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宋末之席卷天下

第379章 大宋英雄永垂不朽

宋末之席卷天下 酒司令 3452 2024-01-26 20:07

  北风凛冽,细雪飘零,广州秀山脚下,一座人工开辟而出,占地足有五十亩的人工湖畔矗立着一块高达五丈的石碑!

  石碑上是当朝枢密陆秀夫陆相公亲书的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大宋英烈永垂不朽!

  这就是被外界称之为战死英雄的擎天纪念碑,乃是为所有在广州保卫战中战死的逐虏军战勇和殿前司战死的禁军所设,为的自然是要让后人铭记,正是因为这些英雄拿命去拼,才保住了广州,挫败了元贼灭宋的图谋,才得以让汉民族永远屹立在华夏神州这片土地之上!

  但要是往更深层次去挖掘,真正的明白人才知道,这块悲壮的纪念碑纪念的人实际上只是埋在在秀山上的一千二百多位逐虏军的战士,与所谓的殿前司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想要祭典殿前司的英灵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城外五里处的一座堆土为山的山丘,山丘下面是万人坑,哪里埋藏了超过一万四千位殿前司战死的禁军战卒!

  秀山湖畔到秀山脚下还有超过五十丈的空地,而在秀山脚下想要通往山上英烈园,还要迈上一千二百三十四级台阶,这每一级台阶都对应着一位战死的英灵,纪念着第一次广州保卫战,纪念着为大宋从逃亡到反攻付出生命的英烈!

  山脚下,大宋所有的官员,包括从隆庆、肇庆等府州赶来的官员,不分品阶云集一处,而在最前方的则是当今骠骑大将军、荡寇侯、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以一己之力扭转整个战局的逐虏军统帅邓云!

  而在邓云的身后则是一排人,左起第一人乃是天章阁直学士、银青光禄大夫,逐虏军参赞部部长,军师卢帆,卢帆旁边则是五名辅国大将军!

  逐虏军第一兵团兵主曹登、第二兵团兵主费宁、第三兵团兵主范平、特种兵团兵主周麻、骑军军主石新和冠军大将军、水师提督石新等等。

  大宋武制,辅国大将军和镇军大将军都是正二品武散官,只不过现在邓云的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是从镇军大将军升上去的,所以朝廷给逐虏军各兵主皆授予了辅国大将军的散官职衔,为的自然还是施恩。

  至于古修,他原本是第一营的副营将,水师成立之后,邓云要求写海战策略,曹登等重将尽皆放弃,最后几位副职将军当中石修写的海战策让参赞部很满意,报给邓云,于是古修就成了逐虏军第一任水师提督!

  兵主、军主和提督属于一个级别不分高下,但是古修的散官武衔比曹登他们低,这是因为广州之战结束,皇室庆功,当场升邓云为骠骑大将军,那么原本曹登等人的武衔自然也跟着升了一个台阶,那时候古修就低,自然一步低处处低。

  但也有例外,例外就是石新,石新因为没有战功在身所以武衔一直比较低,这一次却和曹登他们一起成为辅国大将军,完全是邓云一手促成,既然是邓云的意思,逐虏军中谁敢反对!

  而古修的资历就要差的多了,他能有今日的地位完全是侥幸中的侥幸,自然也不会有怨言。

  更何况什么武衔什么散官,逐虏军的将领压根就没上过心,简单点说,就是曹登等主将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过大宋的将,他们只忠心于邓云!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几乎所有从武夷山当**来的兵将都是这么给自己定位的,至于刚入伍的新兵,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邓云给予他们而不是大宋,再加上军中的文化和忠诚理念的灌输,这些兵迟早一天也只会认同邓云这个大帅,进而彻底将大宋抛诸脑后!

  秀山湖畔的那些官员并没有按照官职高低排列,而是三三两两裹在一起交头接耳。

  祭典英烈忠魂本身就是邓云收买军心的手段,这一点谁都知道,张世杰也是统兵大将,他更清楚这么做意味着什么。

  但是张世杰不会这么做,因为他拉不下这个脸,也干不了这种煽情的活,整的自己跟的大姑娘小媳妇似的,只怕自己会被同僚笑掉大牙。

  所以张世杰对邓云越发钦佩,在他眼中邓云就是文武全才!

  能写诗作词,而且写出来的便连朝中那些大臣都赞不绝口,这肚里面如果没有墨水岂能做到!

  会练兵,会改良军械,会布阵,会打仗,会战术,还他么会收买人心军心,简直就是十八般武艺样样全能!

  这样的人物横空出世,张世杰只能说是天数,是上苍都看不惯蒙古人欺凌华夏子民,故而降下邓云这样的人物,救万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

  在张世杰的认知当中,大宋三百多年以来,唯一能与邓云相提并论的唯有写下《满江红》的岳王爷,就连狄青都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只不过对大宋忠心耿耿的岳王爷下场凄惨,而崛起的邓云对于大宋而言,却是祸福难料。

  英烈园落成开祭,是邓云收买人心,张世杰本不想来这里添堵,但是他不能不来,因为主祭的是官家!

  邓云上书请求皇室委派一位文官和他一起主祭英烈园,朝中如今合适的除了陈文龙以外就剩下一个陆秀夫,陈文龙甚至已经向官家毛遂自荐了,但是最终这个提议被皇家驳了。

  驳斥的原因是官家要亲自主祭!

  这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于邓云自己都没想过小皇帝自己会亲自来祭典亡灵。

  陆秀夫说的不错,自古以来从来都只有臣为君举丧,子为父带孝,哪里有身为天子之尊去为臣民致祭的道理,能派人吊唁就算是仁至义尽了。

  于是朝中沸反盈天,前前后后不知道吵了多少场,大臣们更是将哭功发挥到了极致,可向来没有什么主见的小皇帝这次就跟铁了心一般,谁也劝不住,谁也拦不了。

  当然真要拦的话,群臣来上一出死谏还是可行的,但是为这事搭上自己的命委实有些不太核算,于是群臣只能退而求其次,和小皇帝达成主祭细节方面的一致以后,才彻底偃旗息鼓……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