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血狸奴 7439 2024-02-07 13:04

  讲一下李广。

  李广是秦国名将李信的后代,李信曾在秦攻灭六国的过程中,于灭燕一战立有大功,击败了燕太子丹。

  对于李信,秦王嬴政一度非常信任,下令由李信、王翦各领兵马,合力攻灭赵国。

  而在关东六国仅剩最后一个强敌――楚国时,嬴政却犯了难。

  “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

  对于嬴政的提问,大将军王翦给出答桉:60万!

  而愣头青李青非常自信的站出身:20万就够!

  二者之间对比悬殊,嬴政自然就选择了自己更信任的年轻将领:李信。

  然后,李信就带着20万人,把楚国的士气给打起来了。

  李信攻楚失败,也终于让嬴政认识到‘便宜没好货’的道理,便见王翦找来。

  再详细的策问之中,嬴政决定支持王翦的计策,令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出关,覆灭熊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秦国还并非是后来富拥天下的‘秦朝’,根据史家的研究推断,嬴政在位时期的秦国人口,最多不会超过五百万。五百万人口,去掉女人剩一半,再去掉老弱病残,王翦带走的六十万大军,几乎是秦所有的青壮,堪称‘举国之力’。

  全国几乎所有的青壮都被王翦带走,嬴政当然会心里打鼓:这王翦带了寡人六十万青壮出关,万一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为了尽量打消嬴政的疑虑,好专心准备和楚国的大战,王翦在出征前,准备了一卷长二丈余的竹简――讨赏清单。

  引军出征之后,在大军朝楚地进发的路上,王翦的讨赏清单也‘络绎不绝’的送回咸阳,嬴政无一例外,尽数答允。

  有人问王翦:你这么做,难道不怕别人骂你吗?为了攻灭楚国,我大秦锐士倾巢而出,作为主将的你却贪得无厌,讨赏的列表从来就没有断绝过,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王翦回答:我要的越多,王越放心。

  旁人问其故,王翦说:我向王讨要的赏赐,是宅院、庄园、田亩、姬妾这样的财富,王得知我想要这些东西,只会认为我是个贪图享受的人;可如果我什么都不要,那王就会认为我要的是其他东西,而且是宅院、庄园这样的财富所无法媲美的东西。

  最终,王翦不辱使命,伐灭楚国,完成了始皇一统天下、扫灭六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至于李信,则在楚国覆灭之后被派去燕国,在苟延残喘的燕国‘余孽’面前打了场酱油。

  从李信的经历就不难发现:既然李信是秦将,那李氏一族就应该是关中人,应该居住在咸阳附近;而从有关李广的记载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的记载,而位于槐里的槐里市,正是长安九市之一。

  这也就说明:李广的家族曾经居住在关中,且距离咸阳、长安不远,只是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搬去了遥远的陇右。

  有人猜测是李信因‘攻楚不利’而无颜留在关中,也有人说这是李氏在秦末乱世躲避灾祸的缘故,真相如何已无从考证。

  说回李广本身,作为秦国民间李信的后人,出生于将官世家的李广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军事素质教育,史料记载中的描述是‘李广家族世代传习射箭’世代传习,这是非常有趣的记载,基本可以理解为‘祖传绝活’――李广善射,是从乃祖李信时起就代代祖传下来的绝活。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人自萧关大举入侵汉室的北地、陇右,李广作为陇右人,自然也投身于反侵略斗争当中,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入伍,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祖传绝活‘骑射’,让李广斩获了许多首级,最终得以被所在部队选派为中郎。

  这里的‘选派中郎’先前在正文中提到过。

  在担任中郎,侍随于汉文帝身边期间,李广曾多次陪同汉文帝外出打猎,几乎每次都会射杀大型勐兽,展现出了极强的个人武力。汉文帝评价李广:可惜没生在太祖皇帝那会儿,若不然,万户侯对李广而言,也不过是手拿把掐的事。

