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朱慈烺乘坐炮艇到了宁波府。他仍然视察了国企,令他意外的是宁波府的造纸厂规模相当大。
两日后,朱慈烺抵达浙江绍兴,率领浙江文武官员祭拜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并执笔提下“地平天成”四个大字。
祭拜结束,朱慈烺第一时间拜见了致仕回乡的礼部尚书姜逢元。
姜逢元是朱慈烺在东宫的老师,以往在朝堂之上多次支持朱慈烺,他课讲的不咋地,却写了一手好字,让朱慈烺受益良多。听说皇上南巡路过余姚,要住在姜家,姜逢元近日来高兴的没睡过一个安生觉。
在姜家的书房中,朱慈烺正在挥笔写字,姜逢元拄着拐杖站在一旁等候观看,仿佛回到了数年前在文华殿教导太子时的场景。
姜逢元心中感叹:“太子真正长大了,如今管着全大明的事情,此番南巡能住在姜家,这是天大的面子啊!”
朱慈烺下榻姜家的这几日,时时处理朝政,还接连召见了十几名当地官员,姜逢元都看在眼里,心中自豪难掩。
朱慈烺将写好的字拿起来轻吹了一下,看向姜逢元道:“老师,这是学生送你的,请您品鉴一下!”
看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八个苍遒有力的大字,姜逢元眼中一热,颤颤巍巍的就要跪下谢恩,却被朱慈烺拦住了。
姜逢元说道:“老臣谢过陛下的恩典,只怕臣这小门小户的,委屈了陛下。”
朱慈烺含笑道:“老师家里鸟语花香,清净优雅,朕很是喜欢,谈不上委屈。”
姜逢元听到这里,流着泪谢恩,说道:“老臣年老体衰,无力再为朝廷效命,因此想举荐一位能臣为殿下打打下手。”
朱慈烺讶然道:“老师请说,是何人?”
姜逢元道:“此人名叫陈子龙,为绍兴府诸暨州知州,心有大志,且勤俭爱民,颇有大才。”
“陈子龙”朱慈烺默念着,感觉这名字有些耳熟啊,应该是历史上哪个名人。
听了姜逢元的详细介绍,朱慈烺这才记起这位抗清英雄陈子龙。
陈子龙是复社的成员,崇祯七年时参加会试,因当时主考官是极度排斥复社成员的首辅温体仁,陈子龙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落榜后的陈子龙回家闭门谢客,专心学问,反对王阳明后学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以改变残酷的社会现实。陈子龙整理了徐光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专心农事,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主张发展社会经济富强大明。
崇祯十三年六月,陈子龙出任浙江绍兴府司理,兼代理诸暨知州。
那时他的治下连年水患成灾,饥民蜂起。为了维护当地社会稳定,陈子龙刚柔并用,剿抚兼施,一边力行保甲,设互首之法,申连坐之令,平定饥民暴动,一边亲司赈事,救济饥民,立粥厂,设药局,养老幼,医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几万人。
朱慈烺记起了历史上的陈子龙,在南明时期坚决不剃发,抗清时被清军捕获押往南京,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看守者不备突然投水自杀,被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
朱慈烺想从浙江储备军粮,一心想着加赋,却忘了改革江浙农业生产,此时听姜逢元提到陈子龙和《农政全书》,猛的一拍大腿,道:“徐盛,快去绍兴府将陈子龙请来!”
两日后,陈子龙抵达余姚姜家府上。
陈子龙今年三十三岁,方脸微胖,留着短须,一副传统文官的打扮。
朱慈烺开门见山的问道:“陈子龙,朕的老师言你有大才,特地向朕举荐了你,你有何救国富国良策?”
陈子龙深施一礼道:“回陛下,臣以为,富国必以本业,应当发展农业,丰衣足食,救民救国!”
陈子龙引经据典阐明农业为立国之本,提出富国必以本业,他还把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
陈子龙道:“臣对蝗虫的生活和活动范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是涸泽者蝗之原本也!”
随后,陈子龙并提出了几种防治办法,朱慈烺听得连连称好。
大明能人辈出,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都对农业发展提出了细致独特的见解,并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其中不乏有农业技术的革新,还有一系列农具的研究。
以往朝廷重视度不高,两本书中介绍的农业推广也仅仅在小范围内施行,朱慈烺现在要做的就要是大力推广宣传,用技术发展农业。
陈子龙道:“臣觉得发展农业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先进农具,以期富国利民!”
“好!”
朱慈烺抚掌道:“陈子龙,朕升你为江南巡查御史,命你组建农业指导组,培养农业技术指导员,直接为农户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朱慈烺这次计划搞的农业技术指导员,是田间地头的知识分子,需要长时间在野外工作,需要采集农业技术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处理,把农业技术教会农户。
为了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积极性,朱慈烺将这些指导员编入浙江巡抚衙门,按照官府人员进行发饷,每人每月三两银子,以作重视。待回到南京后,朱慈烺已经设立专门的农业大学学生,也应该派往全国推广农业技术了,以期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甚至应该考虑在各府设置农业司这个新衙门。
只有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多余的劳动力从事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商品交换社会。
当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超过小商品经济无法买足时,必然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大生产大机械的使用,这样才会有大工业生产的出现,然后促进工业革命。
哪怕是朱慈烺现在搞出了蒸汽机,只要农业发展不给力,哪怕一百年都无法进行工业革命,这是社会变革的规律,是个人无法撼动的。
处理完农业与陈子龙方面的事儿,朱慈烺与老师姜逢元聊起了天,“老师,您在家有没有做些其他事?”
