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赘婿到工业之父 18.财神爷方然
院长也知道他要对方然不利,点点头默许了王珂的动作。
王珂见状一挥手,把身边的下人招来,让他们制住书生,并暗暗交待了几句,就让几人先走了。
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于无形,王珂也暗中捏了把汗,赘婿的身份说出来相当难听,就算方然自己不在乎,但现在的确不是时机。
首先,这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老师们倒是无所谓,学生们的态度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要知道这次方然到鸿运书院教书,目的之一就是和学生们和谐相处,这样就算他的身份在那时被点破,和师生之情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但现在他刚通过考验,连学生都还没接触,就先入为主的有这么个印象,到时候面临的局势有多困难可以想象。
之前的打算也就付诸东流了,只能用时间慢慢消除误解。
可是不管是对于王家,还是方然本人来说,时间都是最宝贵的,这是付不起的代价。
其次,赘婿的身份一旦被点破,对书院本身也很不利,学生们一旦闹起来,鸿运书院的名声也会下降。
由此可见赘婿的地位在这时有多么卑微低下,说的严重点,甚至连一个权贵家族的下人都不如。
而刚才方然在屋中点明自己身份时,因为已经知晓都是书院的老师,起码知道轻重,不会对王氏不利。
整个书院都是王氏家族出资建立的,他们如果敢乱说,自然也就在这里混不下去了。
但两人都没想到居然会有外人也在这里,幸好王珂反应灵敏,迅速处理了这件事,让对方失去了开口的机会。
王珂知道,方然现在是王家的财神爷,也是最重要的一张底牌。
此次书院之行父亲已经提前交待过方然的重要性,王家现在的核心就是保护方然,王珂也就对于他的未来非常上心,危机来临时行动才能这么快。
方然此时倒是对王珂有些刮目相看了,刚才的情况下,即使自己有应对之策,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麻烦,总归是不利的。
现在这么轻易的解决,也是多亏了他。
直到此时,他才骤然意识到一个家族之间力量究竟有多大,同时更加明白不要小看任何人的道理。
书生的话在众人中压根没有掀起一起波澜,学生们都认为他是疯了,老师们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多嘴。
他们也算看出来了,方然不仅有才学,在王家的地位还很高,王氏家族肯定也已经提前交待过,不然院长不会这么轻易的就认可对方。
事情也会他们预料的相差不远。
王老太爷在下了决定之后,就把这一段时间的变化,以及方然的种种奇思都写信告知了王临海。
他此举也是为了让王氏主家真正认识到方然的价值,之前他们是打着瑶儿的名义,知道方然的前途不可限量后,王老太爷就果断下了决定。
他冥冥之中认为,或许方然就是让王家重回巅峰的人。
唐朝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
即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李世民的家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其中陇西李氏因李渊起义,建立大唐,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贞观元年,相比其他几大世家大族,已经隐隐有超人一等的地位。
其中太原王氏的地位却是逐年下降,大不如前,在朝中当官的子弟,官位都不算高,受不到什么重视。
王临羽的一封信算是给王氏家主打开了一条新道路,这条路或许不像阳关大道一般平稳顺遂,但这独木桥却也是一种崭新的思路,即使结果没有预料的那么好,王临海也决定试一试。
所以他才会提前交待了一声鸿运书院的院长,说的话也很直白,让他先看看,若那人真如信中所说是个可造之才,就请他帮忙看顾一番。
因此,院长王博儒才会对方然青睐有加。
当然,可以看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方然自己,如果他本身是个不学无术的,那么即使再好的机会放在眼前,最后也会悄然流逝,弃之鄙夷。
不过,谁又能想到方然简单的一个入书院过程,背后也会藏着如此多的门道呢?
……
大地覆盖着厚厚白雪,轻柔、松软、洁白无瑕,放眼望去,茫茫大地,银装素裹,北风吹来,万树银花,洁白雪浪此起彼伏。
冰雪包裹枝条仿佛玉树银花,千姿百态。
时间过的很快,方然最初来这里的时候,大地还满是落叶,现在就已被皑皑白雪包裹。
而他也已经渐渐习惯了在鸿运书院教书的生活。
鸿运书院的严格,不仅在于对于学子学识的严谨,就连生活习惯上也是按照君子品行规范。
每一年从各地赶过来求学的学子甚多,可筛选之严格也极为残酷。
经过考察,方然最后被分在了丁班,也是所有学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班级,平均只有八九岁,最大的也不到十岁。
对于这个结果,方然自己并没有什么异议,他知道在鸿运书院自己资历尚浅,不管是年龄还是拥有的成就都比不过其他人,让他教甲乙丙丁四个班中年龄最小的丁班已经很好了。
这还是依赖于他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才能把原身学过的知识都融会贯通,起码在分班考察时不至于露怯。
这时的小孩子并不像他前世那么熊,都很听先生的话,也对能在鸿运书院学习感到自豪,这个机会他们都很珍惜。
不过这时候的先生们教书方法都比较统一,以严厉为主,变通不多,对于大一点,有天赋的孩子还好说,对于小孩子来讲,就绕的他们头晕不已了。
大唐儿童并没有什么启蒙的东西,或者说没有什么启蒙的知识,他想了想千字文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有的,但是类似于三字经这样的东西,估计是没有的,拼音什么的就更别说了。
所以很多古代学子面临的情况就是,刚学会认字就开始学经史子集,先生们在课上讲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大多都犹如听天书一般,而丁班的小孩子目前就是这个阶段。
头脑中思考着这些东西,方然慢慢向着自己所在的丁班走去。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