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战神沐英

第四十七章 鄱阳湖大战六 洪都城保卫战 下

战神沐英 不得不晚 5659 2024-01-26 20:02

  北面的水门是个小门,河道边已经被木栅栏闸死了,只留下了放排水的缝隙,也就是城中生活污水的排放口,臭气熏天的。西边打得不可开交了,北边围城的士兵大部分都去支援了,少数的士兵也在仔细的听着,来自西边的喊杀声,好判断是什么情况,是突围?还是夜里偷袭?

  这时一长溜的小木船,在夜色中,悄悄地接近了小水门,城内臭水沟中,顺着臭水流出了几个黑影,来到了木栅栏边,悄悄的将木栅栏用刀撬开,小木船就顺着缺口子进了城内,城内也有好几道栅栏,得到消息提前开启了。

  小木船一个一个的进去后,岸上的黑溜溜的人开始搬运货物,卸完货后的小木船也被抬上了岸上,因为臭水沟太小,容不下这么多的小船,等到货物全部卸完,已经快天亮了,西边的进攻早已停止了,参与攻击的士兵、军官们,都从西门边的缺口进城了,城墙马上又恢复了原来的坚固。

  晚上的偷袭战是朱文正手下猛将薛显指挥的,战至半夜,杀敌无数,因是夜晚,无法统计,只知道偷袭中斩杀敌军无数,许多敌人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被斩杀了,若不是南北们的陈军水师前来救应,估计都能杀到陈友富的旗舰上了。

  陈友谅天亮后,得到了禀告,西门守将刘震昭晚上阵亡,手下军士死伤无数,大部分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就光着身子被杀了,

  朱文正、赵德胜、邓愈等将军们,看着码放整齐的弩箭,虽然辛苦了一夜,却满怀兴奋,有了三千士兵和这些弩箭,又能坚持一段时间了。

  陈友富在抓紧建造大型撞城车,而城内也在重新布防,二百具重型弩弓,一个城门五十具,专门进行远距离的攻击,将敌人射杀在冲锋的路上。

  朱文正接到了沐英的回信,沐英告诉他,陈友谅的四十几万大军,正在沿长江向应天城进攻,已经突破了六道防线了,目前快要接近宜城了。义父在淮北寿县一带,返程暂无消息。

  朱文正这才知道,沐英面临的压力比他这边的更大,虽然沐英说的轻描谈写,但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将军,他深知其中的凶险,朱文正想,自己要是丢了洪都,让陈友富的大军转过头去,再加入攻打宜城的行列,那对沐英是多么大的灾难啊,说什么也要保住洪都。朱文正暗暗的捏紧了拳头,心里对自己说,你是哥哥,不能让弟弟们小瞧,洪都在我朱文正的手中,固若金汤!

  陈友富终于完成了大型撞城车的建造,从四面城墙同时发动了进攻,一时间,满城都听得到鼓声雷雷,喊杀震天。

  攻城的陈军水师冲锋到离城墙十几丈远时,从城墙上射出了一排排的弩箭,前方的士兵一直以为是安全地带,所以没防备,一下子倒下了几百人,而且很多士兵被同一根粗箭杆串在了一起,这个新情况将前面的士兵吓了一大跳,容不得他们多想,后边督战的军官抽刀连砍杀了几人,士兵们才一窝蜂的再次冲锋了。

  等到前面路上的士兵尸体,堆得很高了,后边的军官们,才发现了这种新的弩箭很要命。但是死掉了的士兵太多了,士兵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惧的表情,不管军官们怎么督战,就是不肯冲锋了,冲出去必死无疑,不冲锋不一定全部会死,这种道理,士兵们还是董的。

  陈友富急了,火冒三丈了,亲自提刀,连砍了几名退后的士兵,将军们才醒悟过来,这是要不顾一切的攻城了。

  于是李才将军下了死命令,不攻下城墙,不许回来,回来一个杀一个,回来两个杀一双。

  在此严令下,士兵们又开始冲锋了,这次是很密集的冲锋阵容,完全不顾伤亡了,城上的弩箭一批批的在射出,但士兵们不顾死活的在冲锋。弩箭的装填已经跟不上了,陈军水师终于冲到了城墙下,城墙上的石头、砖块砸下,陈军水师士兵也不顾了,将云梯竖起来就往上爬。

  一时间羽箭横飞,刀枪砍下,不是有云梯连人带梯倒下城墙,砸到下面的一片士兵,烧的滚烫的热油,一勺一勺的顺着梯子浇下,带来一片的惨叫声。地面上的泥头被血渗透后,在士兵们的践踏下,已经滑不溜秋了,后边继续冲锋的士兵,也不断的倒下,一个人倒下带动了一片的倒下,重型撞城车已经推不动了,因地面太滑,士兵的脚没有借力的地方了。

  北门围城的大将于光,发现了小水门,于是命令士兵们拆除栅栏,从臭水沟里进入城内,进城后却发现还有几道木栅栏,于是开始拆除。守城军发现了,打呼臭水沟有人进来了,朱文正在居中指挥时,听到消息,带领亲兵赶到,进入厮杀中,正好朱文正的军械加工场就在边上,士兵们将没有把手的兵器放在火炉里,烧红后直接用布条包上,顺着木栅栏的缝隙朝敌人捅去,捅得臭水沟内的敌人皮焦肉烂、哀嚎声不绝。

  朱文正亲自上阵杀敌,手下亲兵卫队人人不甘落后,臭水沟里的死尸越来越多,外面的敌军在于光的督阵下,不断的进入臭水沟,木栅栏几次被里面的敌人,生生的挤压断了,由被朱文正带领亲卫们一次次的压下,重新加固。

