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三章 翁婿之约
平章事,为昭文馆大学士,太子少师。
宰相身份,大学士,甚至成为太子三师之一,地位崇高,但都是荣誉性职衔,没有太多意义。
重点在最后的天策上将,也是个武勋官爵,好似没有实际作用,但意义非同小可。
很长时间,人们已经忘了了徐还是几品武勋,但此刻再清晰不过,天策上将乃是超品。
古往今来,唯有唐高祖时,秦王李世民有过此等殊荣。
徐还拒绝了秦王封爵,但没有推辞天策上将,从此之后他便是大宋军方的超然人物。
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潜在意义。
毕竟上一个天策上将最终位登九五,成就贞观盛世,四海来朝。
这一位天策上将,又会给大宋,或者给天下带来什么呢?
……
祭祀皇陵完美结束了,当天夜里皇陵附近的行宫里,太上皇大开夜宴。
太上皇南归,长公主全家团圆,西夏大捷,高阳郡王加封天策上将,已经算不清是几喜临门了。
总而言之,今天是个好日子,自然是君臣济济一堂,欢声笑语不断。
群臣争相向太上皇和天策上将敬酒,君臣宾主尽欢。
夜宴之后,群臣告辞离去,绍兴八年的新岁即将来临。徐还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守岁,今年难得家人相对齐全,自是欢聚一堂。
赵佶自然也在,相比于过去十年的新岁,今年无疑最为温馨,舒坦。
徐还与柔福帝姬携高阳王府众人一同恭贺,徐承嗣也徐承训兄弟俩都围在赵佶膝前,儿孙绕膝,天伦之乐,不过如此啊!
赵佶哭了。
曾几何时,这是他的常态,当年几十个儿女围绕膝前,当时并未觉得珍贵,更不曾珍惜。
但十年阶下囚生活之后,这一切变得弥足珍贵,老怀大慰,经不住潸然泪下。
当然了,赵佶此时的心情可能更为复杂。毕竟从五国城脱困的只有自己一人,还有那么多的妻妾儿女,宗亲臣子在北地的风雪中受苦,想到这些,怎么能安心独享幸福呢?
如果能接他们回来,阖家团圆,那该多好啊?
故而守岁家宴结束之后,赵佶停驻了脚步,叫住了徐还。
翁婿俩早前已经结果面,也聊过天,但并没有深入交流。此刻,赵佶有这个打算。
“子归啊!”
“上皇有何吩咐?”
赵佶悠悠道:“此处乃是行宫内宅,随意一些,你我乃是翁婿,若你愿意,还是叫我岳父吧!”
太上皇突然变得很亲切,徐还有些意外,恭敬不如从命,当即欠身道:“小婿拜见岳父大人。”
“嗯!”
赵佶满意地点点头,欣然道:“嬛嬛能遇到你,能嫁给你,是她的福气。”
徐还笑道:“能遇到嬛嬛,何尝不是我的福气呢?”
听到徐还的回答,赵佶笑了笑,一问一答,意味深长。
只能说是天意吧,遇不到徐还,女儿估计逃不出北地,可能早已死在金贼的魔掌之下。
不过徐还若没有遇到,不曾娶到女儿成为大宋的驸马,是决计不会有今日成就。但大宋最多留下半壁江山,甚至可能有亡国之忧。
所以究竟是谁成就了谁,已然说不清楚,只能说是上天注定吧!
“也是你自己有本事,大宋江山得保,有你力挽狂澜之功。”
赵佶叹道:“也许将来,收复燕云,乃至塞北之地,为大宋开疆拓土,中兴崛起也极有可能。”
“岳父期许,小婿自当竭尽全力。”
“朕……我相信,你会做到了。”
赵佶似乎十分笃定,目光悠悠道:“朕别无他想,只盼着你将来能击败金贼,直捣黄龙,攻克五国城,将那些受苦的宗亲解救出来。“
徐还注意到,赵佶正目光灼灼看着自己,眼神很复杂。有殷切的期望,又有几分叮嘱之意,似乎还有些许恳求,也许还隐含了些许试探……
见徐还沉吟,赵佶低声道:“子归啊,你也在北地待过,知道那是什么处境和滋味。不过你待的时间短,有些事未必能体会到。
岁岁年年,尤其是寒冬的北风霜雪面前,只盼着一口热饭,一碗热汤,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安定富足的小日子。除此之外,别无他想。”
赵佶说的言辞恳切,是发自内心,甚至完全放低姿态的恳求。
普天之下,能够从五国城救出大宋皇族宗室之人,唯有徐还。临安的儿子赵构指望不上,他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个心思。
可是,赵佶也无比清楚,徐还费心竭力把自己救回来,那是因为自己有利用的价值。
至于其他人,毫无用处,甚至是巨大的阻碍。
对于有心思,有能力改朝换代之人而言,前朝皇族向来都是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古往今来,自己动手清理前朝皇族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了,还是有很多开国君主要脸面。
在防止前朝皇族复辟的大原则下,会假手他人来除去威胁,如此最好不过。
现如今,徐还就具备这样的绝好条件。大宋皇族都在五国城,在金国人手中,他什么都不用做,只需不积极营救,便能达到效果。
如此不动声色的做法,成本很低,便可以达到目的,且不会落下任何话柄。
赵佶心里一清二楚,所以才会有担忧,才会恳求……
尽管很多事情还有很远,有些杞人忧天,但是赵佶还是想早点说。
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没准什么时候就……没机会了。还不如趁着今日,为徐还做了不少事情,趁机提出。
“岳父大人多虑了,小婿会为了大宋复兴竭尽所能,也会尽力营救在五国城的诸位皇亲。”
徐还想了想,还是应允下来。
不止是为了稳住赵佶,希望他能够配合自己,事实上他也从未有过类似想法。
他,不是那种人。
然而赵佶并不知晓,不过他还是相信,相信徐还会遵守承诺。
一个交易,一个约定就此达成。
自始至终,赵佶提到的只是提到了五国城的皇族宗亲,从未提起临安的儿子赵构。
有些事情,心照不宣。
有些结果,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