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看到孙中山先生带着陈晓走进房间后,他就向李大钊先生和陈晓招手示意,李大钊先生和陈晓走到塌前附身后,孙中山先生就对李大钊先生开口说道:“大钊先生,刚才精卫逼我要立下两份遗嘱,我已经向他们表示了赞同,但是我想他们还是缺少一份遗嘱。我想让你替我为苏联政府拟写一份英文遗书。”
“好的中山先生,你的用意我已经明白了,我这就同陈晓一起合作替你拟写一份给苏联政府的英文遗书,现在请你静等。”李大钊先生听完孙中山先生对他说的话后,他就爽快的向孙中山先生答应道。
随后李大钊先生就同陈晓合作在病室里,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之意,替孙中山先生拟写了一份给苏联政府的英文遗书,并把大意宣读给孙中山先生听:“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嗯!大钊先生,此遗书正和我意,就把它留在我这里吧。你们也回去休息吧。”孙中山先生听完李大钊先生给他读完英文遗书后,他就满意的点头对李大钊先生说道。
“好的中山先生,遗书请你收好,你多保重,再见!”李大钊先生听完孙中山先生吩咐他的话后,他就向孙中山先生答应一声,把遗书放到孙中山先生枕边,带着陈晓退出了病室。
孙中山先生在之后的十几天里病情时好时坏,延至3月初,孙中山先生肝肿加大,饮食之水分不能排泄,此后也不思进食,浮肿日甚。至3月10日,病情已是百药罔效,群医亦束手无策。此时孙中山先生神思仍甚清楚,当电报报告粤军已攻下潮汕时,孙中山先生还指示:“要电报汉民,不可扰乱百姓。”
在3月11日早上8点,何香凝发现孙中山先生的眼睛已经开始散光,于是赶紧出来找到汪精卫,让汪精卫拿遗嘱去让孙中山先生签字。孰料陈璧君听到后却埋怨道:“因为汪先生写了遗嘱,人人都骂汪先生。现在又叫汪先生叫他签遗嘱,将来不是别人更骂汪先生吗?”
汪精卫被陈璧君这一闹,竟退了回去。之后,何香凝又找到宋子文、宋霭龄等人,大家都认为到了应该签字的时候。当日正午快吃中饭时,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用钢笔在遗嘱上签字。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先生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联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是时,宋庆龄泪流如雨,众人也都不禁哭了起来。
到了下午,孙先生已渐丧失说话能力,但仍悲慨地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死了,四面都是敌人,你们是很危险的,希望你们不要被敌人软化。”
汪精卫听完孙中山先生对他们说的话后,就起立向孙中山先生回答道:“要怕敌人,我就不革命了。”
孙中山先生听完汪精卫向他回答的话之后,就又喊了两声道:“廖仲恺夫人……”但因孙中山先生舌僵,不能做声,而又不想要说什么了。
何香凝听到孙中山先生对她的喊声,她赶紧走到孙中山先生的床前,开口对孙中山先生说道:“孙先生的一切主张,我誓必遵守。至于孙夫人,我也当然尽我的力量来爱护。”
孙中山先生听完何香凝对他说的话后,他就紧紧握住何香凝的手达十分钟之久,算是对何香凝的临终托付。
到了3月11日下午后,孙中山先生的呼吸更加困难,已不能续说四五字以上之语,只连续反复说“和平……奋斗……救中国”等语。下午安眠后,孙先生于11日晚6点醒过来一次,但手足变冷,不能多做言语。12日凌晨3点再醒过来一次,已不能言语,只喘气不堪。延至12日9点30分,孙中山先生最终停止呼吸,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
孙中山先生停止呼吸后,通过国民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汪精卫和李大钊等人商定,争得了孙中山先生的家属宋庆龄和孙科的同意,把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之后,于1925年3月19日,由在京的孙中山先生亲属和国民党中央主要负责人孙科、宋子文、孔祥熙、汪精卫、李大钊、于右任、张继、陈树人等,分组轮流举运,移至中央社稷坛大殿安放,以作公祭。
