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时令节日主要有四大块,即正月迎新、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社日冬至腊日。正月迎新的系列节日主要有:
除夕与元旦。过除夕、迎新年是传统的盛大节日。除夕是人们合家欢聚宴饮之夜,唐代盛行守岁的活动。在帝王的宫廷中,入夜之后热闹非凡,宫中燃起檀香篝火,并在殿院中大摆宴席。民间还有悬挂门神的习俗,门悬苇索,以桃木板画神荼、郁垒,到唐代中后期门神有了改变,改画钟馗捉鬼图以作门神了。此外,唐人在除夕夜或元旦鸡鸣之时,还往粪堆积土,间以敲打呼唤,据说可以使人致富。
除夕过后,元旦来临。元旦为一岁之首,唐人又称为元日、元正。唐代天下一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元旦朝贺之礼更显盛大隆重。届时皇帝临朝,百官衣冠齐整地按品级排列阶陛前朝贺,各地刺史、节镇派遣来使携带着土贡特产和上京应试的举子均陈列在殿廷之下,以表示国家盛大和人才众多。四方的蛮夷君长亦不辞万里而来,向皇帝奉献珍异之物并朝贺新正。服饰鲜丽的仪仗队伍花团锦簇地排列在殿陛及四周,在声乐齐奏下共同祝贺新岁的到来。民间元旦庆新年则有饮屠苏酒、食五辛盘、咬牙饧等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为春节中又一个高潮。唐代元宵放灯沿前朝旧俗又有了新的发展,届时京城和州县各放彩灯,鼓声喧天动地,百戏纷呈,民众纷纷出游,观看灯景,可说是上下共乐,万民欢腾。尤其在长安、洛阳两京,更是热闹非凡。宫廷门楼前宽敞的天街是吸引士民的中心,在这里灯火烛天,光照数里,丝竹交奏,响彻云霄,教坊伎乐也一齐出动,或歌或舞,或表演各种游戏杂技。士民盛服艳妆,徒步观赏,一些富贵人家则搭起高棚彩楼极目纵观,一时间广幕连云,车马骈至。元宵除赏灯观灯外,民间的习俗还有祭门神、祀蚕神和迎紫姑的活动。祭门神通常以油脂、豆粥、糕饼、酒食祭祀,在门户上插杨柳枝。祀蚕神祈望蚕桑丰收,家业兴隆。迎紫姑则可以保佑合家大小平安。
元宵次日为正月十六,此日唐人称为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总之,唐人重正月,自正月半后迄于月终,悠闲无事,家家户户有酺聚饮食的风俗,人们尽情游乐、宴饮以庆新年。在此期间,长安富贵人家士女,无不乘丽车骏马,三五成群,携带童仆,挑着酒肴,载着油幕到郊外出游。休息时则挂起幕帐,摆开野宴,欢娱终日,乐而忘返,并美其名,称之为“探春”之宴。
清明端午的系列节日,主要有:
清明节。清明是传统节日,约当春分后15天,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习俗亦称上巳。此时万物生长,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的大好时光。而将清明作为节日,把寒食禁火、扫墓的传统习俗结合在一起,并规定前后放假七天,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把寒食、清明结合在一起,在此节日期间举行种种活动。除寒食禁火、扫墓踏青外,同时也进行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种种娱乐活动。它已把过去的单纯寒食禁火演变为以祭扫祖先坟墓为主,并有郊游和娱乐等丰富内容的节日了。
清明扫墓在唐代十分盛行,这是由于家庙之祭逐渐衰落导致了郊野墓祭的兴起。为了使百官士庶有充分时间致祭祖先坟墓,唐宪宗规定在京畿任官的官员寒食上坟拜墓,于假日中往返;在外诸州府县道远者亦可奏请廷长假期扫墓。这反映出唐后期出仕外地官员返回家乡拜扫亲人坟墓已相沿成风。唐代禁止宫人与家属交往,只允许在上巳日与其骨肉相聚,纵其问讯,家眷更相馈赠。一日之内,相见者多达万人,或有不能见到则哭泣而去者。
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届时城邑居民纷纷携带家小,成群结队到郊外踏青。皇帝每逢三月上巳之日,在曲江池亭大摆华筵,宴请百官。文人雅士则邀朋呼友,相约在江头曲畔禊饮赋诗,行“曲水流觞”的故事以增添雅趣。此时车水马龙,骈填郊野,人们在花前月下,尽情赏乐而流连忘返。
寒食清明时节,唐代还有戴柳、互赠用彩色雕画的鸡卵的习俗。人们扫墓归来,常戴柳簪发,风俗以此为常青不老。画卵是人们把鸡蛋或鸭蛋染成各种颜色,图画或加以雕镂,见面时互相赠送,使节日添加了盎然生趣。在此节日中,人们为了防止寒食伤身,还穿插着种种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拔河、踢球、斗鸡走狗等等活动,欢度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
端午节。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端阳,是我国夏季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道教称此节日为地腊节,唐人亦称天中节。
