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弹劾
“不知刘兄可曾参与去岁的大比?”回到自己座位的时候,刘禹听到叶应及和孟之缙正在谈论隔壁的那些仕子,刚听了没几句,一旁的“叶二郎”突然问了他一下,去年“秋闱”的时候,正是他发现了传送门的日子,自己那时候还没来到南边呢。
没有经历过古人的科举,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在他的心目中不过就是和后世的高考差不多性质吧。好在璟娘也就是随口一问,见他神色有些低落,以为这个问题勾起了他那些不得意的往事,倒是让她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无妨的,能得到太皇太后亲赐同进士出身,足见刘兄才学出众,也不比他们差。”璟娘小声地宽慰着说道,尽管两人相邻而座,刘禹也是只是听了一个大概,心道这人虽然有些“娘”,心地还是不错的,没有追根究底地让自己下不来台。
其实这屋里的五个人,没有一个是正经的科举出身,金明是个武人自不必说,叶应及和孟之缙都是靠着祖上的荫恩入的仕。而听他们二人的言语,对那些能登上金榜的正经仕子还是有些羡慕的,毕竟有宋三百多年来,开科一百八十多次,取士逾四万人,相对于它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那是真正的千里挑一。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这是保佑四年的状元文天祥在琼林宴上即席做的一首应制诗,在他所有诗作之中恐怕是最差一首,却也是最能表现其才智的一首,“金榜唱名,琼林赐宴”是宋代的读书人最为荣耀的一刻,所以刘禹也很理解这位“二郎”对此的向往。
照他的出身,他就算是上不了榜,因为身上有八品郎官的荫封,起点比那些普通进士还要高些。否则,就算是状元,按宋制,一样要去地方上熬资历,从一州一府的推官、判官做起,而普通的二三榜进士,则只能做个从九品的下县主簿。
转任、磨勘一级一级地慢慢熬,仍是以文天祥为例,他碰上了元人大举南下,大宋已呈末世之像,才刚刚做到了一州主官,又随着勤王和大批朝臣弃官潜逃,进一步飞快地升到了运使、路臣,最后实在无人可用了,被拔为丞相,这已经是妥妥地主角模板,开挂模式的升官之路了。
在这之后的几科就更是不行了,从史书之中刘禹知道咸淳十年这一科的所有仕子几乎都没有来得及赴任,国家就已经灭亡了。他们之中有投靠了新朝的,也有隐匿不出仕的,听着时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和慷慨激昂的言辞,他只能在心中为他们默哀一个。
他的这付表情在璟娘看来就是在感怀身事,而这都是自己的那一句问话给招的。刘禹没有做解释,此刻他们还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惨痛,正是意气纷发之时,也不知道是为谁在送行,说的全是报效朝廷,青云直上的讨彩话。
又过了几巡,他们这边的宴请也到了尾声,按照行程,璟娘明日就将坐船返乡,因此,几个人再次举杯同饮之后,便正式结束了这次酒席,都起身出门而去。走在最前的是做为客人前来的刘禹等三人,他们的大间与仕子所在的正好位于楼梯的一左一右,踏上台阶的时候,那边似乎正到高潮,各种声响清晰可闻。
“足下就是刘子青?”下楼时,正巧与一行人相错而过,因为并不相识,刘禹他们也就当路人般准备就这么过去,可不曾想,对面突然停了下来,当先的一人盯着刘禹说了这么一句,让他不禁一怔,自己这是在城中出了名?
