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大明割韭菜

第105章大明国立北京大学

我在大明割韭菜 唐晓非 5655 2024-01-30 13:21

  大明快报的突然出现,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但是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惊恐。

  人们对未知的事物当然是恐慌,尤其是不少大臣。

  他们总觉得这玩意儿是在鞭尸。

  人都砍了,再上报纸批评一遍,然后传到民间再被骂一顿。

  而且这一次写加派案,万一下一次写对官员有害的怎么办?

  总之,有人又有意见了。

  当然,鉴于最近皇帝的暴脾气砍了不少人,有些人虽然有意见,却先忍着。

  等时机成熟了,再把这个大明快报给整倒。

  他们不知道,崇祯也在忍着,等时机成熟了,该算的账一件件算。

  经历了加派这件事后,崇祯已经切身感受到大明朝官僚之**。

  治理**,要防,也要疏导,更要刮骨疗伤,即砍人脑袋,提拔能吏。

  但这就完了么?

  当然没有!

  最重要的是,改革官员的来历。

  现在官员都是科举入仕。

  科举制在古代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是要真的彻底改变大明朝,肯定不能依靠科举制度了。

  或者说,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不能只是考23书网,不然出来的都是会打嘴炮的杠精。

  明末这是意识形态出了很大问题,儒家道德至上论就是大明朝的政治正确。

  本身道德这东西是很不错的,可是一到了政治层面,就变味了,就和后事美帝的民主论一个鸟德行。

  所以,要改。

  但是不是现在就改变科举,科举毕竟也已经好几百年了,绝不是他皇帝一挥手,就能取消,然后凭空再生出一个其他的制度来的。

  那么如何改?

  先不要动科举,现在成立一所大学。

  先从崇祯需要的人才开始培养期。

  这个大学就是完全脱离科举那一套的。

  学校崇祯今年年初崇祯就交给方正化在筹备。

  就在北京城西北边,叫做大明国立北京大学。

  七月十日,当北京城的人还在讨论大明快报的时候,崇祯已经悄悄出了北京城,来到西北郊。

  如果没有记错,这里在后世应该就是北京大学所在的地方。

  大明国立北京大学的规模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看起来简陋。

  门口写着校训:实事求是,探索真理。

  这就是崇祯要改过来的。

  大明朝的读书人一个个都像神棍一样,都是嘴炮王者,键盘侠鼻祖。

  而21世纪的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则简单多了,就是实事求是!

  崇祯进了国立北京大学的校门,在里面转了一转,对方正化说道:“这里可以容纳多少人?”

  “回禀陛下,现在目前可以容纳300人。”

  300人?

  “可以,隔壁的军事学院要尽快修建。”

  “是!”

  “宋应星和徐光启呢?来了么?”

  “奴婢去瞧瞧。”

  不多时,方正化就回来了,说道:“皇爷,两位大人都已经到了。”

  “快叫进来吧。”

  徐光启和宋应星快步走进来,道:“臣参见陛下,不知陛下驾到,让陛下久等,有罪。”

  “都免礼吧,今日朕叫你们来,就是聊聊别的事,不必拘谨。”

  “谢陛下。”

  崇祯带着他们二人进了大学堂,道:“你们看这里如何?”

  两人面有疑惑。

  崇祯道:“朕给你一个农业大学的配置,以后所有的农政院的官员从这里提拔,一定要选拔对农业更加了解的人。”

  “陛下,这……他们没有功名,恐怕……”

  “农政院的官员特例,当然,朕不是说随便就可以提拔,也要经过考试,考题就由你二人来出。”

  徐光启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

  “徐爱卿,你是种过田的,你对农业十分清楚,很多官员根本就不懂,让不懂的人去管理,怎么可能管理得好,朕就是要让懂的人来做他擅长的事情,只要能从地里种出更多的庄稼,让老百姓吃上饭,怎么有用就怎么来。”

  徐光启当然会种田,他的《农政全书》里就记载了许多农业方面的知识。

  皇帝说的没错,现在很多大明朝官员不懂种田,但地方上的田政和水利都是那些官员在管,就造成了啥也不懂,就干脆啥也不做的局面。

  “陛下圣明。”

  见徐光启和宋应星没有说什么,崇祯继续道:“来,随朕来见两个人。”

  徐光启和宋应星继续跟着皇帝走。

  走到后面的庭院,那里正有两个人在恭候。

  “草民参见天子,万岁万万岁!”

  “两位先生快快免礼。”崇祯过去将这两位搀扶起来。

  这两位可都是明末有名的人物。

  一个叫徐霞客,没错,就是那个喜欢游山玩水的徐霞客。

  这一年的徐霞客43岁,已经游走了大明不少地方,对许多名山古迹都有详细的记载,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生情况也有记载。

  另外一个叫吴有性,没错,就是历史上明末清初有名的传染学家。

  这两个人都不是官员,但是都被崇祯找来了。

  做什么呢?

  在大明国立北京大学做任课教授。

  为什么会这样决定?

  因为不仅仅有农学院,还有工学院、医学院和地理学院。

  这几科全部都是实用价值非常高的学科。

  例如农学院,就是要主力大明朝的新农业的。

  医学院是要为后面的打仗最准备。

  地理学院更不必说,进入商业时代,对矿产的需求更大,对修路的需求更大,要对地理了如指掌才行。

  而这些东西,已经不能再拖了。

  都得提前布局,让他们先生根发芽。

  皇帝很礼貌,很客气:“两位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

  “不敢,天子传召,草民日夜兼程。”

  “来来来,给两位介绍朕的股肱大臣认识,这位是徐大人,朕的工部尚书,我大明朝的栋梁!”

  徐光启的大名,两人自然是都知道的,连忙道:“见过徐大人。”

  徐光启也行礼,虽然是草民,可这俩人都是皇帝请来的啊,他这个工部尚书可不敢托大。

  “这位是宋应星宋大人,今年上半年,顺天府的红薯,就是他种出来的,夏暑收获了足足1万石(120万斤)!”

  “见过宋大人。”

  “两位有礼了。”

  如果其他大臣在场,会发现,现在皇帝完全换了一张嘴脸,变得和善可亲,举手投足都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张晨是一个非常重视真正的人才的人。

  人才是用来尊敬和礼待的。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