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宋有毒

590 遍地开花

大宋有毒 第十个名字 5229 2024-02-09 23:26

  “我们有救了……女王陛下万岁!”西迪从来也不认为犹太人的未来会寄托在海鱼身,可宸娘坚持要试试她和菲尼克斯也拦不住。 </p>

  这朵青色的火苗同样让两位犹太大拉目瞪口呆,然后腿一软跪在了宸娘身后,把脑门贴在甲板口念念有词。</p>

  这一天宸娘在湟州号的艉楼接受了部分族人的顶礼膜拜,正式成为南犹大国第十九任国王,并继承了她祖先、也是南犹大国第一任国王波罗安的名字,称波罗安王宸女王。</p>

  只是王这个姓在犹太语只能翻译成国王,宸娘又非在称号加养父给起的名字,老凤凰和西迪一商量,干脆两边凑合凑合叫波罗安.宸女王。</p>

  光登基还不成,这段历史要正式记录在南犹大国的谱系,老凤凰是执笔者。但是在如何撰写有关开国侯王诜的问题没法动笔,宸娘对四五岁之前的生活只有零星的记忆,详细的收养过程还得去问开国侯本人。</p>

  完不成谱系算登基仪式没结束,更没法建国,回一趟大名府成了南犹大族的头等大事,顺便再把留在大名府的南犹大国族人接过来。</p>

  在宸娘捂着鼻子熬炼鲸油时,杭州、明州、台州、温州、福州、江宁府、鄂州、江陵府、渝州、登州、密州悄悄的出现了一两家新的店铺或者小作坊。</p>

  经营内容五花八门,有酒楼、染坊、刀剪铺、家具作、蜡烛、纸张、金银首饰、面包房、印字社,经营特点一个,新颖精巧。</p>

  酒楼里卖的菜品巨大部分宋人都没见过,染坊染出来的布颜色鲜艳还不容易褪色,刀剪铺里的刀剪钢口极好做工精良,家具用料不是很考究但样式新颖构思特。纸张更白、蜡烛更亮、金银首饰成色更高、面包房里烤出来的面包又软又香。</p>

  最有意思的还是福州城里的印字社,它是当地一位魏姓海商开办的,叫日报社。规模不小,临街两层小楼后面带着院子,除了为客户刊印书籍之外,还自己印发一种叫做商报的刊物。</p>

  每月逢一、五对外售卖,椅面大小的白纸印满了蝇头小楷,也不知道是怎么印去的,字体规整且清晰,还不太怕水。</p>

  内容有神鬼故事、平话、广告信息、国家大事。前面两种在瓦市里能听到,倒不是特别新,但后面的商铺信息和国家大事有点特别了。</p>

  以前各家商铺也会印一些自己的货物信息随商品一起搭送,或者贴在自家店铺门口招揽顾客,但从来也没人想过可以专门刊印出来当书一样四处售卖。</p>

  这些广告信息太有用了,只要买一份福州商报等于买到了几十家商铺的货物清单,一步不迈知道货物种类、价格和大概成色。</p>

  对商家来讲等于多了很多伙计站在城里四处叫卖,对买家而言像没出门却能进集市走马观花先转一圈,省去了很多麻烦。尤其是外地客商初来乍到,手里有张商报等于有了一张货物地图。</p>

  国家大事版面有点像茶楼酒肆里贩卖的邸抄,面写的都是朝廷的各种政令变化。但它又邸抄内容丰富,不光有从朝廷邸报抄下来的消息,还有开封城内有关朝廷的一些传言,并由专人进行点评,只是不讨论对错,也不下结论。</p>

  福州商报一出来最先关注的是商人,然后是当地官吏。对于朝廷的动向,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他们想及时知晓只能靠家人、友人的书信和朝廷邸报,别无他法。</p>

  但私人书信往来非常慢,一年写两封到头了,还不一定能送到。邸报面都是明发的政令,有关朝廷内部的更多信息无从得知。</p>

  现在好了,商报每隔五天或者一旬必有新内容登出,还有被称作专家的人进行深入分析,算不太懂朝政的人也能看明白大概意思。</p>

  至于说这个叫专家的人分析的对不对,老百姓根本没法评判,太深奥,跟着看个热闹。官员们则表面嗤之以鼻,暗地里却仔细揣摩,总有能恍然大悟、击掌叫绝的时候。</p>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可能是有人在胡编乱造,逗人一乐。但很多消息个把月之后会被从北面回来的海商们印证,八九不离十,商报说的都是真的。</p>

