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61章 初稿也有属性?

三国之群雄召唤 龙城狼骑 6411 2024-01-26 19:19

  “好了,那么安排乱入吧!”鲍鸿笑道,“感觉每个人虽然有差距,但是都还不错。你给我多弄两个下来啊!”

  “急什么,还没完呢!”系统笑道,“还有一条周瑜、孙策快速成长!”

  “这一对好机油加速出场,这是给孙坚加强的节奏啊!”鲍鸿吐槽道,“我怎么感觉现在最危险的就是扬州吴越地区,特么简直就是噩梦级的副本啊!”

  “你暂时又不要去攻略吴越,激动啥!”系统笑道,“就让他们慢慢在那里消耗呗!”

  “懒得和你废话,赶紧乱入!”鲍鸿继续追问。

  “急啥,我又没说就孙武一个人爆表。”系统嘿嘿笑道。“扶苏持有《吕氏春秋》系统碎片,检测到李斯政治100,持有《百里子(初稿)》政治+1,系统碎片爆表!”

  “什么鬼?那个初稿是几个意思?为啥还有提升一点能力的道具?”鲍鸿见状,却是吃了一惊,不知道这次又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情况。

  “所谓《百里子》自然不用多说,就是秦相五羖大夫百里奚执政经验总结而成的作品!”系统解释道,“虽然说春秋战国又一个著书立作的**时期,但是百里奚还是属于比较早的那批,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所以最近摸清楚情况以后,就先把自己当年的执政经验总结下来,初步写成了这本《百里子》的初稿。因为没有定稿,所以请扶苏势力的另一个政治家李斯帮忙看看。因为这玩意属于半成品,所以效果只有这样子。”

  “…………”鲍鸿点点头,系统这么说倒是解释的通。

  就以春秋战国时期那个著书立作的狂潮来说,鲍鸿也是很清楚的。就像是现在的小说家一样,以前都是大才子玩的,现在大家在网上注册个号就能写。若是古代某些文人穿越过来,会发现很多网络作品丫的完全比不上自己的,自然就会忍不住动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下来。

  百里奚出现的比较早,那个时候,基本上之后号称‘圣人’的那些人才会著书立作。后面到了战国时期,相对来说门槛慢慢降低。很多人的能力其实并不如百里子,所以百里奚也是这样的心态,自然是迫不及待的开始著书立说。

  “话说回来,那个百里奚的政治是多少来着?我记得才九十多吧?李斯都100,百里奚这个是不是有点低了?”鲍鸿笑着追问道。

  “百里奚政治97!”系统笑道,“相对来说,那个时候的秦国毕竟地方比较小,小国寡民发展起来自然比较容易。而到了李斯他们那个时候,统一六国的各种战后事宜都要处理,相对来说李斯的操作难度自然更加大一点。”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面对超级强悍的大老板秦始皇,周旋于吕不韦、嫪毐这样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李斯韬光养晦,蓄积势力,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

  但是,李斯也是谨慎一生,晚节不保。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一方面,赵高的奸诈的确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也是李斯看错了胡亥。胡亥根本就没始皇帝的能耐,李斯如果选择做权臣,效果会好很多。可惜这家伙没看到这点,不像赵高一样把胡亥当傀儡,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说,在根本上的判断就错了,后面的斗争自然玩不过赵高。

  “说正事,下一轮爆表名单!”系统笑着说道。

  “乱入第一名武将,唐代初年著名良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房玄龄——统率56,武力58,智力98,政治100。”

  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

  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其实,这些评价都是浮云,100的政治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李二手下的这批人质量就是高!”鲍鸿笑道,“前面隋唐什么十八好汉,十三杰之类出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刷文臣了啊!”

  “乱入第二名武将,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苏绰——统率56,无路51,智力90,政治98。”

  苏绰,字令绰,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

  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曾创制计帐、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大统十一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苏绰为改革制度所草拟的《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最为后世称道。宇文泰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帐法及六条者,不得为官。后又草成《大诰》,痛斥六朝以来的浮华文风,作为范文,西魏作文皆仿其体。晚年,奉命据《周礼》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绰素性俭朴,不置产业,家无余财。遇有贤才,竭力举荐,皆至高官。宇文泰允其出行时可预署空白印信,遇事先处分后禀告。死后泰为尊重其品德,从简安葬。

  “南北朝时期的能臣?”鲍鸿笑道,“那个时期实在是太不引人注意了,哥对他完全没什么了解。你说他似乎偏向于执行方面?创立方面的话,虽然有所创新,实际上更多的只能说是尊孔复礼那种,清平五代六朝的浮夸之风,恢复比较务实的政策而已!”

  “哟!咱们鲍老大还知道分析这些啊!”系统闻言,似是大为意外,哈哈笑道。

  “尼玛,说正事!”鲍鸿脸色一黑,赶紧转移话题!

  “乱入第三名武将,清圣祖仁皇帝即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统率90,武力81,智力93,政治98。”

  “哟!又一个皇帝出世了!”鲍鸿笑道,“不过,异族皇帝,难道是又要送去异族的吗?这也太坑爹了吧!”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但是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谓的“盛世圣君”形象系后人建构与美化,其实他本人及其统治时期存在许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当然,就守成之帝而言,武功不是关键,文治才是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你要是发展比人家快,武功差点也能靠着基数平推对方。这也是人们并不看好南明、准噶尔之类的原因,国力不成比例,推掉对方不是很轻松吗?

  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根本上也是带着对满清的有色眼镜在看这个问题了。

  汉唐对付的异族难道综合国力超过中原?并没有,那为什么那个战绩就大吹特吹?因为匈奴相对来说比准噶尔更强?但还不是弱于中原。本质上岂不是没有区别?

  言归正传,只能说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客观,本身只要是人对事物的认知,就带着他本身对问题的认知了,这就已经是主观态度了。

  “乱入第四名武将,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统率88,武力46,智力90,政治90。”

  “于谦?不是那个写什么诗词来着的吗?这么利害,两门都有90?”鲍鸿疑惑道。

  “《石灰吟》!”系统笑道,“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怎么说也是兵部侍郎之类的,民族英雄,能力还是有些保证的!”

  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后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蒙古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英宗。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敌军最后通牒。

  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见死伤惨重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大,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钉,一个不小心被于谦反攻过来恐怕后果堪虞。就卖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于谦抗敌之功,却恨于谦不听蒙古兵之劝,几乎命丧刀下,就找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一泄私愤。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土木堡那个事情我听说过一些!”鲍鸿疑惑道,“不过听他们的意思,似乎都是再说明英宗能力很强悍,做俘虏还和蒙古人混的关系密切,然后被放回来之后还能夺回皇位可以说是一个很厉害的家伙了。没想到他居然会因为于谦没有为了他投降什么的而拿下他甚至将之斩首?这也太夸张了吧?”

  “你也是想太多了!”系统冷笑道,“皇帝也是人,也都有七情六欲,你要是真的指望皇帝就能雄才大略,完全说什么以大局为重之类的废话,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未完待续。)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