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明朝当皇帝

第391章 答卷

回到明朝当皇帝 小龙家水哥 3781 2024-01-26 20:15

  朱由检的殿试题目一亮出来后,所有参加殿试的士子,全都不由自主地愣了一下,宋应星也一样。

  在听到朱由检的声音的时候,宋应星就已经可以很肯定,前两天在高升客栈见到的‘黄公子’,就是当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从那两次跟皇上的短暂的接触来看,皇上年纪不大,喜欢的也不是儒家的那一套学说,而是一些奇巧淫技!

  嗯,或者说,当今的皇帝,更喜欢百家争鸣的那一套,而不仅仅是独尊儒术!

  想到这些后,宋应星却不由得暗自长叹了一声,之前自己准备的那些关于国政的,关于军事的,关于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所有的那些策论,看来都没用了!

  皇上现在想听的,不是这些所谓的治国安邦之策,而是真真正正,可以用到实处,或者说对国家,对百姓有所裨益的东西,比如,钢铁巨轮!

  想清楚这些后,要如何下笔,也就容易多了!

  很快,宋应星便已经打好了腹稿,随后提笔,便在宣纸上写下了大约一千多字的初稿。

  写好初稿后,宋应星深吸了一口气,微微闭上双眼,将脑海中所有的杂念,全都摒弃后,这才又睁开眼睛,将初稿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然后又提笔开始修改起来。

  前后修改、通读了三遍后,宋应星这才最终定稿,然后提笔,将修改定稿后的策论,工工整整的抄写在了另外一张宣纸上,并且在题头上写下了百花齐放才是春七个大字。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古今贤文》,稚童启蒙之书耳,世人皆读,然其中之哲理名言,又有几人知之?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启蒙之书,稚童读之,尚且明白兼听偏听之别,何以世人,却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奇巧淫技,而独尊儒家儒术呢?

  三足之鼎,立而稳之,独腿之木,其能支乎?故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知其不可取也!

  很快,宋应星便将最后的策论写好,又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后,这才放下了笔。

  这一片策论,从立题到作答,从头到尾,几乎都在批判独尊儒术,甚至还借用了蓬头稚子启蒙用的《古今贤文》中的名言典故。

  《古今贤文》,那是写给小孩子启蒙用的,跟《三字经》和《百家姓》的定位是一样的,都是给小孩子读书启蒙用的。可以说,天下间的读书人,就没有没读过这三本书。

  可是,就连《古今贤文》中都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道理,天下间那些饱读诗书的鸿学巨儒,却偏偏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不,不是他们不懂的这些道理,只是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之后,大家已经习惯了以儒家位尊,皇家也都推崇儒家之学,科举取士,考的也全都是四书五经,儒家学典!

  这样一来,大家自然而然的,便全都有选择性的读书,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了!

  而唐宋以继,直至皇明,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独尊。若不是之前跟朱由检接触过两次,知道朱由检的性子和兴趣爱好,宋应星说不定就算看到这样的题目,也绝对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写出这样的一片论文来呢!

  至于现在,文章是写出来了,可是,这篇文章递上去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宋应星也不知道!

  或许,这篇文章会深得大明皇帝朱由检的心意,被他拨擢为一甲状元,又或者,会被打为另类,归为末等,落得最后一名,甚至惹得天怒人怨,激怒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被天下的士子口诛笔伐,最后落得身败名裂,也为未可知呢!

  总之,这篇文章递上去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还真是不好说呢!

  宋应星文思敏捷,写完这篇文章,也没用去多少时间,距离殿试结束,也还早着呢。嗯,就算要再写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时间上也完全来得及。

  但是,考虑再三之后,宋应星最后还是决定,就将这篇文章,原封不动的递上去,至于递上去的后果,不论好坏,他都愿意承担,哪怕因此而被黜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不了,自己再去陕西,去横渠镇,去看看朝廷刚刚下旨敕建的横渠书院!若是能为重建横渠书院尽一份力,能为横渠先生的关学,出一份心力,宋应星也就知足了。

  既然不能‘为万世开太平’,那就‘为往圣继绝学’吧!

  当,当!~两声清脆的锣声响起,一个太监,拖着尖锐的嗓音叫道:时间已到,考生停笔!

  所有的考生,全都停下了笔来,随后,便有几个宦官小太监,从广场后面,一排一排的,将所有的试卷,全都收了起来。

  随后,考生便在现场的护卫的引领下,朝皇极殿大门口龙椅上坐着的朱由检行礼后,退出了皇极殿,朝紫禁城午门走去。

  在离开午门的时候,所有的考生,还在城门口的宦官手上,拿到了一块干粮,一截竹筒装着的清水。

  离开午门,等到大哥宋应升后,宋应星两兄弟,很快便又回到了落脚的客栈,倒头便睡。

  殿试放榜,还得三天时间,而这三天时间,则是翰林院翰林学士和内阁辅臣,最忙的时候。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的试卷,都得由翰林学士和内阁辅臣,来评分。

  以往,都是每个内阁辅臣,带着几个翰林院的学士,分得一些文章,将之评分之后,禀奏给皇上。评为优异者,还需单独具名上奏,并且是连同士子的卷子,一起呈递上去。

  而所有的卷子都评阅完后,才会由内阁辅臣,最后商量决定,评出一二三甲,并上呈给皇帝亲自审阅。

  同样的,跟被评为优异者的士子一样,排名靠前的十个学子,同样要将所有的试卷,一起呈送到皇帝那里,由皇帝亲自评阅。

  只不过这一次的殿试,跟以往的惯例,又有些不一样。

  评分的,依然还是由内阁辅臣和翰林院学士组成,只不过评分的规则,却从优异、优、良、中、下这五等,变成了百分制。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