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明朝当皇帝

第277章 农书局与火器局

回到明朝当皇帝 小龙家水哥 3670 2024-01-26 20:15

  听了李邦华的话,朱由检不由得又微微愣了一下,沉吟了片刻,朱由检又瞧着其他众人说道:李爱卿所言,大家以为如何?

  地方卫所兵的战斗力,通过锦衣卫,朱由检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虽然,在穿越之前,朱由检就已经知道,明末地方卫所兵,已经几乎没有任何的战斗力了,但从锦衣卫那里,朱由检才总算是真正了解到了,地方卫所兵的真实情况,那已经不能用没有任何战斗力来形容了,而是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地方卫所在籍兵力和实际兵力的差距,竟然有三倍甚至四倍还要多,而多出来的那些兵力名额,就全都被地方卫所的指挥使、千户等长官给吃了空饷,喝了兵血了!

  也难怪,在面对王二、种光道等区区数百乱民的时候,萧惟中统领的地方卫所兵,竟然会一触即溃,望风而逃了!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地方卫所兵,就算兵籍典册上的兵员人数再多,能不能够打赢农民军,平定陕西民乱,朱由检可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以陕西的民乱作为起点,波及整个大明帝国的明末农民起义,可是足足贯穿了整个崇祯朝的!

  可见,在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明军都并没有真正彻底的战胜过农民军!

  招募新勇,训练新军,以对抗农民军,这是肯定的,不仅要招募新军,而且还要配发新式武器,大量装备火枪火炮,才有可能真正的战胜农民军,还有东北的女真鞑子!

  环视了众人一圈后,朱由检的视线落在了内阁一众辅臣的身上。

  随着朱由检的视线,内阁次辅李国,最先出班,躬身行礼说道:臣附议。

  随后,钱象坤、刘鸿训、何如宠、吴宗达以及徐光启等内阁辅臣,也都纷纷躬身行礼说道:臣附议。

  朱由检微微颔首,视线落在徐光启身上,停顿了一下,又说道:徐学士,前次学士奏请成立的火器局,筹备得怎么样了?

  回皇上,火器局的筹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火器局局长孙元化,已经在王恭厂内,选定了一处废墟,作为新的火器局厂址。徐光启出班,躬身行礼说道。

  在农书局成立之后不久,徐光启便又上书,请求设火器局,总理火器兵备制造一事。

  原本,这个火器局,朱由检也是想设在工部之下的。但后来,就跟农书局直接成了内阁的直属机构一样,徐光启在上书的时候,故意只说了请求设火器局,总理火器兵备制造,而并没有说明火器局的隶属关系。

  而朱由检在批复的时候,也就跟农书局一样,大笔一挥,将火器局也归属在了内阁名下。如此一来,内阁就有了两个直属的局署机构,农书局和火器局。

  而这两个局署机构,还都由徐光启全权负责。在农书局,徐光启是总编纂官,而在火器局,徐光启则是总监理!

  总监理这个词,是皇帝‘新造’的,此前并没有,但是这三个字,却已经很清楚明白的,告诉了所有人,这个词的职权范围,那就是监督和管理!

  只不过,徐光启身为内阁辅臣,每日还要处理各种政务,还要参加御前朝议等等等等,皇帝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召见他,并且他又分身乏术,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么多工作!

  因此,不管是农书局也好,还是火器局也罢,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都不是徐光启,徐光启也只需要在有空的时候,去指导一下即可。

  负责农书局的日常工作的,是农书局副总编纂官、户部侍郎华衮,其下还有人数多达上百人的编纂官以及编修、编辑,以及近千名文书文吏,专门负责整理清点历朝历代的农书。

  不仅如此,每天还都有从地方上收集出来的农书典册,不停地被送到京师,送进农书局里,然后由农书局里的编辑、文吏,整理清点。

  虽然才刚刚成立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农书局却已经整理并且翻印了一套农书典籍,那就是跟红薯种植推广配套的《金薯传习略》。

  为了配合红薯的推广种植,福建巡抚金学曾整理编纂的这本《金薯传习略》,由陈经纶进献给朱由检后,朱由检很快便将之转交给了新成立的农书局,并且作为农书局刊印的第一本农书,首批刊印了五千册,分发天下各府州县。

  而火器局,则是在农书局成立之后,又过了十几天后,才由徐光启上书奏请设立的。

  火器局的设立,本就是朱由检的意思,徐光启上奏之后,朱由检几乎连御前朝议上的商议都没有,便直接批复了,并且也如同农书局一样,将火器局设在了内阁之下。

  而请求设立火器局,并且曾经在天启朝的时候,就监造过红衣大炮的徐光启,也就成了火器局的总监理,而不久前才刚刚原官起复的兵部职方司主事孙元化,则以原官出任火器局局长,负责处理火器局的日常工作。

  听了徐光启的话,朱由检不由得微微点了点头,旋即又说道:那就好,另外,让钦天监选个黄道吉日,火器局正式挂牌成立,到时候,朕要亲自出席。

  听了朱由检的话,徐光启和其他重臣,不由得全都愣了一下,火器局挂牌成立,大明皇帝竟然要亲临现场?由此可见,火器局在大明皇帝心中的位置,有多么的重要了!

  微微愣了与喜爱,徐光启旋即回过神来,躬身说道:是,皇上,臣会尽快与钦天监商议,选定黄道吉日的。

  朱由检微微点了点头,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新式火枪和红衣大炮的试制工作,进行得可还顺利?

  回皇上,工部已经按照御赐的图纸,对新式火枪和红衣大炮进行了试制,如今已经生产出了两支新式火枪,两门红衣大炮的炮身。回答朱由检问题的,不是徐光启,而是工部侍郎署理工部事务的吴侍琮。

  工部尚书薛凤翔在皇陵山中督建皇陵,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返回京师了,在京中署理工部事务的,就是这个工部侍郎吴侍琮。

  听了吴侍琮的话,朱由检不由得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已经造好两支了么?马上送进宫来,朕要亲自过目。

  吴侍琮急忙又躬身应道:是,皇上。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