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露锋芒
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8年,凌家九世单传的女儿终于出生了。
身为凌家九世单传女儿的我,当然不知道我自己是身负使命的。
我这时是一个有着受过现代教育的女大学生的智慧,却穿越回了明代,还被人抱在怀里呵护备致的小女婴。
我那七个帅气的哥哥每天只要有时间,就赶过来围在我的身边,笑呵呵地看着我,怎么看都不厌烦,以至于当我一睁开眼,就一定会看到至少一个哥哥在我的身边。
哥哥们总是对我说:瑶瑶,我是轩哥、我是辕哥、我是……
很快,我就记住了所有哥哥的名字,只是年纪实在太小,口不能言,脚不能走,连伸出来的手,都是粉肉嘟嘟,像藕节。
在现代社会我只是一个穷大学生,在这里我竟锦衣玉食!
我心里轻轻地叹气,虽然眼前的情景十分美好,但是我仍希望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弄瓦之喜
凌老太爷20年前从挚友贾仁那里预先得到信息,这个信息在凌家重要的人中口口相传,记在脑海中。
我的出生,凌家虽然十分合家高兴,但是除了按规定上户籍外,对外人都没有任何宣扬。加上凌家只是普通商人,所以我的出生并无引起外人的注意。
我这个带着成人智慧的婴儿,自然不似普通婴儿那样除了吃就是睡,我的作息时间更像成年人,只是不能自个行走;为了快快长大,我也很配合地吃奶喝汤。
奶娘常对我的娘亲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好带呢?长个长肉,一点麻烦都没有!
其实我每天都这样一动不能动,是很想大声呐喊的,无奈一发声,不是哇哇大哭就是呀呀大叫,语不成句!气得我都不想发声了。
还是省口气吧!
初露锋芒
凌家的长子凌轩已经18岁,“商而优则仕”,正在家里积极备试。
转眼,身为凌家小妹的我已经六个月,可以坐起来了。
大哥凌轩经常在读书的空隙时间,把妹妹抱进书房,把妹妹放在长长的书案上,与妹妹一起看书写字。
书房的书案靠窗,面对家里的花园,花园与外边建有围墙,沿着围墙种了一圈竹子,高高的竹子阻隔了外界的纷乱杂声,也给书房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雅室风格。
对比客厅的开放,凌家父子较喜欢在这里商议一些家里的重要事情。
我和大哥凌轩这天正在书房里,我坐在书案上,大哥凌轩正在整理书本,父亲异常匆忙且慌张地走了进来。
父亲将声音压得很低,因为距离近,我听见父亲对大哥说:
轩儿,刚才一位从京城过来贩货的朋友来家一聚,他跟我说了一件事,几年前,朱升老爷的儿子朱同被牵涉入蓝玉案,同判为谋逆,圣上赐白凌让他自尽了。轩儿,你的贾仁伯伯曾给我讲过他的老师朱升老爷的事迹,如果说他的后人会谋逆的话,我是怎么也不相信的。
大哥神色严肃地听着父亲说话。
父亲又说:轩儿,看来你应试的事必须从长计议了。
父亲说完,急急忙忙地走了出去。
大哥凌轩低头沉吟片刻,抬头看着我说:瑶瑶,哥去还是不去?
我也很严肃地望着他,我在穿越前的现代社会读书时,历史科的成绩非常好,尤其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熟记于心。【1】
【6】
【6】
【小】
【说】
刚才我听到父亲说朱同因蓝玉案牵连被判谋反一事,我记得是发生在洪武十六年,即公元1385年,距离我出生时的1388年,这事的确是在三年前就发生了。
古代不似现代社会有新闻网络、社交平台,信息秒间传送,古代政府传达信息靠公文,特别重要的事情还必须是派人亲往,保证传达到位。
民间则多以书写纸质书信传递信息。
纸质书信容易留有口实,故一般涉及敏感信息,人们都不会写入信中,仅是一些互相问候或家事的传递。
朱同谋逆一事非好事,事发时,知者无不远避害怕惹上了,所以当时发生时人们纷纷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
相隔几年,时过境迁。
从京城来的商贩前来探访父亲,无意中跟父亲说起有个同是安徽的官员几年前谋逆之事,父亲问是谁,当听到姓名后,父亲内心很震惊,但是表面却不动声色。
父亲装作一副想起什么的样子,问该位朋友,这个朱同是否那个朱升的儿子?
得到朋友的确认后,父亲虽然表示吃惊,但是没说别的话。
待朋友走后,父亲立即走到书房将此事告诉儿子。
想当年,贾仁早就测算到这件事了!
当凌轩问我:瑶瑶,哥去还是不去?
大哥说完这句话后,可能意识到一个婴儿如何能帮他分担这样的人生重要抉择呢?他轻轻叹了口气,拿起笔在纸上写道:去?不去?
我俯伏着爬过去,拿起大哥刚放下的毛笔,我用肉嘟嘟的小手抓起笔杆,在“去?”字上边打了一个x,然后把“不去”的“?”涂黑,纸上就余下“不去”两个字了。
然后我抬起头以严肃坚定的眼神望着大哥。
大哥像看到奇迹一般,他伸出双手,扶着我小小的肩膀,问我:你在回答我吗?瑶瑶!
我斩钉截铁地狠狠看着他的眼睛,大力地点了点头!
大哥震惊地一把抱起我,冲出了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