  亲卫队都统李继先、牛海龙死战不退,先后战死了,朱文正杀红了眼,大叫:“杀啊!杀一个够本,杀两个凑一双。”士兵们也争先恐后的拼命厮杀着。

  直到臭水沟里的死尸填满了,后边的敌军想要进来,只能将里面自己人的尸体,一具一具的拉出去,再挤进来,进来了也是死。于光看见再也攻不进去了,只得罢休。

  朱文正看到敌人不再进攻了,下令覆上更多的木栅栏,上面堆上石头和土袋,压得满满的、堆得高高的,才放下心来。

  这场战斗从早上杀到黄昏,双方都杀得精疲力尽了,最后天黑了,陈友富无奈之下只得鸣金收兵,才算告终。

  洪都城这场战斗,双方都死伤惨重,陈友富二十万大军,只剩下了十来万了,大将死了二个,士兵死伤近一半了。

  朱文正这边死了一个大将薛显、还有都尉五人,自己的亲卫队亲卫队都统李继先、牛海龙也战死了,士兵伤亡了三分之一。参加战斗的军官、士兵们,全都累瘫了,倒在地上只能喘气了。

  沐英送来的弩箭,仅仅一天就消耗掉了一半,这让朱文正心疼不已,不知道还需要收多久,他现在就盼望叔父朱元璋早点回来。

  朱文正盼着叔父朱元璋早日归来的时候,远在寿县的朱元璋,在与元军主力血战,通过近二十天的鏖战,义军头领刘福通战死,小明王的围困也解除了,按说,朱元璋应该班师回江南了,可刘福通的部将们不干啊。

  小明王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起义时,是以韩山童和刘福通为主,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一人支撑这个局面,已经很吃力了,韩林儿只是个傀儡,啥都不会。现在刘福通战死了,其部将们都知道韩林儿难堪大用,于是大家一起请求朱元璋留下来。这意思很明白了,大家认可朱元璋了,韩山童、刘福通虽然死了,其下的一股势力还是很大的,猛将甚多。

  将军们碍于韩林儿的面子,只是请朱元璋留下来,其实说白了就是归顺朱元璋了,这时军师刘伯温,才明白朱元璋看待问题有多长远了,当初自己只是觉得北上增援,得不偿失,丢掉了在江南几年的努力,现在看来,那个时候,朱元璋就开始打这批战将的主意了。

  假如朱元璋不带兵北上增援,刘福通、小明王韩林儿,以及淮北的几十个大将的结局,无非两种,第一、全部战死;第二,全部投降张士诚、或者陈友谅。因为这个结局是朱元璋的不增援造成的,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会非常痛恨朱元璋,所以只能投降朱元璋的敌对势力。

  从这点上来看,朱元璋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其锐利的眼光、长远的大局观、胸怀天下的胸襟,不得不令刘伯温佩服。刘伯温想,自己也就是辅佐的才能,而朱元璋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

  如果说是万众归心的话,只能说朱元璋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淮北一带的将士们,凭空就增加了几十万大军,几十员猛将,这是多大的手笔,所谋之深厚、所图之长远,无人能与其比的。无论是张士诚,还是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战略眼光相比较,还是差得太多、差得太远了。

  收拾了北方的残局,就开始谋划北方的战局来,如何对抗北方的元军主力和东边的张士诚,给江南留出三到五年的时间,待江南平定后,再腾出手来,挥兵北上。

  这时,朱文正派遣求救的张子明到了淮北,见到了朱元璋,听说了洪都被围已久,城内情况已经到了很严峻的时刻。朱元璋深思了起来,淮北大局已定,但目前人心不齐,正是需要整合的阶段,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则大局可定,淮北一带尽皆掌握,如提前返回江南,则煮熟的鸭子,有可能就飞到别人的盘子里了。

  所以,一定要等淮北的事情出了好了,再举兵南下,以解江南之危。

  于是朱元璋对张子明说:“时至今日,江水、湖水逐渐枯竭,水位下降,不利于陈友谅楼舰的通行,陈友谅的大军缺粮少衣,必不能久战,回去告诉文正,再坚守一个月,我大军再南下江南,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朱元璋还不知道,沐英那边也到了艰难时刻,目前只是苦苦的撑着。

  张子明得令返回江南,返回洪都城时,被陈友富水师士兵发现俘获,陈友富亲自审问,张子明宁死不说,陈友谅让人将张子明打的皮开肉绽,再次劝降,张子明咬牙不从。

  陈友富于是换了副面孔,说:“你能帮我劝降城内的守军,我放你一条生路。”

  张子明说:“说话可算数?”

  陈友富说:“军中哪有戏言。”

  于是,陈友富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守城的军士看着城下之人,张子明大喊:“让文正将军前来,我有话说。”

  城上的军官派人请朱文正到城楼上来,不多会,朱文正来到了西门城楼上,看到城下的张子明,朱文正大声说:“你有何话要说?”

  张子明大声喊道:“吴国公要尔等坚守洪都,大军不日将会南下。”

  陈友富这才明白上当了,下令军士们将张子明当着城墙上守城军士的面,一刀一刀的将张子明活活的剐了。朱文正大声喊:“重弩兵!射杀这群狗日的!”城楼上的重弩开始了射杀,跑的慢的陈军水师士兵都被当场射死。

  陈友富恼羞成怒,命令攻城,城墙上的厮杀又开始了。

  朱文正带着亲卫队在城中挨家挨户搜查,将青壮劳力全部集中起来,将城中的每一块大专、石块全部拆下来,运到城墙上,瞅着城下人多的地方,狠狠的投下去,这些劳力们一边将手中的石头往下砸,口里一边狠狠的骂道:“砸死你们这些狗日的,不让老子们好过,来自们也不让你们好过。”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