唐代沿袭汉魏以来过端午的习俗,不过大多已失去了昔日祭祀迷信的风味而演变为欢乐活动。如传统习俗称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有许多拘忌,但到了唐代已不甚讲究。端午之日,举国上下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皇帝在宫廷中按惯例以佳肴美酒宴请公卿大臣和内廷妃嫔,君臣饮酒赋诗唱和。皇帝还赐百官衣服、腰带、金银鱼佩饰等节日物品。带有节日特色的赐物则有扇子和百索粽子,扇子系宫廷特制,精丽工巧,更有皇帝御笔题诗书写的扇面,则逾显贵重。如贞观十八年(644)端午节,唐太宗就曾亲笔用飞白体分别书写鸾、风、蝶、龙等字于扇面之上赐给侍臣,其笔势龙舞蛇游,令人称绝。
民间端午节活动也非常丰富。北方妇女此日进“五时图”、“五时花”及“长命缕”给家中尊长。五时图是用丝线织成形状如蛇、蝎、蟾蜍、蜥蜴之类的五毒虫,用以除邪去秽;五时花则是石榴花等四时花卉;长命缕则是用五色丝线织成。唐代粽子花样也有翻新,富贵人家所食的粽子有百索粽、九子粽等,制作都很精巧。南方水乡之地,在端午日多有赛龙舟的传统活动,比以往规模更大、场面更加热闹。
七夕中秋重阳的系列节日,主要有:
七夕。七月七日是传统的节日,相传为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唐人在七夕向天“乞巧”,十分普遍。宫廷中的七夕之事莫过于唐玄宗与宫嫔们乞巧,他为了欣赏七夕的良辰美景,在宫里特意搭建了一座用彩锦编织成的乞巧楼,高达百尺,内可坐数十人。七夕之夜,楼上摆设着各样瓜果酒肴,以祭祀牵牛、织女星。妃嫔们各执皇上所赐的九孔针、五色线,在晶莹皓洁的月光下空针引线,以得巧为乐,彻夜欢娱。此俗宫中年年习以为常,每届七夕,必穿针讨乞巧。这天,皇帝还特地允许宫嫔的女眷入宫探望女儿,聚诉衷肠。
七夕对民间的少女、少妇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夕,正是她们向上苍祈告,倾吐心愿的大好时光。一些闺阁中的女子在庭院中朝天摆设香案,或在绣房中穿针乞巧,都是为了求得人生的幸福如愿。
中秋节。定中秋为全国节日,并放假一天是从唐代开始的。因此,官宦人家有充分时间与家人团聚,高高兴兴地赏月、玩月,官僚戚里、庶民百姓,无不在溶溶的月光下饮酒欢乐,以度过这美好的中秋佳节。
中秋赏月、玩月活动民间要比宫廷中更丰富多彩。百官士庶、美姬佳丽,三五相聚,或在池台亭榭,或在抱轩厅堂,或在闺阁绣房,或驾一叶扁舟泛游于江湖之中,面对一轮皓月,便会引发出种种情思。他们或忧国忧民,或感叹悲欢离合,或思念久别亲人,无不借月色赋诗以抒发襟怀。此外,在江南地区还有望日观潮和泛舟夜游的风尚。唐以前观潮多在扬州海陵,这里濒长江口,为一望无垠、波澜壮阔之处。到了唐代,扬州的入海口由于泥沙淤涨而向外延伸,人们观潮已转移到浙江的钱塘江口了。
重阳节。唐代皇帝每逢重阳节照例有登高宴饮的活动,登高处多在在宫中高台,唐中期以后改在长安曲江、大雁塔。官僚士大夫则多游乐游原,洛阳士庶则多游伊阙龙门山寺。在节日欢宴取笑是唐代文士们的又一习俗,即便是君臣共宴时,只要御史不在场,彼此间可以不拘形迹,甚至放浪形骸,打闹取笑。
重阳节之时,凡寺塔、高台皆是游人览胜之地,而登高之时,人们游赏必携酒肴,所携之酒必采茱萸、甘菊,即醉而归。白居易在洛阳,重九日常去龙门山,登高赏菊赋诗,又于其日聚生平好友作文会,时称九老会,为一时盛举。此外,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是唐人盛行的风俗。唐人在重阳还吃汤饼、吃糕,高与糕谐音,古人百事皆贵高,登高吃糕,象征人生步步登高。
社日冬至腊日的系列节日,主要有:
社日,“社”是古代祭土地神的地方。自汉至唐历代都有社祭,通常是以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和秋社,一年中分春秋两季进行社神祭祀。祭春社是为了祈求土地神的佑助,使风调雨顺,以保九谷丰收;祭秋社则是欢庆一年中的秋收农事已成,此即古人所说的春祈秋报。
社祭为朝廷所重视。皇帝所祭国家之社称为“太社”。唐开国之初,即下令太社及全国各地举行社祭,祀神祈报,臣民饮酒聚乐以示欢庆。春秋两社乃是相积日久的国家法定节日,皇帝在社日到来时,除与臣民共乐外,常以羊酒、酒面、粳米、蒸饼以及四时海鲜等物赐给亲近侍臣,以示慰问。社日在民间更是重要节日,尤其在农村中极为盛行。社祭之日,吹笙奏箫,通常是敲锣打鼓,聚集一社之民焚香设食向土地神致祭。一村中男女老少竞相出门,大家欢聚一堂。社祭结束后,则群聚饮社酒,家家户户分祭祀后的胙肉,及至日落西斜人们才尽兴而归。
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其后渐长的日子,唐人称之长至日。冬至前一日,称为冬住,其夕唐人亦称为除夜。唐代,冬至与元旦、寒食被列为全年中的三大节,先后放假各三天。冬至节日礼仪很隆重,大体上有祭祀祖先、贺岁、会饮、馈赠礼物等。唐承魏晋旧俗,每届冬至日,皇帝临朝受四方诸国及百僚的朝贺,朝贺礼仪的规模仅次于元旦岁朝,称为“履长”之贺。冬至日,全国上下处于节日的气氛之中,家家祭祀祖宗神灵,全家老小相聚一团,宴饮过节。
腊月与腊日。冬至之后,即为旧历的十二月,民间称为腊月。腊月,唐代家家户户有祭百神之俗。到了腊月二十四日,则又有送灶神的活动。这源于传统习俗,因为季冬之月,星回岁终,冬耕农田基本完毕,农夫们可暂免一年辛劳获得休息,遂把收获物祭祀祖先神灵,以祈求保佑全家大小的平安、幸福。