中央社稷坛灵堂上扎了灵龛,灵龛的圈门上雕出了抱厦,探出五佛冠式的挑,挑上悬着长短彩绸、绣球,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灵龛内停放着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柩盖上覆以青天白日旗,柩前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大幅遗像。上端悬匾“有志竟成”,两旁挂联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灵龛两旁摆着青松翠柏、鲜花。灵堂内还设有苫席,并按中国传统习惯,男左女右排列,灵位东侧(上首)为:戴恩赛(孙中山的女婿)、宋子文(孙中山的内弟)、孙哲生公子、孔祥熙(孙中山的襟丈);灵位西侧(下首)为:孔夫人(孙中山夫人的姐姐)、孙哲生夫人。此外,还有在此轮流守灵的政府文武官员。
从公祭开始,仅在一周的时间内,公祭处共收花圈7000余个,挽联5900余幅,横条幅500余件,唁电唁函不计其数,签字留名的吊唁者计746823人,机关团体1254个。其规模之盛大,礼仪之隆重,影响之远,这在民国以来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央社稷坛公祭之后,经治丧处黄开文、许世英、李烈钧、戴天仇等互相协商之后,定于4月2日上午11时举殡,暂安于香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塔内,待南京中山陵完工后,再正式奉安。
4月2日,北京城各机关、团体、学校、铺户、住户均挂半旗致哀。上午8时起,北京西长安街至中央公园门口、天安门一带,由治丧处分段分片地插上了白旗,作为各机关、团体、学校送殡人员集合的标志。政府派出的陆、海军护灵仪仗队、北平警察保安队,先后按次序排列整齐,北京大学学生组成的花圈队则在公园南门“公理战胜”牌坊集合,人各手持花圈一个,等候起灵。
殡列行进时,宋庆龄夫人在灵车后边乘坐第一辆双马驾辕的黑车,车顶上扎着黑彩球。其他送殡官员的女眷所乘的四轮马车车顶上,一律扎白彩球。
殡列经西长安街、西单牌楼、西四牌楼等街道时,市民们均不约而同地肃立在便道上,主动脱帽,行注目礼。
城中礼炮哀鸣,一派肃穆,三架飞机,绕空护送。在行进中,群众高呼口号:“孙中山先生主义万岁!”“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场面十分悲壮。
灵车抵达海淀时,有培元小学、西郊小学、西郊女学等校师生列队行礼致祭。灵车经玉泉山时,山口扎有素彩牌楼一座,上面嵌以“中山先生主义万岁”字样;不远又有小牌楼一座,标以“哀音”二字。
下午4时25分,灵柩抵达香山碧云寺,山门外有香山慈幼院男、女学生千余人,他们均身穿青制服,手执素花束,列队迎灵。另有清华童子军一大队,每人俱穿土黄军服,胸章、肩章。队色及佩戴齐整,颈上系蓝、白两色的领巾,头戴大沿帽,手执军棍,阵容整肃。当灵车开过时,全体童子军在一声口令下,均以左手举军棍,右手三指合拢(代表智、仁、勇的精神)放在军棍前行礼。顿时,鼓乐大作。此外,中法大学、绅商市民团体纷纷用松柏枝、鲜花、纸花临时搭了大牌楼。
因香山碧云寺坐落在山上,为使孙中山先生灵车能够平稳地运上去,事先顺着山道,台阶用木板搭成长坡,当灵车到碧云寺后,由执绋的人们挽曳而上,很平稳地将灵车运至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
碧云寺各院门早已搭起牌楼,挂满挽联。二重门牌楼的挽联是:“空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民主义;大名垂宇宙,英灵常耀两香山。”塔龛内的长联是:“功高华盛顿,识遇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4时30分,在庄严的哀乐声中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安居于金刚宝塔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安居于金刚宝塔内后,汪精卫代表国民中央只安排了几名卫士,留在碧云寺内守护孙中山先生的灵榇。孙中山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北方政治混乱的局面再次陷入恶化,广大劳苦大众刚刚看到的希望之火遭到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