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扯淡的引经据典
刘协忽然听到冯硕叫停,一时之间有些难以置信,下意识的叫了出来。
;啊?
刘协正蒙着,忽然听到耳边传来张让的声音:;陛下!快答应!
刘协根本不考虑,当即道:;冯爱卿不必焦急,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他说完,便听到耳边传来张让的声音。
;这倒是有些奇怪,冯硕想干什么?看他的样子,似乎对刚才的决定开始犹豫了。
;陛下,这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好事。
;冯硕最好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我们才不需要应对他。
;如果不然,不管造成了什么后果,我们都会很麻烦。
刘协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他看着阶下众臣,心中若有所思。
朝臣们对冯硕的变化很不解,全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未央宫内变得有些乱,可张让没有去制止,他喜闻乐见这种情况,朝堂上越乱,他就越能浑水摸鱼。
张让不经意的瞥了何进一眼,心中清楚得很——更何况,一个混乱的朝堂,总比一个整齐划一、任由何进摆布的朝堂,要好得多。
张喜在冯硕背后小声道:
;冯公啊!你闲着没事折腾王涛干什么啊?你看他人也傻了,手里的古董必定也闲置了,你这会去跟王允要,或者去跟蔡邕要,他们难道能不给你?
冯硕冷笑:;你如此袒护王涛,是不是想等我拿到了更多古董,就会把那方编钟给你?我现在先跟你说好,你就做梦吧,那编钟我是绝对不会还给你了。
张喜听了冯硕这堪称无赖的话,心中怒不可揭,可如今是在朝堂之上,他断然不能和冯硕闹翻脸,便再次劝道:
;冯公,你好好想想,活着的王涛,和死了的王涛,到底哪个对你价值更大?
;他能拿出那方编钟,必然有更多关于古董的线索,若冯公这次为难了他,他日后怎么可能再把古董的线索告诉冯公呢?
冯硕默然不语。
他在权衡,权衡杀了王涛和放了王涛这两个选择之间,哪个能让他的利益更大。
张喜继续道:;冯公,我这样跟你讲,你要是这次放王涛一马,事后得到了古董的线索,甚至是直接从王涛手里得到了古董,那岂不是能让你的学问,在耄耋之年(专指80岁)更进一步了?
张喜站在冯硕身后,看不到冯硕的脸色,只能拼尽了浑身解数,想要去说服冯硕。
;我曾听闻冯公说过一句话:学问有穷时,而追寻学问之步伐无穷。
;冯公你年少时为求学,不惜卧榻雪中半月有余,留下一段百年佳话。
;如今到了老来,怎么就对学问弃之不理了呢?
冯硕眼睛微闭着,像是睡着了。
没人能看见他内心的波澜。
他三十岁时才进官场,而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一心钻研学问的读书人。
他热爱读书,手不释卷,也曾喜得良卷,日夜不眠。
三十岁前,他读书读的如痴如醉,甚至没有娶妻,更别提什么子嗣。
他醉心于书中的学问。
直到三十岁的那一年,他恍然发觉,书已经被自己读完了,要想得到更多的知识和学问,需入国子监。
于是冯硕来到了洛阳,以一身才华和些许人脉,轻易得到了国子监的官职。
直到后来进入尚书台,公务繁忙之余,他也会抽空读上那么一两本书。
他五十岁的时候,已经把国子监的藏书读遍。
他六十岁的时候,太史公的《史记》已经被他翻得卷了毛。
他七十岁的时候,因为无书可读,而沮丧垂泪。
直到他八十岁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学问不只是在书中,还是在古董里!
那方编钟,是那么优美动人,甚至超过他这辈子见过的最美好的歌姬,那方编钟上的纹路像是会说话一般,向他诉说着几百年前发生的历史。
那不同于记载于书中的、云里雾里看不真切的历史。
那是留下痕迹的,最真实不过的史实!
大汉朝尚书台的一把手,岂是无能之辈?
若冯硕当年没有进入尚书台,如今的蔡邕又何德何能成为国子监大祭酒?
而他面前明摆着一个让自己的学识和眼界更进一步的机会。
自己毕生的追求,和子侄的前途,哪个更重要?
片刻之间,冯硕想明白了一切。
;启禀陛下。
冯硕一开口,满堂皆是寂静。
;老臣方才想明白一个道理。
众卿家皆洗耳恭听。
;《尚书.周书.君臣》有云: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这句话朝中一大半人听不懂,包括王涛。
;君臣之间的相处,需要容忍,才会有好的结果,才会诞生好的德行,这是自古传下的礼仪,我们怎么能忘呢?
;普通臣子做错了事,君王尚且需要容忍,更何况王涛这样的痴傻之人呢?
这句话一说完,梁君书直接懵逼了。
这和之前商量好的不对啊!
张喜在冯硕背后,内心赞叹不已,冯尚书真不愧为博览群书之人。
就连讲歪理,都能引经据典!
张喜扭头看王涛,只见王涛悄咪咪的给他比了一个大拇指。
张喜会心一笑。
呵,你今天承了我的人情,赶明儿可不得给我找几件像样的古董?
其他诸位朝臣皆是聆听冯硕所言,不敢插嘴。
;老臣以为,非但不能责罚王涛,还需要给他以补偿,毕竟他为我大汉朝劳心劳力这么久,还发现了土豆这种能活人的粮食,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