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铸天朝最新章节!【头疼的有些写不下去,不过为了全勤,珩毅拼了】
一封封官员任命书发下去,凡是接到官员任命书的准官员,需要在接到官员任命书后五天之内出发,赶赴上任……
云家军大胜光明军、云华云氏掌控整个泽州的消息已经传至云华郡,这个时候,泽州临近的莱州和贺州中的势力也都获知这个消息,引起阵阵惊愕。
无他,实在是这个消息太让人意外了。
大黎帝国一共十一个州,光明教策划同时在十一个州起事,如今潼州已经被光明教完全占领,钦州、贺州、衡州、惠州、信州这五州中世家和官府联合起来的力量与光明军势均力敌,几乎“半分天下”,宿州、莱州这两州世家和官府的力量要压过光明军半头,袁州的世家力量处于绝对优势,不过想要剿灭袁州的光明军非常难,实在不行袁州光明军也会撤离袁州,唯有大黎帝国核心区域临州,境内几乎所有的光明军都被驱赶走,不过此时太尉郭忧率领的平叛大军正在临州和潼州交界地区与光明教教主袁昊亲自统帅的光明军对峙,短时间也难以分出胜负。
泽州作为大黎帝国最偏远一个州,地广人稀,多贫地多沟壑,大黎帝国百千世家中就没有多少愿意在泽州发展,所有人都没有重视泽州,不少人认为即便泽州战局发生重大改变,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地方。
然而事情发展出乎意料,其他世家认为泽州只有三股力量,一股是泽州牧为首的官府,一股是定襄上官氏,最后一股则是光明军,以光明军的力量,只有前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与光明军对抗,至于云华云氏,其他世家都没有将这个才传承两百余年的小家族放在眼里。
谁又能想到,这个没有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小家族,却坚挺到最后,一举掌控整个泽州,泽州再差,那也是大黎帝国十一州之一呀,要知道在圣武皇朝之前,得一州者可称王。
“笑话,那只不过是上官氏和光明军相争两败俱伤被他云氏渔翁得利罢了,要是换成我,我也行。”部分人只看到表面未探究到更深层,只以为是云氏在后面捡便宜,话语中还有些酸溜溜的,对云氏是各种羡慕嫉妒恨。
真正的掌权者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莱州的博陵王氏、舂陵孙姓(氏),贺州的白下蒙氏、宕渠李氏、成皋胡氏,这五大世家通过潜伏在泽州境内的探子,了解到更多的事情,这才明白,云华云氏可不是弱小者,而是真刀真枪和光明军干仗,再加上云家军拥有非常奇怪的“暗器”,云家军仅以不到两万五千人就敢将有三万五千光明军驻守的泽州城包围,最后还逼迫光明军投降,云家军损失微弱。
“云华云氏隐藏的太深了!”
得知这些情报,莱州和贺州境内的五大世家的家主纷纷重视起来这个以前没有被他们看在眼里的家族,派出更多的探子潜入泽州,收集云华云氏的情报。
重视归重视,云华云氏的实力得到他们认可,但是他们依旧没有将云华云氏放在与他们同一层面上来,云氏的实力比全盛时的上官氏还有泽州光明军要弱一些,若不是上官氏和光明军两败俱伤,这泽州还轮不到云华云氏作主。
甚至有谋士向自家主上提出一个意见:不若邀云氏派军过来,共同围剿邪.教妖魔。
这是一个好主意,不过能够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在他们看来,云华云氏的底蕴太差,云华云氏总兵力也不过四万,恐怕连泽州都守不住,还如何能够派兵出来,想都不要想,云华云氏不会同意出兵的。
莱州和贺州的五大世家只是对云华云氏隐藏的实力感到惊讶,但是莱州光明军和贺州光明军却警惕起来,密切注意云家军的举动,尤以莱州光明军最为担忧。
莱州光明军是光明教黑水堂所辖,黑水堂就设立在莱州,只是莱州陷入僵局,黑水堂堂主刘坤为了打破僵局,带走黑水堂的两万精锐进入泽州,妄想先将泽州占领,然后回援莱州。
没想到,刘坤去了泽州后就永远的倒在泽州的土地上,莱州原本双方处于僵局,却以为光明军少了两万精锐,使得世家和官府联军实力压过莱州光明军半个头,莱州光明军只能暂时收缩防线,以抵挡敌人,就算是云家军将泽州城包围,莱州光明军也无法派兵支援,一旦抽调部分人马离开,那莱州的形式会更加不利,最终光明军只能从莱州狼狈撤走。
可是现在莱州光明军的形式更加不利,前有世家和官府联军,后有云家军,光明教黑水堂莱州分舵舵主任建新只希望世家之间关系不和睦,云氏不会出兵,若是云氏出兵,那他只能带着光明军撤出莱州,进入贺州,想办法与贺州光明军连成一片。
贺州的光明军隶属于光明教青木堂,堂主程英,贺州分舵舵主林萧。
程英能力也是出众,要知道贺州境内有白下蒙氏、宕渠李氏、成皋胡氏三大世家,三大世家联合起来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力量,程英却能带着青木堂本部精锐和贺州分舵的光明军与之抗衡。
现在贺州局势处于僵持局面,一旦有新的力量加入,就会打破这个僵局,程英希望是其他光明军加入战场,而不是同属世家的云氏加入战场。
有关泽州的消息越传越远,向整个大黎帝国扩散。
在袁昊得知自己女儿被俘的消息的那一天,袁昊大怒,率领光明军猛攻对面的官军,等到怒气消了一些后才退军。
其他州的世家在得知云华云氏已经掌控泽州的消息时,大叫“不可能”,谁都知道七姓十二氏之一的定襄上官氏在泽州,要是泽州的光明军败了,唯有定襄上官氏才有这个可能,云华云氏是哪里冒出来的?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由不得他们不相信,一场波澜因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