腊月中入腊的第一天称腊日。唐贞观十年(636),始以季冬之寅,腊祭百神。唐代皇帝常在腊日赐口脂、蜡脂,盛以碧镂牙桶。杜甫《腊日》诗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民间腊日的风俗主要是击鼓驱疫和吃腊八粥,后者本来是佛教寺庙中供僧众的斋饭,这时已渗入民间,无论僧俗都盛行腊日吃腊八粥的风俗了。此外,在社会上还盛行相互馈送礼物。
唐朝的食品,主食主要有米、面两大类及各种杂粮。大致而言,食米盛行于南方,食面盛行于北方。但在此期中,稻米已成为北方上层社会的常食。杜甫《忆昔》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即描写了江南稻米运往北方及其贮存量的丰盈。
唐代米饭通常用粟、稻米煮成。但米饭有各种精制品,已成为这一时代的特色。如江南地区所产有一种青精米,亦称乌米,最负盛名。它是把一种名为南烛树的叶子捣碎出汁,浸在粳米中,经过九浸、九蒸、九曝后做成,米粒形状细小,颜色发黑,所以也称乌米或乌饭。这种青精饭食之清香可口,能健脾胃,据称有延年益寿及黑发的作用,为江南士人及清修的道家斋日待客时所备。
唐代还有诸多米饭拌和各种美味菜肴的名特饭食。例如,用各色荤素菜拌和或盖在饭上的烩饭在唐代颇为流行。据《清异录》记载,在宫廷及贵族筵席上,有一种称为御黄王母饭,亦可简称为王母饭,它是在洁白的米饭上浇拌有肉、蛋等各样美味菜肴精制而成。又有一种名叫雕胡饭,是江南低洼地中所产菰米煮成,多为山野文士所食。
在岭南地区盛行一种团油饭,它选用虾、鱼、鸭、猪、羊、鸡、蔬菜配以姜桂、盐、豉等调料与白饭拌和而成的杂烩饭,为富贵人家生儿三日或举行满月宴席时所食。
唐人食米粥也很普遍。除通常的水粥外,具有特色的粥还有杨花粥、茗粥、饧粥等。杨花粥是洛阳人在寒食节时的常食。茗粥是以茶叶汁煮粥,其味清香,为江南吴地的食俗。山寺中僧人和文士多喜食此粥,因它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此外,唐代还有防风粥、云母粥、地黄粥等药食之粥。如防风粥系采用中药防风煮成,可御风寒。白居易入翰林时,内廷即曾以此粥一瓯赐之。饧粥是一种用杏酪、麦芽糖调和而成的甜味粥,食之口颊芳香甜美,多为寒食节时的冷食。
面食是北方人的日常主食,品类颇多。饼是唐人面食的通称,如蒸饼、烧饼、煎饼、汤饼等,其制作的方法、精粗、大小各不相同。蒸饼亦称炊饼,以面粉发酵蒸熟而成,即今日所称的馒头、包子之类,有无馅与有馅之分,均为人们所常食。蒸饼又可制成扁平状的,大者可及方丈。此外,蒸饼又可烘烤成干饼,常贮存作干粮食用。炉饼是在炉火中烧烤而成,原为胡人所食,后传入中国,故称胡饼,因上掺胡麻,故又称胡麻饼。炉饼分无馅、有馅两种,有馅麻饼多用肉类、葱油制作而成,称肉胡麻饼,是北方人传统食品。它在两京十分盛行,如长安城内的辅兴坊出售的胡麻饼面脆、油香,驰名全国,也常可作为馈送的礼品。唐代也有在油锅中煎炸而成的煎饼,是小宴中的常备食品。
汤饼是指在汤水里煮的一切面食,包括今日所称的面条、馄钝、饺子(唐代无水饺之名,馄饨与水饺尚无分别)之类均可称之。汤饼在冬季时食用,热气腾腾,可以御寒取暖;若在夏季时也可以冷食,唐人称之为冷陶。汤饼中的面条,亦称索饼,这是以其长如绳索而得名。因配料不同,又有各种不同名称,如羊肉索饼、黄?索饼、母鸡索饼、榆白索饼等,荤素均有。汤饼中有用薄面裹馅的食物,通称作馄饨。唐代馄饨常用清汤,且用茶叶汁煮熟,大概是茶叶有清香而带去腻的作用,这种清汤馄饨一直相沿到五代及宋。而且,馄饨也是北方人过年时的通食。唐人每届冬至、大年夜,合家聚宴前必先供祭祖先,祭食中便有馄饨一味。
唐人有一种面食称为毕罗,是从西域传入的新食品。其系带馅的面点,相传是由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而传入京华。唐代在京城设有专卖毕罗的毕罗店、毕罗肆,一些文人举子频频到毕罗店就食,这标明毕罗不仅流行于宫廷及贵族公卿之家,还深受平民大众的喜爱。如韩约所作的“樱桃毕罗”,其馅中樱桃“其色不变”。(《酉阳杂俎》前集卷7)
唐人除主食外,还以米、面制成各类点心与小食,仅就饼饵糕点之类加以介绍。饼饵若加以细分则有用面制成的饼和用米制成的饵两类,甜点则是用饧制成各色点心,因那时今日所称的白糖、糖霜还没有普遍使用。唐人习惯在宾客到来而未正式就餐前,先备饼饵果品和茶水招待客人,称为“茶食”。若在宴席上用盘把各式花样的饼饵堆叠在一起称为饾饤或饤饾。韩愈《南山诗》云:“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唐代宫廷赐食百官即有饼饵之类。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云:“朝晡颁饼饵,寒暑赐衣裳”,即示受皇帝的恩眷。
唐代精制的饼饵类食品名目繁多。饼类有蝎饼、阿韩特饼、凡当饼、疏饼、君子饼、乾坤夹饼、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五福饼、红绫馅饼、千里碎香饼、杨花泛汤糁饼、泛汤滑饼、云头对炉饼、金银夹花平截双拌方破饼、甜雪八方寒食饼、生进鸭花汤饼、曼陀样夹饼等等。在饼饵类食品中又有名为餤、馓等各式各样的点心。唐代洛阳人习俗每到十月、腊日,家中制作脂花餤,直至五代南唐,食品中还有形状如驼蹄的驼蹄餤和春分时所食的春分餤。馓是用米粉制成使发散张大,古代称“张皇”。唐人在祭祀神灵及四时八节均食用。若用油炸即称油馓子,为冷食中的“寒具”,也可制成环、钏等各种不同的花式形状。
