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瓦剌军全面攻击 朱祁钰垂拱而治
听到门外吵闹,马良披衣起身,走出毡帐,细问缘由。
原来是也先太师,在昨天晚间突然下令,命大军今日一早开拔,发起对大明的第二轮攻击。
要说也先,本来还不至于如此激动,只是大明的新使团一到,先是册封伯颜帖木儿为忠王,册封其女为敬才人。这也就算了,然后自己的妹妹贞才人立即便失宠,瞬间被使团新带来的绝色美人取代。
这就够让也先窝囊了,更可气的是,本来就一直心向大明的伯颜帖木儿,竟然还拉着黄溥去喝酒。
当伯颜帖木儿和黄溥酒足饭饱宾主尽欢,相携走出大帐。那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样子,彻底激怒了也先。
也先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拿下大元故都,给蒙古内部的亲明派们好好看看。
当马良打听清楚消息,回到毡帐中,朱祁镇正左拥右抱,搂着美人舒舒服服窝在被窝里。
见马良进来,朱祁镇连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陛下,大军要开拔了,也先太师命令全速出击,明天拿下阳和。
朱祁镇又问道:使团离开了吗?
使团一大清早就离开了,如今走了有一个时辰了。
人在瓦剌,身不由己。
朱祁镇只得起了床,匆匆忙忙地梳洗过,便出帐上了辇车。
辇车从外面看着不显什么,一进入里面,饶是朱祁镇也吃了一惊,只见里面装饰得金碧辉煌,奢华无比。
里侧是一张软榻,足够三个人在上面尽情伸展。榻边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果品点心。
地上放着数盆炭火,盆中红罗炭烧得正旺,车中温暖如春,比在毡帐里还暖和。
朱祁镇只穿一件里衣,搂着两位美女,斜靠在榻上,忍不住向马良赞道:这个齐王妃真是不错,难为她如此细心,还知道送辆辇车。
我的那些蠢女人,就没一个想到要为我准备辆马车的。
哎,同是父皇的儿子,我弟弟的眼光怎么就比我好这么多呢。昨晚的毡帐浴盆美姬,怕也是齐王妃提醒周氏那个蠢女人的吧?
马良点点头,表示了默认。
朱祁镇重重地叹了口气,直接给自己的发妻下了定论:钱皇后那个傻子,非被人活活玩死不可。
下次再有使团来,你提醒我一下。我让使团捎个话,告诉钱皇后,实在不行,就不要硬扛了。
认个怂,搬到慈宁宫,和太后一起住吧。这样还能保住她自己的安全,不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马良连忙答应了,朱祁镇在车上吃过早点,不多时,辇车便缓缓起动,开启了新的征途。
走了半晌,朱祁镇反应过来,好奇地问道:这车怎么一点都不颠簸呢?
马良笑回道:这个臣知道,是齐王妃命人在车轮上包了好几层牛皮。
朱祁镇回道:还可以这样?她是怎么想出来的?
马良回道:这个臣也知道,王妃提过,说大明建造的战车,每辆是要用四十张牛皮包裹车身的,所以王妃便想到,顺便用牛皮,把车轮也包上算了。
王妃还很贴心地给带上了备用的牛皮,等车轮上的牛皮磨损坏了,咱们再把备用的换上。
朱祁镇听到造一辆大明战车要用四十张牛皮,便冷着脸不再说话了,自己这位大明皇帝就要和大明将士兵戎相见了,这种滋味,想想都不好受。
大军一路疾行,第二天中午,便来到了阳和口外,越过了这段长城,就算正式进入大明腹地了。
也先正要指挥大军,布置攻势,手下便来通报:启禀太师,阳和守将黄宁率人带着酒肉,前来觐见太上皇,并犒劳大军。
也先闻言,既惊诧,又欣喜:这就是传说中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吗?
于是也先亲自迎了出来,当着黄宁的面,再次确认道:将军此来何为?
黄宁解释道:太师莫疑,末将是来拜见太上皇,并奉献酒肉。
也先至此方信,带着黄宁来到朱祁镇的辇车旁,命人通报。
朱祁镇此时正在享用美色,无奈只得起身,掀开车帘,向外看去。
黄宁等人连忙下跪磕头请安。朱祁镇回道:朕甚安,都起身吧。也先太师兴兵入境,是为了送护朕回京复位。
你们只需向大军提供补给,然后谨守城池便可。待朕复位,自会为尔等记功升赏。
黄宁等人忙又磕头谢恩。
之后的沿途各城守将,也全如黄宁一样,不待朱祁镇叫门,便主动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之前也先劝服了大同的李让作为内应,给出了大同各城守将的名单,如今看来是用不上了,大同下辖各城的守将实在是太主动太热情了。
只用了两天时间,瓦剌大军便来到了大同城外。
也先对大同这样的重镇,还是非常慎重的。派自己的三个弟弟:大同王赛罕王铁元帅孛罗,率他们的本部兵马两万人,作为先锋,堵在大同城西门外。
另外伯颜帖木儿率其本部一万兵马,将朱祁镇护在中军。
也先则带着自己的五万亲军,紧挨着伯颜帖木儿扎营。
也先自己,加上几个兄弟,一共八万大军,终于来到了大同城下。
与此同时,阿剌知院率军三万,破开独石口,来到宣府城下。
大汗脱脱不花,则是率两万人,朝喜峰口方向攻击前进。
至此,也先的八万大军作为进攻主力,阿剌知院三万军队,脱脱不花两万军队作为辅助,蒙古三路大军,一共十三万人,全面开启了攻势。
前方军报雪片一般飞到京城。
朱祁钰却不慌不忙,既不召开朝会接见大臣,也不出城视察军务。偏偏也是和太上皇朱祁镇一样,天天躺在床上玩女人。
朱祁镇努力玩女人,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和不甘;朱祁钰用心玩女人,则是纯粹因为无聊。
朱祁钰的治国理念,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唐太宗的说法,就是收揽人才,然后垂拱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