  就这样一直到汉文帝驾崩,李广都一直担任中郎。到汉景帝继位之后,才被任命为陇西郡守,去自己扬名的‘家乡’卫戍边境,之后又被调任为骑都尉。

  汉景帝继位之后不久,吴王刘鼻、楚王刘戊掀起吴楚七国之乱,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并在太尉周亚夫账下听令,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在这一部分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点――李广先后历任骑都尉、骁骑都尉;再加上李广扬名的‘家乡’――陇右,又是和北地并称为‘汉家唯二可以产出骑士的郡’的地方。

  这就有意思了。

  陇右、北地可以产出骑士,地理位置又很靠近河套地区;李广又先后历任骑都尉、骁骑都尉。

  这是不是表明李广这个人,是一个很擅长带领骑兵部队的将领呢?

  可如果是这样,那李广祖传的绝活――射箭,又被丢到哪里去了?

  难道李广把二者合二为一,变成了骑马射箭,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齐射?

  将这个问题暂且搁置,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平定吴楚之乱的过程中,太尉周亚夫采取坚守昌邑而不出,作壁上观的战略,逼得梁王刘武一日连发七封血书,请求长安朝堂明令周亚夫支援梁都睢阳。

  而周亚夫却咬死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便从头到尾都没有让麾下的任何一个兵卒支援,甚至哪怕是靠近睢阳城。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李广名声大噪。

  根据史料记载,周亚夫在昌邑坚守不出,还明确下达指令:无论叛军怎么骂阵、挑衅,昌邑守军都决不能走出营垒!

  可同样是在太史公陛下,李广在吴楚之乱中的主要功绩,便是‘在昌邑外夺下了叛军军旗’。

  夺下叛军军旗,自然没什么好说的――斩将夺旗,斩将、夺旗,李广是后者。

  真正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周亚夫立下‘夺旗’之功的地点:昌邑。

  周亚夫明明下达了‘出昌邑者斩’的军令,而且还是以军方最高统帅的身份,在战时下达的最高级别指示,李广又如何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违背太尉的指令,从而立下‘夺旗’之功呢?

  结合史料记载和对李广这个历史人物的剖析,我们其实就不难发现:李广的性子,真的很‘老李’――战时违抗命令,对李广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所以结论就是:太尉周亚夫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原则,选择让吴王刘鼻的吴楚叛军,同睢阳城内的梁**队打个两败俱伤,即平定了叛乱,又削弱了梁王刘武的军事实力,同时还能保留周亚夫所部平叛主力的实力,可谓一举多得。

  而周亚夫因此而下达的‘昌邑守军不得出击’的军令,却被我们的飞将军当成了耳旁风――李广非但没有遵守周亚夫的命令私自出击,甚至还在这次出击中立下‘夺旗’之功。

  这也就为李广整个跌宕地府的人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咱们老李,从来都不听从命令,主打的就是一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紧随其后发生的一件事,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梁王刘武一天发出七封血书,祈求长安朝堂命令周亚夫支援,周亚夫用‘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怼了回去,并没有对睢阳进行支援。

  这时候,又一个奇怪的点出现了。

  几天前才在昌邑违背周亚夫军令,擅自出击并立下‘夺旗’之功的李广,转眼便出现在了睢阳城内?

  什么情况?