唐代精制的糕点亦名目繁多。在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中有七返膏(糕)、水晶龙凤糕、玉露团(用糯米制成的花色糕团)等,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唐人也常食重阳糕。为满足时人的需要,唐代京城中有专门出售糕饼小吃的店家,最著名的有张手美和花糕员外两家。张手美家每个节日专卖一种特制食品,如元日卖元阳脔,人日卖六一菜,正月十五卖上元油画明珠,二月十五卖涅槃兜,三月三日卖手里行厨,寒食卖冬凌粥,四月八日卖指天馂馅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小食。花糕员外则以精制各色花色糕点而出名。他发了财后捐钱得了个员外官的资格,摆出阔排场,故人们戏谑地称他为花糕员外。他家的精制食品有满天星、操拌金糕糜、糁花肚截、大小虹桥木蜜金毛面等,但可惜的是这些食品有些只知其名而已不知其制作方法了。
唐代宫廷中小食的制作就更是精致绝伦了,如玄宗赐给大臣的点心有鹿肉煎酪,贵妃所食的有贵妃蒸饺,有用熊、鹿精肉做馅的玉尖面,有用上好红绫包装的红绫馅饼,有制作细巧玲珑的剪刀面、月儿羹等等,这些精致名贵的点心即使是朝官们也是难得享受到的。
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
唐朝三省六部制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正四品上】: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正四品下】:
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从四品上】:
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从四品下】: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正五品上】: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正五品下】:
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太子洗马
【视正五品】:
萨宝
【从五品上】:
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从五品下】: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下】:
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从六品上】: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从六品下】:
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正七品上】: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正七品下】:
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从七品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从七品下】:
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视从七品】:
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正八品下】: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从八品上】:
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从八品下】:
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正九品上】:
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正九品下】:
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从九品上】:
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从九品下】: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流外一等】:
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
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
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
