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尚书省试,封建论!(1/10,求收藏!)
此内容m.htzyk.首发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十一月。
长安贡院。
一队队禁军铁甲严严,威严地手持刀兵,护卫在贡院的周围。
无数学子汇集在贡院的大门外,准备参加今年的省试。
省试即尚书省试,这是唐代的科举常科。
唐制:每岁仲冬,也就是十一月,各州、县、馆、监都会举荐生徒、乡贡送达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
站在考生中的秦川抬头看向不远处的‘长安贡院’大门,踌躇满志。
这将是他作为穿越者,重新书写大唐历史的第一步。
是的,他不是唐朝人,他来自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
贡院大门打开,考生们在吏部官员的唱名下,经过检验,一一进入贡院,参加考试。
唐初的科举并非由礼部主持,而是由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主持。
之所以后来科举由礼部主持,是因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发生了二李纷争科场案。
身为科举主考官的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李昂被走后门的考生李权撕破脸皮挑战,李昂不仅败给了李权的诡辩还险些获罪。
此事惊动了唐玄宗,唐玄宗专门针对本次科举考试举行了一次廷议。
朝议发现科举考试之所以出现考生挑战主考官的事件频频发生,主要是因为主考官的级别太低,不足以主持全国大考,镇不住局面。
朝议之后,唐玄宗以‘宗伯掌礼,宜主宾荐’为由,将科考交由礼部主持,并责命礼部侍郎负责。
自此之后,科举改为由礼部主持成为永制,一直延续到废除科举之前。
但在本次省试并不会发生二李纷争的情况。
尽管自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大唐立国到现在已经十年之久,国祚也已经传承到了第二位皇帝,
但大唐直到今年才消灭最后一个割据诸侯梁师都,真正意义上的结束隋末乱世,统一华夏版图,成为大一统王朝。
作为大唐一统天下后的第一次省试,李世民非常重视本次科举,特意安排当朝吏部尚书杜如晦作为本次科举的主考官。
进入贡院之后,前来参加考试的数万名学子依照考试科目的不同,被分到了不同的考场。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很多,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余种。
不过有些科目并不常设,有些科目不受重视,最为常人所知的当属明经、进士两科。
秦川参加的是进士科考试。
对照身份,来到自己考座后不久,考试就开始了。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并不是诗赋。
诗赋是在唐高宗时加上的,除了杂文(诗赋)之外,唐高宗还加上了帖经。
所谓帖经,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现代的古诗词默写,只是那时要求默写的是儒家经典。
贞观年间,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是五道时务策。
时务策就是论时事政治的对策。
和后朝的申论差不多,根据给出的命题或材料结合当下时政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
第一道题是论‘政体’,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论述。
武德九年,唐太宗登基之初,如何安排王族的去留,成为了朝廷的重大问题。
贞观元年,唐太宗问公卿以享国久长之策,曾任尚书左仆射萧瑀提出了分封,在朝中引发广议。
分不分封,这是摆在任何新生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
周朝分封,国祚八百年,秦不分封,二世而亡;
汉朝郡国并行,国祚四百年,曹魏不分封,司马氏篡夺天下!
分封王室,外可保疆卫土,护佑藩屏,内可在朝中危乱之际,进京勤王,延续国祚。
可分封王室并非没有后顾之忧,诸侯王室并不乏狼子野心之人,弄不好分封非但不能延续国祚,反而尾大不掉,危及国本。
汉景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史册血载,警钟长鸣。
无数学子面对这道试题,冥思苦想,如鲠在喉,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中徘徊,迟迟难以下笔。
但秦川却脸带笑意,笃定地决定了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的主旨。
作为穿越者没人比他更清楚,郡县制才是地方最行之有效的管理行政制度。
后世省市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实质上就是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分不分封,其实对国祚的长久影响并不大。
明清两代没有分封,一样纵享了近三百年的国祚。
明初分封反而动乱了国祚,靖难之役,身为藩王的朱棣改天换地,进京成皇。
而成为永乐大帝之后,朱棣转头就主导了二次削藩,防止其他诸侯王复刻自己的夺权之路。
同时,作为穿越者,秦川也比其他考生更懂得命题人的心思。
当今圣上唐太宗李世民实际上内心对分封并不认可,唐初虽然屡有议论分封,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无疾而终。
唐朝固有封爵,但有唐一代实际上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还是郡县制。
思寻了一会儿,秦川提起毛笔,沾了沾墨,在试卷上写下了铁画银钩的三个大字——“封建论”。
......
求收藏!求鲜花!求评价票!求催更票!求打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