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论兵、吏治与兴农!(3/10,求收藏!)
此内容m.htzyk.首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很多人都以为杜牧这首《江南春》中对寺庙的数量描述是虚数,是诗歌常用的夸张手法。
但其实,四百八十寺,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南史・循吏列传・郭祖琛传》记载,都下(金陵)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南朝寺考・序》记载,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乃有七百余寺。
不过金陵一郡之地,就有寺庙数百座!
大唐十道三百余州一千五百余县,又能有多少寺庙!
这些寺庙又能给大唐增添多少财富,带来多少人口!
秦川相信这笔账李世民算得比自己更清楚。
写下灭佛能给大唐带来的好处之后,秦川看向了第三张试卷上的试题:
论兵。
科举考试出现论兵这样的试题,其实在唐代并不是什么怪事。
不像后边的某些朝代,重文轻武、以文抑武,在大唐文武其实是不分家的。
在古代,本来顶尖的士人就应该是能兼资文武、出将入相的。
春秋战国以来的‘卿’,本就是在平时辅佐国君治理国家,在战时辅助国君指挥军队作战。
在大唐,自大唐皇帝李世民以下,大唐军神李靖,名将李绩,都是上马能征战,下马能安民的。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这些大唐有名的宰相也都是文韬武略的大才。
还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看到这个试题,秦川不由一笑。
他刚刚为大唐攻打突厥想好了后勤的来源,没想到紧接着来上了这么一道试题。
秦川随即提笔写道:论东突厥可战之处!
“东突厥久犯边塞,乃我大唐心腹大敌......”
“其一,梁师都覆灭,华夏一统,攘外已然安内,突厥无内应之贼,而我大唐上下一心,可倾举国之力与之一战!”
“其二,西突厥内乱自顾不暇,若大唐攻取东突厥,西突厥必定不能相救,东突厥无外援......”
“其三,颉利残暴不仁,族内不能容忍突利、拓设、欲谷设等突厥贵族,族外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草原部落相继背叛......”
“其四,今年我大唐天寒早来,河南、河北两道大霜,霜灾自北方来,草原必定大雪,突厥损伤更重......”
“其五,自隋末以来,天下战乱,汉人逃亡草原人数众多,大军出塞,可引为向导......”
“......”
作为穿越者站在上帝视角,秦川有条不紊地将自己所了解的大唐对战东突厥的有利条件全部书写下来。
答完这道策论之后,秦川深呼了口气,看向了下一道试题。
吏治。
对秦川来说,这也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考题。
唐朝对考核官吏虽然有标准,但标准其实是比较虚浮的。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像这四种所谓的评定标准其实都算不上评定标准,根本看不到所谓的标准在哪里。
到底什么叫德义有闻,什么叫清慎明著,没有清晰地评定标准,非但不具体,甚至还有些抽象化。
这些个词语,更像是对人赞美的形容词,而不是明确指代的名词。
远远不像后世的绩效考核,将官员的考核评定具体化和具象化。
秦川大笔一挥,便将后世的绩效考核给引了进来。
除了绩效考核之外,秦川还把后世对官员的监督举措也引了进来。
比如在吏部的内部增设官员任用的监督部门,再比如强化御史台对官员的纠察监管作用,确立巡访制度,在地方设立御史台的下属部门,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之类。
最后一道试题是兴农。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华夏历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任谁都知道历朝历代对农业都非常重视。
但对于这最后一道试题,秦川却有些犯难。
他是文科生,自小就喜爱古文和历史,大学和研究生学的都是历史专业,而不是农学专业。
他怎么会知道让农作物增产丰收的方法。
好好思索了一番,秦川灵光一闪,便提笔在纸上画了一份草图,并在图下题字道:
“此物名为曲辕犁,相比于现在所使用的直辕犁、长辕犁,有如下几处改动之处......”
曲辕犁这可是华夏古代农具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
在曲辕犁面世之前,古代百姓耕种使用的犁具是长直辕犁。
长直辕犁比较笨重,吃土浅,又不好受力,又不灵活,回转困难,耕种起来很是困难。
曲辕犁的面世解决了长直辕犁所有的缺点。
更为轻便的犁身,使活动更为灵活,轻便省力,只要一人一牛就可以操作,大量节约人力、牛力,还可以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适应更多的土壤环境。
写下曲辕犁的优势之处后,秦川深呼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意。
虽然他不是农学专业生,但他可以用他历史学的专业知识来回答农学生的题。
“除了曲辕犁,好像秧马、高转筒车这些农具也是后边才发明出来的,还有其他一些农具的后世改良版......”
想到这里,秦川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明快。
所有只要优于现在大唐农具性能的古代农具都可以成为他的试题答案,推进大唐农业的发展。
......
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票!求催更票!求打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