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此内容首发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刘禅投降邓艾,享国年。建兴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年到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年),而曹军从汉中退至长安。孙权又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刘备大将关羽趁虚而入攻打襄樊。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正史中,关羽并未决堤),关羽趁机乘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击退关羽。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大权。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炎兴元年(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黄巾之乱
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中央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年到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足鼎立
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yue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年方夺回交州。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刘禅投降邓艾,享国年。建兴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年到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年),而曹军从汉中退至长安。孙权又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刘备大将关羽趁虚而入攻打襄樊。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正史中,关羽并未决堤),关羽趁机乘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击退关羽。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大权。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炎兴元年(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黄巾之乱
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中央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年到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足鼎立
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yue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年方夺回交州。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刘禅投降邓艾,享国年。建兴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年到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年),而曹军从汉中退至长安。孙权又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刘备大将关羽趁虚而入攻打襄樊。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正史中,关羽并未决堤),关羽趁机乘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击退关羽。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大权。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炎兴元年(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黄巾之乱
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中央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年到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足鼎立
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yue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年方夺回交州。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刘禅投降邓艾,享国年。建兴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年到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年),而曹军从汉中退至长安。孙权又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刘备大将关羽趁虚而入攻打襄樊。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正史中,关羽并未决堤),关羽趁机乘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击退关羽。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大权。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炎兴元年(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黄巾之乱
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中央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年到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足鼎立
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
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yue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年方夺回交州。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