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登基吧,殿下! 人物—李泰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1]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2-4]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5-9]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10]好士爱文学,工草隶,[11-12]集书万卷,[13]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14]贞观十二年(638年),李泰开始主编名著《括地志》,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完成。[15-16]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目的,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17]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18]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宠冠诸王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21]武德三年(620年)出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22]次年(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23-28]又被授予上柱国。[29-30]
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玄霸之后,[31-32]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33]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34]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35]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
贞观五年(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38]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39]
贞观六年(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40]
贞观八年(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41-42]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43]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后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46-47][48-52]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