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扩沉着一张冷脸,眉间有些紧凑,周复生一眼就能看出对方心情不怎么样。众臣一番见礼完,李沐第一个站出来:
“皇上,京府九县不少地方遭受雪灾,万幸其它地方要稍好些。周边有不少百姓涌入京城,京府接连施粥救济,吃的基本能解决问题。只是住的地方难找,许多百姓只能挤在街道两边。再这样下去,只怕有百姓受不住冷冻。”
周复生有些鄙视李沐,他听几个丫鬟说过京府施粥之事,最多只能比得上两三家大户,对方将功劳一把全捞下。还好总算有些良心,知道百姓没地方住。
这些事赵扩已经知道,挥了挥手:
“大家商量看如何解决,只要不出现饿死冻死之民,有什么办法都可以说出来。”
赵扩说完,不少人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周复生看得很清楚,这里上朝并不像一些电视上那样,大家站成一个方队,周复生在最后面,就在门口,溜出去十分方便。前方除遥远的皇上和两个执扇宫女、一个太监,全都只能看到背影。没议论多久,韩侂胄说:
“吃的尚可开仓救济,住的地方不好办。可令京府衙门去劝说京城屋多人少的百姓,看能不能挤挤。另外朝廷这边也可以搭建一些便篷,只要能遮住雪即可,也能解决一些人。”
韩侂胄一说,周复生才发现少了一人、余端礼今日没来。他不来,韩侂胄自然是首个发话之人。
韩侂胄这番安排得到不少官员附合,赵扩也颇为赞赏。朝下面的队伍扫去,见门口一个脑袋转来转去,在那里东张西望,看了一会才发现是周复生。原本消了些的怒气又回升几分,指着周复生:
“周爱卿在看什么?莫非有什么更好的主意?不认同韩爱卿之言?”
周复生吓了一跳,他正在想这座大殿大概有多少平方,要是用来做生意,一定胜过五星级的商楼。他也不知道回话要走出几步,就在原地低着脑袋回答:
“的确不认同韩相之言。”
原本只有一半的回头率,周复生这句话说完,所有人都转身朝他看来。一些亲友满是担心,韩侂胄知道他的本事,不认为他会没更好的办法,带着几分怒意说:
“你第一次来上朝,有些规矩不懂也可以原谅。有什么好的主意就说出来,非要等到皇上问你才开口?”
“老狐狸,”周复生暗自在心里骂了一句,抬起头回答:
“何必搞得那么麻烦?不说搭便篷,请去其他人家里住,对方不乐意,有可能还会发生一些问题。军营中有没有行军帐篷?”
赵扩眼睛一亮,怒火尽消:
“当然有,这个主意不错,划定几个区域让百姓住在帐篷里面,一是方便管理,二也可以集中起来救济。”
“的确是个好方法,”周必大捧场:
“就算帐篷有些损失,大不了缝补好就可以了,总比重新搭便篷好些。”
周复生有些惊讶,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居然没有想到?这也怪不得大家,军中之物皇帝不发话,谁也不敢动,下意识都没从那方面去想。一个大家认为很复杂的问题,被周复生轻松解决。周必大趁热打铁:
“用帐篷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永远解决难民吃住的问题?”
所有人都呆住了,这个问题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简直是难如登天。没人相信周复生能解决,见周复生在考虑,韩侂胄的手下大将刘三杰站出来:
“周相这么说,想必周大人已经有方法了。这可是大功一件,满朝文武谁也没法,就连皇上也迫切想解决这个难题,莫非周大人还要让皇上亲自问一遍才肯回答?”
没等周复生开口,赵扩站起来:
“周爱卿要是有方法,尽可说出来。就算行不通,朕也不会怪罪。”
对周复生来说,这个问题也十分复杂,又想了一会,才开始他的长篇大论:
“下官即将要说办法,下官说话时,大家不要插话,有什么质问,待下官说完后再提。这件事比刚才那件要难得多,总共有三个步骤:其一,在城外建一座孤弱人员救助区,里面的规划统一设计,起码要有一个县城那么大。只收留孤、残、无依的老弱妇孺。大家出力,此事并不难。
其二,多建作坊,不少大人可能知道,作坊多了,招工的地方就多,能解决大部分有能力干活之人。目前庆王府在维民街建了两个童车坊、与周太兴合建两个孝行车坊,准备又建三个大型的作坊。各位的亲朋要是有意建作坊,不妨与我联系,这方面我还是有些经验。
其三,孤弱人员救助区是个不小的包袱,每年花费不少,看如今朝廷?可能难以承受如此大一笔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我有办法。”
周复生说完,大家傻傻等了一会,见他没话了,顿时铺天盖地的质问袭来:
“说得轻巧,在京城外建孤弱人员救助区?也就是建一座不小于县的大城,朝廷哪那么多银子?”