  单从李广的性格来推断,这恐怕是我们老李的又一个骚操作。

  ――或许是为了在太后面前露脸,也可能只是单纯以为‘陛下不会放任亲弟弟陷于为难’,李广再次违抗周亚夫‘不得出援’的军令,私自率部或独自支援了睢阳。

  而从李广非但支援了睢阳,自己还出现在了睢阳城内可以得出结论:李广能出现在睢阳,自然是从外部突破了吴楚叛军对睢阳城的包围。

  换而言之:李广擅自支援睢阳,是带了不少人的・・・・・・

  再往下,自然就是梁王刘武对李广感恩于心,又实在是被睢阳的惨烈战况吓到,便似抓住了救命稻草般,死死抓住了李广。

  而刘武抓住李广的方式,就是把整座睢阳城的防务,连带着所有兵马一股脑塞进了李广怀中――也就是将那枚可以调动梁国所有军队的将印,交到了李广手中。

  李广接了。

  考虑到先前,李广在‘绝对打不起来仗’的昌邑立下夺旗之功、从‘绝对不外派援军’的昌邑带走了一支军队――一支可以从外部突破包围圈,并顺利进入睢阳城的军队等‘事迹’来看,李广解下梁王刘武的将军印,似乎也就不是多么奇怪的事了。

  在李广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或许是这样的:天子启只想平叛,没想坑梁王,而周亚夫居功自傲,打算为了自己的武勋,而牺牲掉天子启的手足兄弟。

  于是,李广就觉得自己应该为天子启救下梁王刘武,至不济,也要为窦太后救下宝贝儿子。

  再加上这么做,也确实是在做有功于社稷的事――确保睢阳不失,李广大概就一咬牙一跺脚下定决心了。

  可是在天子启的角度看来,情况就又有不同了。

  ――吴楚之乱虽然是突然爆发,但无论是作为反叛一方的刘鼻,还是平叛一方的长安朝堂,其实都是做足了准备的。

  如果说刘鼻反叛,是在刘启论起棋盘,将自己的王太子砸死那天开始做准备的话,那长安朝堂的应对,也大概是从刘鼻‘托病不朝’时就开始的。

  这就意味着长安朝堂为了防备刘鼻,而在梁国维持了超过正常范畴的军事力量。

  问题的核心,也就在这里了。

  ――吴楚在,军事实力强大的梁国,就是关中最重要的屏障;

  但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军事实力强大,尤其还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强大梁国,却会变成长安朝堂新的心病。

  更何况梁国的地理位置,对关中的威胁更大、更直观,梁王刘武和窦太后又有‘皇太弟’的前科,天子启不能不慎重。

  结合此间种种,借平定吴楚之乱,顺带削弱梁国的军事力量,使其尽量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诸侯国所应有的范畴之内,应该也是天子启交代周亚夫的主要任务之一。

  而这件事,却因为李广这个搅屎棍的乱入而出现了变数。

  ――睢阳虽然变成了绞肉机,但周亚夫就在战场一侧,大局尽在掌控;可李广的出现,却让睢阳守军士气大涨、吴楚叛军军心大乱,天子启‘削弱梁国’的战略意图直接流产。

  明白了这些,再去体味天子启那句‘既然梁王赏过了,那朕就不赏了吧’,以及那句千古流传的‘李广难封’,我们或许能有些新的感悟和体会。

  ――李广难封,未必就是因为那枚梁国将印;或者说,那枚将军印,仅仅只是李广整个人生的一个缩影。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李广犯下了很多次类似‘接梁王将军印’这样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才最终导致‘李广难封’。

  除此之外,在武帝对匈征伐期间,李广反复不断,且及高频率的迷失方向、耽误军期,以及动辄全军覆没式的溃败,同样也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胜仗给你带回三五个人头,打了败仗就给你玩儿全军覆没不说,时不时就连自己都要被俘虏!

  就这样的将军,是个皇帝都得头疼,不拉出去砍头已然是侥幸,又谈何敕封?

  甚至就连自己的最后一战,即大将军卫青挂帅的漠北决战,李广也仍旧在自请先锋失败后,于东路迷失方向,间接导致了尹稚斜单于得以逃窜,汉室‘生擒单于’的战略目的落空。

  考虑到这些因素,掰着指头算算李广犯下的过错,究竟够砍几回脑袋,够几家、多少户食邑的彻侯爵位被用来抵罪,就不难发现:李广能活到老,甚至是能‘自己给自己体面’,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奇迹・・・・・・・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