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重生:从小科员直达巅峰

第108章 项目动工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全区各级领导干部齐聚滨江。

  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区委书记孟辉、区长陈静等区四大家领导,他们手持扎着红绸的铁铲,在主持饶引导下,往奠基坑填土。

  “我宣布,城东区滨江古建筑区改建项目奠基仪式,圆满结束!”随着区委办主任赵强激情澎湃的结束语,几声礼花在空中绽开,彩带四处飘扬。

  陈静脸上带着笑,和市级各部门来参加奠基仪式的领导们打招呼。

  官场上,很多规则都不在明面上,尽管唐璐志因为去邻省考察未能出席奠基仪式,但把市委办副主任、市政府秘书长都派来参加这个仪式,就是要向全市干部宣布:市委市政府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有十足的决心把它干好。

  区政府动作也很快,第一期改建项目开工,区财政局就把一期工程两千万建设资金打给了马乐,确保有充足的资金开展工作。

  陈静就古建筑区改造工作专门提出要求,要成立工作领导组,自己亲自统筹,张政禹作为副组长,负责具体工作。

  考虑到张政禹的工作分工没有调整,不利于开展工作,陈静本来想再调整张政禹分管城建和招商工作,征求张政禹的意见时,张政禹却建议暂时不调整。

  毕竟之前在临水搞招商的时候,三两头商务接待,喝酒肝也受不了啊。

  但是招商工作是肯定要开展起来的,张政禹对区文化局要求,街区招商工作必须立即启动,建筑内部装修和外部改造工作要同时进行,修复工作完成同时,商家就要进驻街区。总之,要尽一切努力缩短空置期。

  而且在招商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特色,不能弄的满街都是烧烤臭豆腐,这样的发展模式或许这两年还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景区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再用老方法毫无优势可言。

  梁万霖听了张政禹的要求却犯了难,全国古城都是这么个发展模式,就连一江之隔的城西区古城,内部的商业业态也都是以快捷餐饮、服装销售为主,想要特色谈何容易?

  听了两次梁万霖的招商汇报,张政禹还是不满意,最后干脆自己手把手教他:“梁局,现在区文化局手上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什么状况?”

  “张区长,现在区里共有非遗项目15个,其中两个省级、七个市级、六个区级项目,大多数都是传统技艺类的项目,有产品产出的。”

  “这十五个项目年营业额能有多少钱?”

  梁万霖粗略计算了一下,答道:“大概不超过五百万。”

  张政禹道:“梁局,你是守着一座金山不会花啊。这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在你手上都闲置了。这样吧,我让规划局从整个项目里划15个宅院出来,让非遗项目全部进驻进去。你们文化局要给他们做匾,大大的挂在门口。搞一批非遗体验馆、非遗博物馆,让游客自己进去看,进去玩,动手做。要把非遗产品搞成旅游产品。”

  梁万霖觉得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但是毕竟江东市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参考,而且项目自身的意愿也很重要,毕竟项目入驻街区,人工、装修、备货,都是实打实真金白银的要花钱,万一回不了本怎么办?

  张政禹一会又被梁万霖搞毛了,哪有什么工作都没做,先把困难想的大。当即给梁万霖承诺,自己会和陈静县长商量,免去非遗项目第一年进驻的租金,如果后续效益好,还可以继续在税收方面予以优惠,这也是区政府支持非遗产业发展的表现。

  得到张政禹的口头承诺,梁万霖这才像得到了尚方宝剑,毕竟手里有政策,自己也好给非遗传承人做工作啊。

  “梁局,另外你们文化局要发力啊。不全省了,就是对比全市非遗项目存量,城西区和我们作为性质相同的城区,非遗项目数量比我们多出一倍。现在我人也给你了,图书馆项目也给你了,编制也给你了。你现在要把非遗挖掘工作做深做实,我给你定个指标,今年必须新增十个非遗项目。”

  梁万霖嗯嗯啊啊的,没有明显表态,但是张政禹知道他一定能完成任务。

  梁万霖走后,张政禹笑着摇了摇头。

  梁不是个庸官,相反他很有本事,但就是爱提困难了,上次让他去找省文化厅要资金,任务就完成的很好。

  想起上次给他的承诺,张政禹给组织部长张璐打了个电话:“部长,有个事向您汇报。”

  “别客气张区长,指示吧。”张璐前几年一直被陈飞云压的抬不起头,要不是张政禹把陈飞云拉下马,她的压抑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到头,因此对张政禹很有好福

  “是这样,文化局的梁局长前段时间去省里争取资金,工作完成的很好,之前陈县长也同意给他提升副县级待遇,还请我们部里领导多操心啊!”

  张璐立刻会意:“嗯,老梁干了不少年了,离退休也没几年了,按道理是应该提半格待遇,这件事我们来落实。”

  “好,张部长,麻烦你了。”

  四月中旬,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施工队进场施工,为了把给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先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工作。区建设局联系了一个第三方公司,全称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

  张政禹表示支持,亲兄弟也得明算账,更何况这是公事,工程质量是第一位的。

  同时陈静也要求区建设局,做好搬迁群众的安置工作,刚好有复建项目属于商住性质,划拨出来作为安置房。

  出乎意料的是,古建筑区的群众对搬迁安置工作很支持,毕竟古建筑区的居住环境太差了,许多房子又矮又潮,现在能搬进人居环境更好的高楼大厦,很少有人不同意。

  仅用时一个月,第一条街的群众搬迁工作基本就已经完成,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搬迁的,张政禹也不作勉强,毕竟原住民是街巷的灵魂,全部迁走只会增加矛盾,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