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
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
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
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
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
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
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
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唐朝中央官制
三公三师: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尚书仆射
三省/六省: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六部:
吏部: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其他机构
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朝廷中央武力(禁军)
南衙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北衙十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
爵
男性
正一品:王、王子
从一品: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侯
正四品:开国伯
正五品:开国子
从五品:开国男
女性
正一品:公主、妃、王妃、王太妃、国夫人
从一品:郡主
正二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郡夫人
从二品:县主、郡夫人
正三品:婕妤、良娣
正四品:美人、郡君、良媛
从四品:郡君
正五品:才人、县君、承徽
从五品:乡君
正六品:宝林
正七品:御女、昭训
正八品:采女、奉仪
勋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正四品:上轻军都尉
从四品:轻车都尉
正五品:上骑都尉
从五品:骑都尉
正六品:骁骑尉
从六品:飞骑尉
正七品:云骑尉
从七品:武骑尉
散官
文官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特进
从二品:光禄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正议大夫
正四品下: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太中大夫
从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议大夫
从五品上:朝请大夫
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议郎
正六品下:承议郎
从六品上:奉议郎
从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请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从七品上:朝散郎
从七品下:宣议郎
正八品上:给事郎
正八品下:征事郎
从八品上:承奉郎
从八品下:承务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从九品上:文林郎
从九品下:将仕郎
武官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侯
从七品上: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翊麾副尉、归德中侯
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女官
正五品: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宫正
正六品: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司制、司珍、司计、司正
从六品:司闺、司则、司馔
正七品:典记、典言、典簿、典闱、典籍、典乐、典宾、典赞、典宝、典衣、典饰、典仗、典膳、典酝、典药、典饎、典设、典舆、典苑、典灯、典制、典珍、典计
正八品:掌记、掌言、掌簿、掌闱、掌籍、掌乐、掌宾、掌赞、掌宝、掌衣、掌饰、掌仗、掌膳、掌酝、掌药、掌饎、掌设、掌舆、掌苑、掌灯、掌制、掌珍、掌计
从八品:掌正、掌书、掌筵、掌严、掌缝、掌藏、掌食、掌医、掌园
不入流:女史、宫女
本书由飞卢小说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