“是啊!你就算有能力解决以后救助区所花银两,建不起城,这些全是废话。”
“建一般的作坊能招收多少人?怕是连维民街的贫民也无法满足?”
赵扩又急又怒,周复生的话根本没说完,留下大堆尾巴。众人的质问也是他心里所想,“啪”一掌拍在御桌上,将大家的质问声打消,朝周复生招了招手:
“你过来。”
周复生很老实向赵扩走去,走到快到御桌时,后面的周必大发出几声咳嗽,赶忙将脚步停下:
“皇上要问何事?”
原本周复生要叫赵扩皇叔,赵佳的爷爷和赵扩的父亲是亲兄弟,可惜死得早了些。这种关系算是很亲,他不想攀这些关系,赵扩现在也懒得管,问出第一个问题:
“你准备如何建孤弱人员救助区?先说好,朝廷能拿出来的银子十分有限,远远不够建一座大型县城。”
周复生对这方面不了解,想了想问:
“建一座能住三四万人的城,不用建城墙,大概需要多少银子?”
这方面周复生不了解,赵扩同样不清楚。后面的周必大回答:
“不算地盘,地盘朝廷可以想办法解决,大概要花三百万两银子。”
周复生松了口气,周必大说的这个价,如果由他来设计,多用砖土建,全建成厂房式的大型群居房,起码能减少一百万的费用。他没有谦虚:
“按我的设计,应该还能减近百万。我们就打算总共需要两百万,朝廷能出多少?”
这种风格很周复生,赵扩和不少大臣知道,他时受审时也喜欢反问,赵扩回答:
“朝廷最多能出三十万两,宫里节省些,能出四五万,最多三十五万两银子。”
“还差一百六十五万两?”周复生无论怎么想,都不可能一次解决那么大的缺口:
“京城百姓都是良善之人,施粥施物年年都在搞。灾民少了,他们也能减轻不少负担。皇上可诏告大家,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捐些银子共同建设好救助区。这东西是大功德,想来会有不少人响应。众官员是我大宋精英,要走在百姓前头,有能力的尽量多捐些。将所有捐献人的名字,按捐献的多少顺序记下,立碑在救助区永为后人敬仰。”
赵扩面色一喜,他最怕周复生出加税之类的馊主意。捐助以前从未搞过,这东西大家都懂,平时一些和尚道士常搞。他只出写写圣旨而已,立即拍板决定:
“此事就这么定了,程松程爱卿全权负责此事,有什么不解之处问复生。”
赵扩一高兴,连称呼也变了。韩侂胄手下老将陈谠说:
“就按周大人所言,还差一百六十五万两,仅靠捐赠能获得那么多银子吗?还有建好后,要安排人去照顾那些人,吃穿等等如何解决?”
“我有一个方法,能让朝廷以后多增加一些收入,可用于以后救助区专用。”周复生再次说出一个计划:
“不加税,也不用与民争利,我有一种可使多数人出资,富少数人的方法。此法要是推广全国,绝对是一种暴利,一旦混乱,对百姓也颇为不利。所以必须由朝廷统一管理,朝廷可从各地中,委派一些人专门销售此东西。
这些被委派之人要有所付出,每年要给朝廷一些银子。当然他们并不是没有回报,比如一件东西卖五十文,他们可抽十文,但绝不能涨价,全国各地一个价。第一次可卖两三年的专卖权,应该能够救助区所差的银两。”
所有人都没真正听懂,以为周复生发明一种东西,无偿给朝廷。朝廷又下派到各地,增加收入。赵扩高兴得忘了提问,韩侂胄皱着眉头问:
“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可使多数人出资,富少数之人?”
周复生看了眼盯着他的众官员,有些为难了,对赵扩说:
“这东西在未出来之前,必须要保密。否则一旦被人弄出来,又会说朝廷与民争利。先要制定好制度,并下发圣旨到全国,私人绝对不能做,谁做谁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