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买粮(求订阅求月票)
结果第二天早上他们要出去的时候,又被拦住了。
这次是出殡的队伍,没想到那几户人家竟然会同时一起出殡,这样一来队伍非常的长,要等好一会儿才能走完。
想想也是,这雪灾闹得几户人家家里的人都是同一时间去世的,肯定要同时办丧事啊,又不像喜事可以换时间。
说实在的,这大正月的遇到这种事也是很让人难受了,都是刚过完年心情正好的时候,遇到这种天灾,家里还死了人,真的让人很不愿意接受。
几家一起办倒是省了村里人一家家的去吊唁吃席了,直接一起张罗就好,省了很多时间。
而且他们村的坟地还都在一个方向,所以出殡也是一起的,几乎一个村的人都出来了,队伍可不就长了嘛。
等送葬的队伍过去时间也已经到了十点了,他们赶紧趁着路上没人出了空间,继续往东赶路。
路上的雪还没化,又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坡道,走起来速度真快不了。
一直到五天以后他们都走到了湘阴县,现在属潭州地界的荆湖南路。
因其地居湘水之南,故名湘阴。
这边虽也下了冻雨,却比他们路过的地方好多了,温度也升到了十来度,就是地上泥泞,更不好走了。
他们准备在县城停留一天,补充一下物资,之前买的米不多了,因为不能一次买太多,他们几个又饭量大的缘故,所以已经吃的差不多了。
之前在北方买的面粉和收的粗粮倒是还有不少,只不过他们不太会做面食,粗粮又不喜欢吃,除了之前路过的时候送给灾民的,一直都放着没动。
那面粉也就是吃了几次面疙瘩和摊蛋饼,馒头什么的他们根本不会发面。
所以他们准备在湘阴县城多买些大米,到时候分头去几个粮铺买就可以了。
一进县城他们就发现,县城里的人在外面走动的很少。
倾妍用神识朝几家酒楼茶馆儿的探查了一下,发现竟然都关着门没有做生意,里面也没有人,连掌柜的和伙计都没有。
这可就不对劲了,就算是过年回家了,现在也已经过了初五了,今天都初十了,店铺怎么也要开张了吧。
可这整个县城萧条的很,益阳那边大年初一的客栈那条街都比这热闹。
那边的店铺虽然关门了,隔着一条街的地方至少有不少人家的爆竹和欢笑声,比这边可有人气多了。
他们本来想着在客栈住一宿的,现在都关着门,那就只好离开了。
他们没有在城里多待,而是直接从另一个城门出了城,因为中途没有停留,让人以为他们是从城中路过的。
刚刚用神识查探的时候,她也顺便看了一下城里最大的几家粮铺。
几家粮铺也都没有开门,甚至她还发现粮铺里面不光是没有人,连货物都已经清空了,看着就像是不干了一样,里面空空如也,这就更不对劲了。
若不是城里的那些百姓人家里面的普通百姓们都在家里待着,县衙里的官吏们也在正常办公,还有四个城门也各有士兵在把守着,他们还以为这是一座空城呢。
既然买不了东西,也入住不了客栈,那他们肯定是要离开的,不过他们也不准备离得太远,想要看看这边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准备去县城最近的镇子上先去买一些粮食,然后找个没人比较偏僻的地方,回空间里盯着。
当然他们也可以找个地方把木屋拿出来,反正有火灵石在,也不怕住着不舒服,只不过这边没有什么山谷一类的,都是村镇和大路小道,容易被人发现。
反正丑丑可以在空间里盯着这边,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来回折腾。
其实金阳也可以从空间里头看到外面,只是要距离近才行,所以只要他们在这附近就行了,这样丑丑和金阳可以轮换着盯着,也轻松些。
就这样,他们驾车离开了县城,继续往东走,到了离得最近的一个镇子。
这个镇子就在湘阴县城的正东,叫做花石镇,因为离着县城很近,所以很是繁华,人口多店铺也多,光是主街上就有两家卖粮的铺子。
他们进镇子之前就分成了两组,准备分头行动去买粮食。
倾妍和金阳去西头这家,丑丑带着黄金去东头那家。
倾妍他们是赶着牛车去的,丑丑他们则是先找了个地方弄出来了一辆人力推拉的板车,直接拉着过去的。
到时候出了这个镇子再收进空间就行了,他们是从镇子西边进的,会从东边出去。
倾妍和金阳停好车就抱着元宝进了粮铺,掌柜的和伙计看到他们就迎了上来。
“客观可是要买粮?”
