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也是命令韩猛,蒋奇不分日夜的攻城,希望能在三日内拿下望都,再立一功。
然而连攻两日,望都城依旧坚如磐石,不为所动。
第三日时,袁谭,郭图本已准备放弃,不想手下回报,孙轻带人从北门突围了,被吕旷,吕翔杀的大败,其他几城的黑山军也已经退走。
袁谭仿佛做梦一般不敢相信,还是郭图急忙命令韩猛,蒋奇二人带人去取蒲阴,唐县二城。
虽然后面几座城内的百姓都被张燕提前迁徙走了,但是毕竟击退了张燕,而袁谭又是主将,功劳上怎么也跑不了。
袁谭回到邺城,面见袁绍,袁绍也是对大儿子改观不少,虽然还是因为没有继承自己的帅比属性,长的不够像自己而不是特别喜欢袁谭,但是也没有继续疏远了袁谭,不顾刘氏的反对,任命袁谭为奋武将军,独自掌一支大戟士的部队。
大戟士袁绍在跟公孙瓒作战时用过,是袁绍的亲军之一,归鞠义掌管,这样袁谭实际就是鞠义的部下了。不过谁都知道这不是坏事,鞠义是袁绍头号大将,掌握亲军,能亲近这种元老人物自然是好事。
管亥,周仓跟随扶罗韩往鲜卑人控制的区域行进,过路马邑的时候,得知了高干退回了晋阳的消息。
于是告别了要回部族的扶罗韩和要回剧阳的大计,与周仓,苦哂等人留在马邑屯驻了下来。
周仓在张白骑那有不少人情,彼此可以互为犄角,张白骑对雁门肯定是有想法的,管亥等人现在一时半会也招不到什么人马,只有这五千来人,但是可以跟张白骑合作共存。
别的不要,只要一个阴馆就行,以后回到冯习账下,张白骑如果成为对立方也会非常的难受,雁门唾手可得。
冯习的右北平北部都尉区,虽然控制了濡水以东,辽河以南的大片区域,但是辽河南面的整个流域被乌侯秦河隔为东西两部分,冯习的右北平北部都尉区只占了西边的部分。
东边大片的土地肥沃,水草鲜美的草原大地,被鲜卑族的东部部族控制着,自从乌桓人被冯习彻底击败后,鲜卑人更是肆无忌惮,多次骚扰辽东,辽西等地,有时甚至会去攻击扶余人,不过因为东部鲜卑势力分散,实力相对弱小,基本没造成大的损失,但是确实很烦人,同时也是一个隐患。
玄菟郡北部以辽河为界,南属玄菟,北边即为鲜卑人的领地。
冯习在辽东的时候,常年与北边各族交战,臧霸基本都有参加,被冯习留在辽东驻守后,也是积极的收集鲜卑,扶余等族的情报。
通过互市,接收鲜卑亡人,接收从北边归附的汉人等方式,臧霸对于东部鲜卑所处的草原地形可谓十分了解,而且招募有两位数数量的向导,以备征战北方时使用。
鲜卑人在冯习彻底击垮乌桓人之前,一直依附于各个乌桓部族,时常帮助乌桓人劫掠汉地,在冯习击败乌桓后,东部鲜卑退后向北沿辽河流域生活,畜牧,在牛羊生长差的年头仍会向南进行劫掠。
臧霸带领着一万辽东骑兵,越过玄菟郡北边的辽河,进入了鲜卑人的领地内,一路沿辽河行军,在辽河东西分向的东西辽河交界处,臧霸找到了阙机的部族聚居地。
阙机是东部鲜卑的其中一个首领,势力相对弱小,仅有八千落,之前依附于乌桓族,在乌桓败亡之后退到东西辽河的交汇处,此处不但水草肥美,位置也是很好,向东过了辽河就是扶余人的地盘,阙机因为惧怕冯习的缘故,只能偶尔偷袭扶余人,但也是输多胜少。
臧霸率领一万骑兵越过玄菟郡北边的辽河,进入了鲜卑人的地界,即便保密工作做的再好,辽东地区毕竟就那么点人马。
冯习和臧霸的打算是趁着臧霸换防去右北平北部都尉区的时候集结人马,掩饰动机,然后出其不意,直捣阙机的老巢。
可惜臧霸过往去换防的人手也就五千人马左右,这次调集了一万骑,还是被鲜卑人的细作注意到了人数上的变化,报告给了阙机。
臧霸军因此过了辽河之后就不时受到鲜卑骑兵的骚扰,因此行军速度受到影响,而距离阙机部所在的地方还有四五百里。
不过臧霸明白阙机并不会与自己交战,趁着己方部队行军疲惫偷袭的概率也很小,以阙机的部队数量,即便占尽优势,也很难在自己手上讨到便宜。
于是臧霸命令部下抓紧行军,不去在意阙机目前的行动,阙机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迁徙部族。
此时的冯习带着由各家家丁,护院组成的五千远征军出了长城,结果出现了几百逃兵。
冯习也并不在意,让手下将官把剩余的家丁,护院都带了回去,冯习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些人用来对付鲜卑骑兵显然不够看。
冯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醒那些世家,打仗还是得靠我冯习,这些人根本不够看,当然也不会去追究这些家族的责任。
其次给这些三无人员登记了一下,这些人都是世家养的各种来路不明的人,不但不登记在册,不纳税交粮,还容易生事端。冯习这一下也是提醒世家们注意,这些人也归我管。
当然还有完全不配合,干脆没交人的,冯习准备加上跟上次不配合自己行动的那些人一块处理,而且这些基本都是一拨人。就是没把冯习放在眼里,不看好冯习,也不准备合作共赢的一些人,冯习当然不能任由他们在自己地盘肆意妄为。
冯习派人打发了家丁,护院们回各自家族中去,自己则带着五百亲兵进入了白檀城。
虽然田豫已经带着乌延的儿子们走了,但是以前的乌桓王,现在的白檀侯还在这里。
乌延虽然被归化入了汉制,而且只有封爵,没有建制,但是威望是还在的,手下跟随他的人少说还有一两千人,有的甚至是后来不习惯汉文化,又来投奔乌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