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禁军的计划是早制定好的,唐邕很快就开始进行人员调配,所有军将由郑子默、可朱浑天和、燕子献、唐邕四人把关,选择靠得住的人,一票否决制。
树倒猢狲散,由于高殷以雷霆之力斩杀六镇勋贵段韶、娄睿、贺拔仁等头面人物以后,没有牵连太多,还采取了很多安抚措施,因此这些人已基本认可了这个局面。
皇室子弟当中,高延宗担任了左骁卫大将军,其余一半是原武卫军官与禁军将领,另外一半是晋阳军将领,以求平衡。
高殷此时整顿禁军,是为下一步调整战略作准备:
他也要常驻晋阳,经营河东,争取收回河东南部被周国占领的运城盆地,重占整个河东,为下一步伐周作准备。
因为,齐国要想统一全国,必然要先统一北方,这不需要任何解释。
(广义的河东是指山西,狭义的河东,指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这里非常富庶,还有巨大的盐池----解池)
此时河东南部的运城盆地、吕梁山南部汾北台地均被周国占领,周国依靠盆地北部的汾水、峨嵋台地、汾北台地,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城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汾水南部的玉璧城。
如此一来,配合黄河天险,齐国几乎没有办法突破周国河东防线。
高欢两次折兵玉璧,最后一仗被韦孝宽万人守玉璧城击败,损失五六万身经百战的鲜卑精锐,高欢本人也在几个月之后忧郁、气愤而死。
这一仗成为华夏历史上经典的防御战,也是东西魏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同样,由于山西地形易守难攻,晋阳又有重兵,周国也拿齐国没有办法,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焦灼状态。
……
宣德殿。
高殷看过了郑子默呈报的名单与禁军管理制度后,非常满意,心想,怪不得父亲喜欢唐邕,此人办事效率极高,选的人也合适,这个禁军管理制度非常清晰和完备,是个干实事的人。
“就依此执行,唐公办事精细,又是先帝倚重的老臣,加银青光禄大夫散官,赏绢帛二百匹,加爵一等!”
前面讲过,散官就是本人的品级,很多时候比职务更重要。
“银青光禄大夫”是从三品散官,一旦有了此阶,就意味着进入了帝国显贵阶层,荣耀无比。
“多谢陛下,臣何德何能得此奖赏……”唐邕依照规矩进行了礼节性推让,高殷不许。
这时郑子默又说道:“陛下,臣有一旧友在晋阳,此人是范阳卢氏,心中颇有奇策,办事大气豪爽,臣推荐他担任正五品谏议大夫!”
正五品?
高殷一听,除了皇室人员及外戚,一般人出仕最高也不能超过正六品,此人何德何能一出仕就是正五品的高级文官?
不过,他知道郑子默是一个办事很严谨的人,我会随便向自己推荐朋友。
“官职不是问题,让他来朕看看!”高殷点点头。
尽管法律对官员入职要求很严格,不过皇帝是有权特批的。
……
下午,郑子默就领着一位四十多岁的白衣男子趋步走了过来。
高殷举目一看,此人身材高大,方脸,颇有气质。
“臣卢叔武参见陛下!”
“卢先生免礼,快快请坐!”
“多谢陛下!”
众人行礼之后就落座。
高殷询问了他的身份,他的叔父是卢文伟,曾经担任过刺史,那位邻漳县令卢彬是他隔了一房的堂弟。
“卢先生,外间有流言,说朕诛杀二位叔叔以及段韶等人,是不仁不义不孝之举,先生如何看?”高殷故意问道。
卢叔武一听,笑着摇摇头:“陛下何必在乎那些留言?自古成王败寇,百姓们只希望能吃饱饭穿暖衣,哪里会计较谁当皇帝?
再说,太皇太后势力太大,又不喜太后这个汉人掌权,迟早会发动政变的,杨愔优柔寡断,自取其祸。
若非陛下以雷霆之力平乱,恐怕也早就成了囚徒,后果不言自明!”
旁边可朱浑天和、燕子献二人一听,脸上有些挂不住,毕竟他们当初也并不同意使用武力,结果差一点被诛杀。
高殷一听,点点头,心想,此人想法果然不错,不过不知道他是否马后炮!
“嗯,先生之言似有理!听说先生胸中有奇策,朕愿闻其详!”高殷又说道。
“臣欲献平周之策!”卢叔武显得非常有信心。
啊?平周之策?
大多数人听得都是一愣。
高殷心想,此人口气不小呀!
先听听此人想法是否可取之处,如果和自己差不多,就可逐步提拔重用。
“先生请讲!”高殷道。
卢叔武又略微一叩首,然后缓缓说道:“周人垂涎河洛之富有,其国策一直是‘东进河洛、北取冀燕’,所以一直重兵攻击洛阳周边,企图蚕食之。
不过,河洛平原几乎无险可守,我军出河内,通过‘河阳三城’渡河即可救援洛阳,运输比他们便利数倍,因此周人几乎从未在这里占过便宜。
臣以为,可抓住周人之心里,以数万人驻扎洛阳重兵防守,借机消耗周人。我军将重点转移到河东(山西),重点经营河东……”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策略:扩建晋阳南部的晋州(临汾)平阳城,修建大粮仓,囤积兵器盔甲,扩充军队。
如果周国一旦松懈,立即占领汾水南之玉璧城,再重新占领整个河东,威逼关中,重新取得对周国地理的优势。
唐邕一听,心想,此人提出的想法,与皇帝先前告诉自己的有几分类似。
不过,皇帝的计划要详细得多,有具体举措:
首先,择机占领吕梁山以南汾北五百里土地,直接威胁玉璧与河西,人口至少增加万户。
其次,加强太行八陉的最南部的“桓曲道”防御与经营,必要时,通过此处攻击河东。
第三,在平城(大同)修筑大城,抑制突厥骚扰,必要时攻击突厥,解决后顾之忧。
从高洋与突厥、柔然作战的经验看,突厥人大多是牧民,缺乏精制兵器、铠甲,军令不严,基本上是部落制,尽管动则有十万以上骑兵,不过根本不能与大齐精锐骑兵抗衡。
……
《周书》、《北齐书》均对突厥骑兵战斗力评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