掌柜一脸笑意盈盈的招呼道。
倾妍和金阳点了点头,看了看里面的货物,发现这店里的货也不是很多,只摆了屋子的四分之一,也不知道是不是刚过年还没来得及去进货。
金阳走到摆样品的米桶那里,用手捏起几粒米看了看,见还挺新鲜,是新米,就对掌柜的道:“不知这大米我们最多能买多少斤?掌柜的应该也知道这段时间天候不好,我们想多买些回去放在。”
掌柜的一听就一脸了然的道:“是要多买些,这天是阴晴不定忽冷忽热的,不过,朝廷规定普通百姓一次买粮不得超过二百斤,多了就要有衙门出具的文书了。”
倾妍和金阳交换了个眼色,金阳对掌柜的道:“那就请掌柜的给我们秤二百斤大米吧,秤好还要劳烦小哥帮我们搬到牛车上。”
掌柜的笑着应下,“这是当然,给你们搬出去是应当的,只要在镇上我们都可以送货的。”
一边指挥着伙计把装米的麻袋搬下来,一边对他们道:“现在的米价是五文钱一斤,两百斤正好是一两银子。”
倾妍挑了挑眉,并没有说什么,直接从荷包里掏了一两银子递给他。
还顺便打听了一下这湘阴县城的事,“我们本来是想在县城里买米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县城的铺子都没用开门,掌柜的可知道是什么原因?”
闻言掌柜的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走到门口看了看,见外面没什么人路过,又走了回来对倾妍道:“你们是从外地来的吧?”
倾妍点点头,“掌柜的见多识广,一下子就看出我们不是本地人了。”
这就纯粹是恭维了,就他们这口音只要不是聋子,第一时间都能听出来不是本地人。
金阳也道:“那县城里边不但铺子全都关门了,街上也没有人,若不是城门没有封禁,我们还以为出了什么事了呢,吓得都没敢停留就离开了。”
掌柜的叹了口气才道:“哎……这不是西边遭了雪灾了嘛,上面下了命令让赈灾,还不能是银两,要粮食被褥和柴炭,就把城里和周边镇子的都征走了。”
倾妍惊讶的道:“都给征走了?那你们这些商家岂不是亏死了?”
