,我收留了他们。”
“我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小镇,便暂时将他们安置在那里。”
“后来,我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或是匈奴人,或是汉人,甚至是来历不明的身毒人……”
“我们聚集在织乌小镇上。”
“我看着他们,仿佛又有了存活下来的意义。”
诸葛临向冯硕诉说着这些年来的经历,说道动情处,连冯硕这等早已看透了俗世之人,也都为之动容。
他同时也对自己学生的经历感同身受,在今天之前,他甚至想象不到诸葛临在草原上吃过什么样的苦。
“匈奴骑兵来过,汉人军队来过,我说服了他们,为了能拥有一座残破的小镇,我不得不走入单于金帐,尝试着说服单于……”
冯硕静静地听着,直到白天变成了夜晚,他恍然发觉,已经到了点灯的时候。
也是此时,诸葛临的故事,已经说到了最重要的时候。
“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他叫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