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海洋之梦
长生岛的几处制高点都筑有墩台。
墩台的底部是由青石条堆砌而成,非常坚固。
仔细观察后悔发现每块石条上刻着提供者的姓名,籍贯和提供日期。这就是这些墩台在经历了两百多年风霜依然能够屹立于岛上的原因。
秦瑜用手抹去留在石头表面上的岁月沧桑印记,以便更清楚看清楚石条上面的字:李虎,籍贯登州府黄县马停镇,宣武(大周开国皇帝柴靖年号)三十二年八月供。
抹去岁月在石条表面上的斑驳痕迹,石条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见。
从千里之外的登州府海运石料到长生岛上修筑墩台。可见宣武年间,也就是明皇帝时期大周国力之鼎盛。
秦瑜抱起一块篮球大小的石头狠狠砸向墩台,石头仅仅只在墙身留下一道浅浅的砸痕。
“不愧是宣武年间修建的墩台,好生坚硬!”
张世文感叹,如果秦瑜砸的是辽东边墙,这一石头下去,就算不把墩台砸塌,也会在墩墙上砸出一个大窟窿。
“这些墩台只要稍加修缮就能够用。”秦瑜拍了拍手上的泥土。
将这些墩台稍微修缮一下,等日后添置了大炮,安放在这些墩台上,长生岛就是一座武装到牙齿的堡垒!
秦瑜凭栏远望,只见卡门的武装商船“东方号”已经修缮完毕起锚远航,驶向他们的出发地马尼拉。
本来秦瑜要把他们的火枪火炮全部留下,毕竟大周造的火枪火炮质量堪忧。
秦瑜现在非常缺优质可靠的火器,西方人的火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技术先进,质量也有保障。唯一的的缺点就是数量太稀少,太难获得。
但是卡门和他们的水手们坚决不干,他们的理由是,如果没有火炮和火枪的武装,在倭寇和海寇面前他们就是待宰的肥美羔羊。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秦瑜最终还是用卡门稀缺的火药和弹丸换取了十二门舰炮,以及一百二十支先进的燧发枪,以及五十来支火绳枪。
一百二十支燧发枪、五十来支火绳枪加上缴获倭寇的五十多杆鸟铳,装备两个火枪百户队都绰绰有余了。
望着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海平面上的“东方号”武装商船,秦瑜心生嫉妒,憧憬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拥有这样的远洋海船。
陆地的时代已经走向终结,接下来的时代是是属于海洋的时代。
谁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一切,黄金、白银、香料、烟草以及各种数不清楚的财富。
秦瑜现在手中所有的船只不过是五艘小沙船和十几艘舢板,近海航行都勉强,更不用说远洋航行了。手中没有强大的舰队,海洋注定与他无缘。
“千户大人似乎对红夷的海船很感兴趣?”张世文问道。
卡门的“东方号”早已消失在茫茫大洋之中,而秦瑜的视线依旧停留在“东方号”消失的方向。
“岂止是感兴趣啊!”秦瑜带着嫉妒的语气说道,“如果不是要和这些红夷长期做买卖,老子恨不得把他的船据为己有!”
“这等海船,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和木材,我大周的龙江船厂和福建福泉二州的福船厂以及两广的广船厂也能制造。”张世文说道。
秦瑜无奈地笑了笑:“就算他们能造,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千户,就算有钱有木材,这些船厂不是朝廷的船厂就是闽东八族的船厂,他们能给我一个小小的千户造船?”
张世文叹了一口气:“私造海船是杀头之罪,朝廷自然不会允许,不过只要给够银子,咱们可以找闽东的林族给咱们造福船啊!”
“嘿!你这小子!”秦瑜想不到平常一副老实人模样的张世文竟然想出这么个馊主意,佯怒道,“私造海船,私通反贼,这可都是杀头的重罪,老子这一颗脑袋还不够朝廷砍!”
“千户大人,您都敢私通红夷和白皮人做生意了,花钱让福建的叛军给咱们造几艘海船又怎么了。”张世文揶揄道,“反正您都已经犯了死罪了,也不差这一条了。”
“你小子编排我是不是?!”秦瑜没好气地踹了张世文屁股一脚,张世文闪避不急,屁股上留下了一直泥脚印。
“正所谓有其长官必有其下属。”张世文嘿嘿笑道。
秦瑜转念一想,张世文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朝廷控制下的造船厂肯定不会给他们造船,但是以林族为首的闽东八大族控制下的造船厂只要给够了银子,让他们给自己造海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福建多山少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以福建本省的粮食产量根本不足以支撑林族的叛军。
因此海寇起家的林族特别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以获取他所需的造反资源,和内地其他的叛军如滇王沐狄,以及流寇有着很大的不同。
秦瑜暗暗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目下虽说他手头有点闲钱,但却没时间考虑到福建找林族造船买船。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长生岛给经营起来。
“这几天我走遍了长生岛,沙河带来的泥沙在长生岛东面淤积,西面风浪较大,唯有南面和北面适合建造港口。”秦瑜说道,“这些天你带些弟兄,到复州和金州这些大城募些流民里的青壮来,我要在长生岛南北两面各建一座码头。”
在长生岛上兴建码头,是秦瑜早已经做好的规划。
“修建码头一座就足够了,修建两座,是不是太劳民伤财了。”张世文嘀咕道。秦瑜花起银子来如流水,这一点张世文心里清楚,只是这么花钱也太浪费了。
“你只管按我的意思去办。”秦瑜说道,“我自有我的考量。”
“属下明白。”张世文意识到自己有些多嘴了,便不再多问。
在长生岛上巡视半圈后,秦瑜回到了住处。
长生岛在秦瑜的治理下练兵的练兵,修仓库的修仓库,建房子的建房子,挖水库的挖水库,肥地的肥地,一切井然有序。
这在战乱频繁的辽东,是难能一见的和平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