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鲁肃嘱咐之后,孙翊让鲁肃暂且退下准备去了。待鲁肃走后,孙翊一个人坐在位子上暗自沉思。可能在鲁肃心中,目前最重要的事便是攻伐江夏一事。但是鲁肃不知道的是,在孙翊的心中,刘备的生死一事与攻占江夏一事,对他而说同样重要。方才孙翊故意问鲁肃,对于刘备的处置一事。除了想听听当世智者对这件事的看法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便是试探。记得历史上鲁肃对于刘备的态度,与周瑜的看法截然不同。历史上周瑜建议孙权对刘备的处置方法,与今日鲁肃所提议的颇有相似之处,只是少了美人计这一步骤。但在历史上,鲁肃可是坚定的联和刘备,共抗曹操的一个人。因为此事,鲁肃饱受了不少非议。后来孙权称帝后,还因为此事怪责已经死去的鲁肃,称其联和刘备一事,乃是其一生中做得唯一的错事。今日鲁肃对孙翊的建议,与其历史上他的看法完全不同。这并非是鲁肃对孙翊有所隐瞒,或者是鲁肃是个前后不一的人。乃是历史上的情势,与如今的江东面临的情势不同。历史上孙权武功不佳,数征江夏而不能下,一直困居江东一地。加上那时曹操已经统一河北,派出大军南下,江东有覆亡之危。在那样的情形下,鲁肃为了江东安危考虑,自然会想着联和一切可以联和的力量。但在今时,江东换了新主人。孙翊继位以来,带领着江东大军战无不胜,更是夺得广陵扩地千里。此刻,无论是江东的武威亦或是人心,都与历史上同时期的江东不可相提并论,在这时,江东更是谋划要攻取江夏郡。这时的江东在孙翊的治理下,完全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蒸蒸向上的景象。在这样的情态之下,身为江东之臣的鲁肃心中是充满自信及对未来的期望的。他当然不会想着去联和刘备。这时候的刘备论势力,与历史上赤壁之战时的他,相比也是大大不如的。因为不想着联和刘备,鲁肃其实个人对于刘备的生死是不放在心上的。只是鲁肃要为孙翊着想,所以建议孙翊不要杀害刘备,以免让自己名声受污。鲁肃方才的那番建议完全是为了孙翊好,但反而是这样,孙翊更加坚定了杀刘备的心。刘备是何许人?第一他百折不挠,因此他最终能够建立蜀汉大业。第二他仁厚待人,因此他名誉满天下,身边总会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其甘愿效死。第三他身怀大志,绝对不会容许自己庸碌一生,毫无作为。这样的人作主公,作好友,乃是当做偶像都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绝对不能将其当做对手。而因为刘备身怀大志,也因为孙翊乃是江东之主,两个都心怀天下大志的人,注定只能做对手。若是刘备能够真正的被驯服,那他还是那个被后世无数人,所敬仰的汉昭烈帝吗?因其百折不挠,因其始终心怀天下,所以他才是那个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时之英雄。在刘备有这样的性格特质的情况下,若孙翊真的按照鲁肃的建议将其养在会稽,那是养虎为患。曹操的教训,还热乎乎的摆在那里咧。当初袁术欲北逃投奔袁绍,曹操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派遣刘备、朱灵,路招率军去徐州截击袁术。结果刘备趁机夺得兵权,将朱灵,路招二人赶回许都,而后用着曹操给他的数万兵马袭击了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夺得了徐州。这一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曹操走的一步昏棋,但事实不是那样的。曹操一直对刘备有防备之心,他虽名义上让刘备督朱灵、路招,但他给刘备的兵马都是朱灵、路招的本部兵马,乃是跟随其数年之年之久的精兵,这一点正是曹操防备刘备的手段。在曹操的设想中,有朱灵,路招二将在,士兵又都是跟随他日久的士兵,这样足以架空刘备了。可是让曹操没想到的是,就算是这样,刘备竟然还能从朱灵、路招二员大将手中夺得兵权,反过来架空了这二人。更重要的是,曹操尊崇法家思想,他的军法一向严厉,他还有实行“质都”的制度。“质都”制度,是曹操为了预防兵将叛变而实行的一种制度。主要内容便是凡是出征的将领或士兵,都要将家属留在国都。这样有其家属在手,兵将就不会再轻易叛变,大大提高了兵将的忠诚度。但就是有这样的前提之下,刘备竟然还能夺得兵权,由此可见刘备此人的心机与人格魅力,实在是非同一般。这样的枭雄,若是落到了孙翊手中,只有其死了,对孙翊才是最安全的。还有一点,鲁肃是孙翊的心腹爱臣,对孙翊忠心耿耿,他不会不知道留下刘备会是一个后患。但因为忌惮刘备的名望,他还是建议孙翊不要杀刘备,虽然鲁肃是为孙翊好,但这点足可以体现刘备这个人有多大的名望了。大到足以让一个臣子,因为投鼠忌器,而建议自己的主君留下一个后患。就凭这一点,刘备就必须死。想到此,孙翊的心中就久久不能平静。他是个宽和的人,但那是对臣子,对于敌人,孙翊可不会心慈手软。孙翊也是个看重名声的人,但其不是沽名钓誉的人。孙翊在案上拿出一封帛书,而后他拿起一支毛笔沾染了墨水之后,就在案上疾书了起来,“叔朗吾兄安好。”“自吾继位以来,江东数有战事,已近几年。此非吾好战,乃是时势所逼,吾既为江东之主,此为吾之天命也。”“吾初继位时,汝星夜来奔,于先主灵前恸哭,又誓言效忠于孤,孤心甚安,此乃感汝忠心,又乃喜你我之兄弟之义也。”“孔子虽言“三十而立”,但吾孙家儿郎尽乃少年英才,不以圣人之言为凭,而孔子所言“三十而立”者,非但五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