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诺邓盐井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老道长与三叔、凌轩和我四人在松谷草堂的后院侧厅聊到凌家族人入滇后,如何践行“渔樵耕读”?
老道长说提议凌家族人的渔樵耕读,非指渔、樵、耕、读四业,而是泛指多样职业,多种生存方式,可文可武、可攻可守。
老道长鼓励凌家族人要保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
我们听了都十分赞同老道长的意见。
三叔问:道长,一个家族如何才能做到长盛不衰?
老道长说:
一个家族要长盛不衰、延绵不绝,需具备经营策略。
古代大德认为“唯有修身,可齐家,方可治国,继而平天下”。
他们认为齐家与治国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原话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意思是说,我听闻那些有国有家的人,不担心没有得分,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公平公正;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是担心生活不安定。
一个家族要发展,前提必须是族人内部要团结,另外还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家族要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人。
领导人必须是具备战略思维、能把控全局、知人善任的将帅之才,处人办事必须公平公正。
第二家族必须齐心积累尽可能多的原始财富。
管仲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后代子孙在衣食无忧中生活,才会专心学习、努力发展所长;有资本,才有试错的成本和机会;只有勇于尝试,才有成功的机会。
穷苦人家的孩子并非资质欠缺,而是因为错不起,而根本不敢尝试。
第三家族要发展安全人脉关系。
安全人脉关系就是结识同频同类的良人,互相支持的、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同行间不能用“同行如敌国”的思想,要成行成市,形成良好竞争,抱团才可取暖,共同做大做强。
第四家族一定要重视后人的教育。
良好的教育决定了一个家族的素质和走得更远的能力。
三叔赞叹说,道长讲得真是好!
我微微一笑,心里想,老道长可是大学历史教授啊!一二三四,思路清晰,输出内容,有如剥豆子。
凌轩问道:道长,我们入滇营商,该贩卖哪些货物?
老道长说:凌轩,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也认为凌轩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在,说实话,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明朝,问一个官员,回答也不如老道长详细!
因为老道长在现代是历史系教授,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真正的倒背如流!
更何况,教授和我在穿越前的那个学期,正好着手一项对明朝历史的研究,作为学生的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教授就更不用说了。
老道长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明代民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记得一位文人作诗一首自嘲清贫: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
我也一些忧不得,且锄明月种梅花。
诗写得很朗朗上口,但是如果真的缺了这些基础必需品,他还可以继续安心地琴棋书画诗酒花吗?
中原城镇的柴薪常年不足,江南烧柴,江北烧煤,吴人烧草、禾秆,淮人烧荻芦,甚至有些大富之家,竟经蜡代薪,即烧蜡!中原有专门卖柴薪的柴市。
云南跟中原不同,山多林密,柴薪多不缺,价低占地。
米粮亦是如此,中原城镇自有专门的米行专卖各色大米、小米;而云南日照充足,收成相对好,人们能自给自足。
至于油,还是由客商贩运为主,但品种太多,质量难以控制,很多的人家自产猪油食用。
上述三类连同酱醋,都是蝇头小利的生意,均不建议经营,我建议凌家以余下的两种作为经营重点:盐与茶。
盐,很重要!大风小说
古谚语有云:盐筋醋力。体力劳动的人们每天都必需补充盐分。
明人宋应星曾做过研究,一人一年需要盐50斤,明初盐的价格,贵时需银五钱多,贱时则不到四钱。
明代,淮浙最盛产盐,设有盐场,由灶户、卤丁烧制盐;陕西有盐池,四川有盐井。
公元1383年,明朝在全国设置了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诺邓的“五井盐课提举司”就是其中之一。
身处大山深处的诺邓,是一个千年白族村落。
诺邓盐腌制的诺邓火腿火遍美食界,但是在茶马古道最为兴盛的明朝,诺邓盐更闻名。
云南盐是井矿盐,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汉代史书上记载的云龙盐井就是如今的“诺邓盐井”。
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与发展完全依赖诺盐业经济的兴衰。唐代的史料上,也可以见到关于“诺邓盐”的记载。
明代盐业更繁荣,在诺邓,经常可见浩浩荡荡的当地马帮,驮着盐巴出发,满载粮食、茶叶和生活用品归来,而来自缅甸、西藏以及产茶区的马帮,驮着玉石、药材、茶叶来到诺邓交易,又驮着盐巴和茶叶迈向遥遥征途……
盐业经济的繁荣昌盛,令诺邓村中常住户达400多户近3000人,另有行商、工匠、杂艺等数千流动人口。
凭借盐业经济,诺邓依靠滇藏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冲破了大山和江河的阻碍,构筑起了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通兰坪、丽江乃至西藏的交通系统,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有诗为证:
万驮盐巴千石米,行商坐贾交流密;
百货流通十土奇,铭铃时鸣释道里。
凌家人应从盐业入手,加上朝廷”纳米中盐“的优惠政策,这是身处明代在云南最好的买卖。
我听到老道长说到诺邓,心里一下子咯噔了一下,我从现代穿越回大明的地方,就是诺邓古镇!
难不成,这其中有什么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