“不敢,正是区区,请问阁下是?”刘禹确定一下自己的确不认识对方,这才拱拱手答道。来人应该年纪与叶应及相仿,身长挺立相貌清瞿,看打扮是平常的文人模样,后面跟着两个小厮。
“某叫做陈文龙,冒昧打扰诸位了,还望恕罪。”他回了一礼说道:“此来特为一句话带给足下,只有四个字‘好自为之’,楼上还有些事,陈某告辞了。”说罢,团团一揖就转身上了楼,看他进的那间正是仕子们聚集的地方。
不明所以的刘禹看了看其他几个人,都是摇摇头,这人还真是奇怪,报下名号扔了几个字就一走了之,行事让人摸不着头脑。长这么大刘禹还是头一次收到这种信息,他自信自己在这城中应该没结下什么梁子,笑着示意了一下便各自了大门。
翌日的大朝会仍在崇政殿中召开,与会的在京官员不足百名,但比起数月之前还是显得多了一些。这也是奏捷之后的第一次,主要的议题就是一个,拜原左相王熵为“平章军国重事”并加封食邑五百户、实封一百五十户。
主持仪式的为新任的右相知枢密事留梦炎,宣诏、谢恩、加冠、致礼,一番程序走下来,尽管已经从了简,仍是用去了差不多两个时辰。转任左相的陈宜中和百官们做为见证者,在宫廷乐师奏出的雅乐中,看着前面的老者系上七梁进贤冠,成为领袖群伦的百官之首,他的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
虽然名义上王熵成为了高出一筹的平章,可陈宜中和留梦炎也同时加了总理天下兵马事。他看了看御座之后的那道珠帘,这位太皇太后也真是煞费苦心了,平衡之道玩得愈加纯熟,只是朝中是否就此风平浪静了?只怕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启禀陛下,臣左司谏陈文龙有本奏!”好不容易仪式结束了,众官们也准备等着官家开口说一句无事散朝,突然就从队伍中闪出一个青色官服的人来,他上前几步,对着御座深施一礼,将一封奏书举了起来。
这是很不寻常的举动,按制不是紧急事务,是不能当朝上奏的,都要通过三省六部送达政事堂统一处理。而能例外的只有一类人,那就是言官,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呈上自己的奏章,这同样也是一种制衡,防的是宰臣联手欺骗圣上,闭塞言路。
因此,虽然他们的品级并不高,可事权极重,且有风闻奏事之权,也就是无须证据仅需听说就可以上达天听。自然,如果你真的是捕风捉影诬陷重臣,也是会受到惩罚的,由头很多,外放调离御史台之类的。
此言一出,包括王熵在内的三位宰臣都有些诧异,都不明白这又是闹的哪一出。陈宜中打量了一番二人的神色,都似乎并不是作伪,可这是两个久历官场的老狐狸,如果真以为他们面慈心软那才是笑话,他只想知道这位陈司谏所奏的是究竟是何事,与自己有没有关系。
奏章在被接过之后,年仅五岁的官家连面皮都没看到就直接送入了珠帘之后,“咦?”让百官更为不解的是,帘后分明传来一个疑惑的声音,什么内容会让一向严谨的太皇太后都吃惊不小,被之前的仪式搞得昏昏欲睡的官员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交过奏书之后,陈文龙稳稳地立在殿中等着接受询问,从他波澜不惊的表情上。陈宜中看不出任何的倾向,他是谁的人不知道,但肯定不是自己的人,会是王熵新任平章之后的第一把火么?他拭目以待。
“老身已经看过了,拿去给平章瞅瞅,看看要如何处置。”谢氏语气变回了和从前一样的平淡,听上去似乎不是什么军国要务,奏书从帘中被人拿出来,递给了离着御座不过一步之遥的王熵手中,新鲜出炉的平章军国重事展开来,那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楷,看着就让人眼晕。
在谢氏的示意下,一个内侍拿起一盏油灯站在了他身后,帮他将周围照亮,王熵读到了上面的一个名字,马上面色微变地抬起头看了陈宜中一眼,倒让后者有些莫明其妙,心道真与自己有关?是什么把柄落到了御史的眼里,他在脑中急速地回忆着。
“回太皇太后、陛下,老臣已经看过了,因这上面所列之事并无实据,臣以为当召本人前来对质,或可一解,不知陈司谏以为然否?”王熵将奏书合上,转过身对着立在殿中的陈文龙说道。
“平章所言甚是,臣并无异议。”他说完就退回了自己的班列,因品级不高,一下子就隐入了百官中。王熵再次转过身去,等着御座后面的声音,而在他身后的陈、留二人到现在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就依平章所言吧,传诏,令刘禹上朝自辨,不得推诿。”片刻之后,谢氏的声音总算是响了起来,靠前的陈宜中等人听得清清楚楚,刘禹?怎么会是那小子,他如今还是在家待职的一个七品小员,干了什么事让御史盯上了?
充作天使的那位黄内侍带着御营军士急匆匆地辗转打听才知道刘禹带人去城外码头上送行去了,于是又赶紧去了城外,他们到达之时,刘禹和叶应及刚刚将叶府的那艘大船给送走,听到他们的来意,叶应及立时就有些急了,而杨行潜却和他交换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眼神。
“都知请了,不知传唤某上朝为了何事?还望提点一二。”宣诏已毕,刘禹将黄内侍拉到一边,暗自又塞了个硬物过去,黄内侍这一次却只是捏了捏,苦着一张脸又给推了回去。
“直阁还是收起来吧,咱家也只知道奉命来召你,据说是有台臣将你告了,具体何事只有太皇太后和王老平章才知晓,两位相公与满朝文武都不知情,你这礼咱家是受不起了,大伙都等着呢,咱们还是走吧。”
“都知说哪里话,你能这么说已经感激不尽了,这劳什物就算是弟兄们辛苦一趟的吃酒钱。”刘禹一听心里已经有了数,他将东西强塞了过去,不由分说地转身走向自己的坐骑,黄内侍拿他无法,只得收起来,一行人拥着刘禹向来时的路驰去,只留下了叶应及和杨行潜等人呆呆地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