姜逢元道,“老臣年龄大了,别的事也做不了,只有看看书、又收了几个学生,一般的学生老臣也没精力进行指导了,这几个都是和老臣一样研究《子论格物篇》的,都是要考太学的。”
哦,朕明白了,老师带了几个“研究生”,准备让他们考“博士”?
“哦,老师也在研究《子论格物篇》,老师是想成为大儒吗?”
“嘿嘿,对臣而言,年事已高,大儒就不想了,也就是闲来无事,瞎琢磨一下而已。不过,这个《子论格物篇》确实是大道,可惜的是出世的时候,老臣年龄已高,遗憾啊!”
“看样子老师还很有心得呢,可以说说吗?”
“儒学已经多少年没有人可以窥见大道了,”姜逢元眼泪都下来了,“此书一出,得窥大道者,将会层出不穷啊!陛下得此大道之书,实是天命之所在,此书现在经由陛下推广刊行天下,天下的读书人有福了。”
“是啊,老师,此书实乃不可多得大的大道啊!
试想想,若是一直存世,儒家有了《子论格物篇》的就有了格物的法门了。如果在宋朝的时候就格出了红夷大炮,不对,应该是鸿儒大炮了——这大炮不就是格物格出来的吗?
先格青铜铸造之法,再格火药提炼之法和炮弹开花之法,最后再格大炮发射之术。如果能把鸿儒大炮格到致知,教化蛮夷可就方便了。
致知了鸿儒大炮的道,靖康之耻一定没有了,宣和北伐也肯定胜利了,蒙古人多半也打不进中原了……。”
当初,朱慈烺伪造《子论格物篇》的时候,并没有对其中的大道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只是提了个头,什么理性、唯物、辨证、经验、实证、证伪、演绎、归纳、统计、概率……,随便拿一条出来展开进行分析,就能写出一篇又一篇的传世之作,大儒的地位唾手可得!
而如今,随着《子论格物篇》的魔盒被打开,儒学大兴的时代就来临了,这个事件的意义,堪比东方儒家文明的一场文艺复兴加启蒙运动。
复兴的是儒学,启蒙的是民智。
儒学大兴之后,必将民智大开。
因为凡是儒门子弟,都要去学《子论格物篇》。《子论格物篇》和四书五经不是对立的,而是同属一家的学问。
而《子论格物篇》是孔子晚年问道的心得和法门,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价值远远高于四书五经,而且学《子论格物篇》容易出成绩啊,四书五经吃了一千多年,都烂成渣了,还有啥味道?
嚼到明末,无非就是一个慎独——就是独自一人时也要当君子,还是修身养性当圣人的办法。
历史上刘宗周面对大明江山的风雨飘摇,开出的药方也还是治心,要求朱慈烺“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还坚决反对制造火器,想把汤若望赶走,说什么“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总之,修心当圣人就行了。
而《子论格物篇》就不同了,是教人怎么格物致知的!
对于儒学而言,是一片过去一千多年中一直想进去,而不知道门在哪里的新天地。
现在有了门,就能进去摘果子,出成绩太容易了,出了成绩就是大儒啊,到时候就是大儒一批批的出,慎独什么的,就一个人到一边去当个君子吧,不要碍着别人当大儒就好。
姜逢元道,“是啊,这样一来理学大兴,心学必衰。唉!”
当然是了,理学的根基就是天理,而通过格物可以洞悉天理。
所以理学自宋朝大兴以来,最大的命门就是不会格物。理学总归要格物致知以穷理的,而《子论格物篇》就可以帮助他们穷理。
而到了后来,又因为不会格物,理学的路子才走不下去,心学于是才会逐渐兴盛。
心学不需要格物致知,因为心学太唯心了。心学发展到刘宗周这一辈,已经到了“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的地步了,已经把“心”变成了本源。
而“孔子遗篇”——《子论格物篇》的出现,就把“心学”之路挤到了路的尽头了!
因为《子论格物篇》就是论格物的,而且格的是自然之物,而不是内心的那个物。这说明孔子是要格物致知的!
姜逢元轻轻一叹、言道,“可惜阳明先生没有看到至圣先师的遗篇,否则他的成就何止一个致良知啊!不过咱们这一辈儒生,却恰逢其时,大道出世,大儒唾手可得……。万古流芳,只在朝夕了!奈何老臣已垂暮老已,不久与世。所以,老臣才收了几个弟子,把我的心得传下去。”
“老师,我可以把今天与老师的对话发表在邸报和《大明日报》上吗?让天下儒生也理解一下儒家到底如何格物。”
姜逢元想了想道,“可以,那就发吧,一是让世人知道一下老臣的心得,二是也让老臣再次沾沾皇上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