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封禅
第224章 封禅
转眼间,便到了封禅泰山的日子,各地诸侯,远夷君长,都已经齐聚西京长安,等待随驾东巡,封禅泰山。
这次除了封禅泰山,展示自己的功绩外,李重俊还打算看看东方各州县的情况,顺便了解一下当地民情。
一行人浩浩荡荡,从西京长安出发,一路向东,于十一月六日来到泰山。
“这就是泰山,昔日秦皇汉武,高宗皇帝都曾登上泰山之巅,祭祀上天,将自己治理天下的功绩,告诉上天。”
“今日朕便要效仿,登山祭祀,祈求天下安康!”
泰山脚下,李重俊当着太子和群臣的面,感慨一番,他也没有想到,会有封禅泰山的一天。
自他继位以来,改革制度,去除弊端,励精图治,重用了一批贤良为相。
在他们的辅佐下,大唐从颓废衰败,变成迅速安定、富强,积极进取的面貌。
使得大唐重新焕发新机,变得越发朝气蓬勃。
“圣上是天子,代天巡狩!徳加于万民,威加于海内!”
张说行礼说道。
“朕或许有些功绩,但远远不够,要是就此居功自傲,自会自甘堕落,成为人人唾弃的昏君。”
“历代有作为的帝王不在少数,前期励精图治,到了后面却自甘堕落,贪图享乐,这是自取灭亡的行为。”
“这都是因为居功自傲所引起的,如梁武帝,甚至如汉武帝这样雄才伟略的帝王都不能免俗。”
“朕不能像他们那样,应该引以为戒,戒骄戒躁,时刻警醒自己,不能居功自傲!”
李重俊看着泰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没有因为自己有功绩,就沾沾自喜,从而忘乎所以。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因为这样,觉得自己功绩无人可以超越,到了晚年就开始放纵自己,以至于后来爆发安史之乱,大唐陷入一百多年的混乱。
李重俊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做第二个唐玄宗。
“朕以眇身,托王公大臣之上,夙夜袛惧,恐不能自制,幸赖诸公,使四海升平!”
封禅泰山,对于皇帝,对于群臣来说,无论是舆论上,还是政治上来说,都具备着重大的意义。
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泰山脚下,李重俊和宰相,以及祀官登山,仪卫环列山下百余里。
“前代玉牒之文,为什么要保密?”
上山之后,李重俊询问礼部侍郎贺知章。
“因为要上达天听,是说给神仙听的,不能让凡人听见、看见,所以才要保密。”
贺知章回答道。
以往来这里封禅泰山的皇帝,肯定会有所求,都会写在祭祀泰山之神的文书上。
要是随意让普通人看见,一来怕泰山之神不高兴。
二来,担心所求之事被世人看见,有损皇家威严等等。
“此番封禅,朕是为天下臣民求福,不必藏着掖着,让天下人都能够看到。”
李重俊说道。
“臣遵旨!”
贺知章行礼应道。
随后,将要祭祀泰山之神的玉牒,向群臣宣示。
在正式祭祀之前,还需要斋戒焚香沐浴几天。
至十日,正式开始祭祀封禅活动。
“昊天上帝,君位。五方时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有别,陛下享君位于山上。”
“群臣祀官位于山下,诚足以垂范来叶,为变礼之大者也!礼成于三,乃初献、亚献、终献也!”
秘书监徐坚奏曰。
按照旧制,天子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高宗时期,武后上表要求参加封禅大典的祭地大典,高宗采纳武后建议,下诏准奏,由武后来行亚献礼。
如今,李重俊封禅泰山,初献自然不用说,该由皇帝来亲自主持,亚献定为太子献祭。
最后的终献由皇后来负责,群臣虽有不满,但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毕竟,高宗时期的封禅,武后还负责亚献,现在皇后负责终献,不也是合情合理。
祭祀开始。
李重俊在封祀台,祭祀昊天上帝,封祀台是高宗时期修建,位于泰山下南方四里处建造的圆丘祭坛,上面装饰五色土。
在封祀台祭祀完昊天上帝之后,山上云雾缭绕,缥缥缈缈,远处尚有金石丝竹之声传来。
张说急忙恭维道:“圣上,您听,泰山之神已奏响迎宾的乐章,在欢呼您的到来。”
李重俊听后哈哈大笑,心情愉悦不少,回去继续沐浴斋戒,等到次日再登岱顶祭祀。
次日,李重俊登岱来到山顶,这里有座登封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
按照以往的规矩,要封玉策于登封坛。
等祭祀完毕之后,下山回去继续沐浴斋戒,等到明天最后一次祭祀,初献礼才算完成。
李重俊起身,准备走下山去时,天上出现了一片五彩云霞,一群白鸽在云霞四周轻快的飞翔。
“恭喜圣上!贺喜圣上!”
“此乃瑞云呈祥,白鸽道喜,此乃祥瑞之兆!”
“此乃天佑我大唐,天佑我大唐呀!圣上福泽深厚,万民敬仰,诸天神佛无不为圣上贺!”
群臣立刻根据出现的天象,向李重俊道喜。
李重俊微微一笑,有点飘飘然的感觉。
“好!好!好!”
李重俊一连说了三个好字,道:“传诏,自今日起,册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凡是参与封禅官员,一律加官进爵。”
“在这大观峰上,铭刻朕亲自撰写的《纪泰山铭》文,向天下人都知道今日之事。”
李重俊说道。
“臣等遵旨!”
群臣急忙行礼应道。
第三天,到社首山降禅坛祭祀地神,行初献礼就算完成,剩下的就交给其他人去办。
等整个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李重俊颁布赏赐。
封禅大典结束,李重俊将厚重的冠冕换下,换上一身轻便休闲的行头。
这些天可真把他给累的不轻,各种仪式需要他来完成,穿着一身厚重的冠冕,实在令他有些不太适应。
典礼结束,便启程回去,回去的路上,顺便考察一下沿途州县的情况,看看官员是否尽心尽力。
看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有什么地方需要更改的没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