掌柜的一愣,然后笑着摆手道:“姑娘误会了,这东西不是白拿走的,是给了银钱的,只不过给的都是平时卖的最低的价钱。
本来不少商家还想着趁过年能涨点价,多挣一笔呢,结果没想到朝廷都给征收走了,这下那些大的粮铺货空了又刚过完年没有地方去进货,就有些不乐意,这不就把铺子给关了嘛。”
倾妍听出来了,掌柜的这意思是,那些商家不满官府强行用低价征收了他们的东西,有些闹情绪,这是在搞无声的抗议呗。
也不对呀,这朝廷征收的物品也就是粮食被褥柴炭什么的,这些东西是为了保证灾民的温饱,这点她能理解,可那些客栈酒楼茶馆的,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倾妍这么想的,也就这么问了。
掌柜的看了她一眼后才说道:“你们是外地来的不知道,那县城几家大的店铺都是一家的,都是夏员外家的。”
这次换成倾妍愣住了,好嘛!原来整个县城的大店铺都是一家的,这夏员外家还真是个大户呢,这在县城算是搞垄断了吧。
客栈,酒楼,茶馆就算了,连粮铺,布庄和杂货铺都是一家的,这可都是民生,这也就是现在啊,搁在后世谁敢这么干,上面第一个就不同意。
这都垄断了一个县城的经济了,到时候想要搞点儿什么事,那简直太容易了。
倾妍想到什么又对掌柜的道:“那朝廷只征收了县城里面的铺子吗,看样子并没有波及到这镇子上啊。”
掌柜的叹了口气摇摇头道:“怎么会没有,我这铺子里之前的粮食也都被征收走了,只不过对我们这些小店来说,卖给谁不是卖呀,不像人家大铺子,人家存的货是我们的多少倍,我们就是直接都卖给官府也不会亏。
现在这店里的东西是我这两天又去东边远一点的村子收上来的,不然也是没有货卖的,总不能刚过完年就缺货关门吧,那以后生意也不好做了。
倾妍理解的点了点头,也总算知道这米价为什么比之前要偏高不少了,虽然他们不缺银钱,基本上不在乎价格的问题,不过粮价她还是记得的。
之前一斤大米是三文钱,现在变成五文钱一斤了,这可是涨了六成的价格,算是涨得挺多的了。
不过也看得出来,这大米确实是今年的新大米,而且这边的大米都是种两季的,之后收的一季稻米距现在也没多长时间,所以也算合适,比较新米可比陈米好吃多了。
掌柜的也是见他们痛快的买了这么多,也没有讲价,才会跟他们说起这些,不然的话,妄议朝廷的事那还是很危险的,不定哪句说的不对,就给自己惹祸上身了。
知道了县城那边异样的原因,倾妍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失望,之前她还猜测是不是出现了什么灵异事件,或者是像之前一样,遇到了什么劫匪围城这些人才不敢出门呢。
没想到只是商家在搞抗议而已,这也算是比较温和了,至于那些城里的百姓为什么不出门去街上,其实也好理解,外面刚下过雪和冻雨,地上湿乎乎的,就算温度升上来了,在这边来说温度也不算很高。
十来度的温度在北方来说是春天的温度,在这边那还是妥妥的冬季,又湿又冷的,又没有什么可看的,连店铺都关着呢,还不如在家里待着,至少暖和些。
要知道南方这边不比北方,北方虽然冷,刮风下雪的,可人家那边有皮毛和棉衣啊,那边动物身上的皮毛也厚实,穿在身上也暖和,只要不是站在外面风口处待着,根本不会觉得多冷。
在屋里面更是有炉火和火炕火墙,还是比较舒服的。
南方这边就不行了,天冷的话只能是穿了一层又一层,就算是皮毛也都不怎么保暖,还没有棉花,在屋里也只能靠碳盆儿取暖,而有那么买不起炭的,就只能是自己烧柴火,就算是烧着,他们屋里头不够封闭依然是阴冷阴冷的,难受的很。
就像现在,倾妍抱着元宝在这粮铺里面站了一会儿,都觉得手和脸湿乎乎的冰凉,真的是从骨头缝里透着冷的感觉。
就这她还是抱着元宝这个小火炉呢,不然估计全身都得冻透了,就看掌柜的也是一边跟他们说话,一边还不停的搓手,就知道他也挺冷的了。
可能是怕着火的缘故吧,粮铺里面只柜台里头放了一个炭盆,别的地方都没有放,这么大的屋子,温度可想而知,还不如外面暖和呢。
买完粮食也打听完了消息,他们就准备离开了,伙计和金阳一起把两麻袋米放到了牛车后面的箱子上,就朝着东边儿去了。
准备迎一迎丑丑他们,若是也买完了就和他们一起离开镇子。
结果等他们快走到东边那家粮铺,丑丑他们还没有从粮铺里出来,板儿车就停在那粮铺门口,丑丑和黄金还在那铺子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