  不光真,还口口相传更全面、更深入。可这些消息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没人能知晓,连开办日报社的魏姓海商也闭口不谈。</p>

  那日报社的消息是怎么来的呢?得去问朱八斤和王十。这两个家伙控制着顺风镖局、顺风邮递和山川督察院,表面是护送货物、人员和信件往来,其实早构建出一张还不算特别严密的大,覆盖了整个北宋疆域的三分之一还多,基本分布是黄河沿岸、长江沿岸和东南沿海府路。</p>

  特别深入内陆的只有甘凉路、大名府、渭桥镇、开封城。其它地区朱八斤和王十还没时间去布局,主要是交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旦离开驿道和水道消息传送太慢也没啥意义了。</p>

  假如有人能拿到顺风邮递系统的分布图,再对一下这些店铺的位置会发现,两者基本都是重合的。顺风邮递发展到了什么城市,当地很快会出现一两家货色新颖的店铺。</p>

  为了不太引人注目,像在杭州、明州、福州、江宁府这样流动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店铺主人通常都是外来户,大家也见怪不怪。</p>

  而到了鄂州、江陵府、渝州这样相对封闭的小城市里,店铺或者作坊则是由本地人开办。但他们都不是实际控制者,只是个站在前台的幌子,真正的主人藏在他们的身后,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谁。</p>

  这是洪涛的疏散计划核心内容,每家店铺、商号、作坊的背后都藏着数目不等的儿童团员和她们带走的工匠。</p>

  初期先弄一些较普遍、简单的工作,不求大发展只求隐藏身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金量的充实,她们会一点一点的发展壮大,同时还会把身边的生意伙伴、朋友、邻居裹挟进来一同经营,在当地做大做强。</p>

  山川督察院和促进社在这期间会充当指挥系统和大脑的角色,不管开国侯王诜的人还在不在,按照既定步骤走下去,不会有问题。</p>

  每个点之间都是独立的,儿童团的孩子们也不知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都在什么地方。需要互相联络时只能通过王十的系统,不需要联系那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该嫁人嫁人、该娶妻娶妻,儿童团和驸马养子养女的身份永远深埋心间,直到带入坟墓为止。</p>

  在福州开办日报社的是王二,她身边的还有六个儿童团二期、三期和四期的孩子以及四位工匠,其两名出自宝绘堂。</p>

  魏姓海商是个鳏夫,与顺丰镖局有业务往来,前两年在明州时被王十的人下了套,赌钱输得倾家荡产,早成了山川督察院的外围暗桩。</p>

  这次他得到命令北杭州把王二一行几十口人接到家,名义是娶了一位北地落魄地主的闺女续房,实际是请回来一位姑奶奶,家里家外所有事情都是王二做主。</p>

  当除了不能当家做主之外,这位姓魏的海商也不算亏,一分钱不花娶回家一个年纪相貌都还算不错的新媳妇,还想怎么样啊。</p>

  王二和他说了,老老实实听话,将来生了儿子继续给魏家传宗接代,家产也依旧是魏家的。要是敢动什么歪心思,只需要一次,可以去大海里当鱼饵了,她拿着魏家的遗产在当地找个海商分分钟改嫁。</p>

  要不说狠人永远是狠人呢,王二算是把蛰伏的命令执行到没法再彻底了,她要在福州落地生根,看谁还能说咱是外来人。</p>

  不光自己生根,还要开枝散叶弄出个家族,连带着身边这些弟弟妹妹和工匠家庭一起生根发芽,将来几家人都发展起来之后,暗联合起来在福州城里跺跺脚怎么也得晃三晃。</p>

  福州日报社是复兴计划的开始,与搞实业相她更喜欢琢磨人玩,可惜大宋不让女人入仕,但控制舆论这件事儿她是一直都没忘。</p>

  当初组建促进社时,大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养父所说的国度,想当官得靠老百姓选,甚至当皇帝都得选,谁也别想一言九鼎,如何实现这一步,控制舆论很重要。</p>

  干别的她不拿手,干脆办家报纸玩舆论吧。别看不起报纸,干好了照样威风凛凛,爹爹说这叫传媒巨头,皇帝想起来都半夜做噩梦的存在!</p>

  这件事儿不光对她的胃口,王十也特意捎来密信,代表促进社全体成员对二姐的远见卓识表示佩服,并保证尽其所能给日报社提供各种渠道内和渠道外的消息。</p>

  还要把福州做为山川督察院的一个重要据点交由王二统领,利用日报社和魏家的影响力向当地官府渗透,由山川督察院提供暗协助,争取在二三年之内把福州变成促进社的一言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p>

  </p>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