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三国第一保镖最新章节!每年的四月,大兴安岭的冰雪就开始融化,这个过程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再加上局部地区的降雨,这也造成了饶乐水的水位在这几个月都比较高。
河面水位一旦大幅度升高,这就给大军兵马渡河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好些以往渡河的河段都不能渡河了,能够渡河的地点仅仅有几个,都是河面开阔,河岸地势平坦、河床较高的之处。
而张绣就恰恰派人监视着这几个能够渡河的地点,只要宇文部的鲜卑人从这几处位置渡河就会被立刻发现。
张绣此时正在营地内射箭,箭靶上已经射满了箭矢。
一个哨骑从营外飞奔而至,很快来到张绣身边禀报道:“将军,探子来报,一支人数约莫两万的鲜卑人赶着大批牛羊马匹快速向距离我们西南二十里处的河对面而来,看来是打算在那一处河段渡河!最迟半天之内就可以到达!”
张绣当即把弓箭丢给旁边的亲兵,喝道:“传令大军集结!”
一通急切的重鼓点将敲击声响过之后,一万五千骑兵在十分钟之后完成了集结,骑兵要比步兵们的集结速度慢得多,多了马和马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鲜卑人果然要北迁了,大司马真是神机妙算!将士们,跟本将军去截杀他们,出发!”张绣大喝着发布了出发拦截鲜卑人的命令,没有多余的话。
各部兵马依次出营,有两个校被张绣留在营地看家,剩下的一万三千人在他的率领下前往西南方向的河边。
河边没有河堤,也没有树林,站在河边能看到很远的地方,根本无法埋伏大批兵马,而且从远处向河岸边发起冲锋如果不能及时停下很容易冲到河里去。
最为关键的是,一旦骑兵在河岸边停下失去了速度,那就极有可能陷入重围,这也是为何有将军敢于背水一战的原因,但背水一战想要成功,需要达到极为苛刻的条件,首先河岸线就不能是一条直线,阵地最好是一个向河面突出的三角形,布阵时军阵两翼都是河岸,冲进来的敌军无法穿插迂回、骑兵更是无法掉头转向,如果在阵前挖掘堑壕,守军用盾牌防御弓箭打击,那将是进攻军队的噩梦。
而这里的河岸是一条直线,尽管它不是那么直,就算是一个三角形的河滩,张绣也丝毫不担心,鲜卑人不是汉人,他们不懂步兵的战法和排兵布阵,他们下了马比步兵的战斗力都不如。
张绣有办法,他把一万三千人分成三个部分,甲部部署在渡河地点对岸以东十里处,乙部部署在渡河地点对岸以西十里处,丙部部署在渡河河段同侧以西十里处。
不用想,张绣也知道鲜卑人肯定会先派一部分兵力渡河,在河对岸扎营、警戒,占据这块滩头阵地,然后老弱妇孺渡河赶着牛羊过河,等到老弱妇孺赶着牛羊渡河完毕,殿后的兵马才开始渡河。
正午时分,素利带着人马驱赶着牛羊抵达了渡河的河边,他手里有三千兵力,两千精壮,一千老弱,剩下的全部都是女人和孩童。
他算了算时间,渡河之后正好在河对岸宿营,明日一早继续向北,他知道宇文莫那带着三千人马躲进了大鲜卑山,他也打算带着这些部众前往大鲜卑山,两支人马合在一处势力要大一些,至少他有把握能够让宇文莫那手下那些人听他的,因为这里有不少妇孺都是那些人的女人或母亲。
正如张绣预料的那样,素利先派了两千人马渡河占据了滩头,在河对岸建立了营地,并布置了警戒,渡河还没有用一个小时,在先头部队扎营警戒的时候,老弱妇孺们开始驱赶牛羊马匹过河。
注意,羊也是会游水的,不要认为它们会淹死。
下午申时,老弱妇孺赶着牛羊马匹全部渡河完毕,时间差不多了,张绣不能确定鲜卑人渡河过来的具体时间,但是可以大致推算得出来。
“传令,出击!”早已带着兵马偷偷摸到距离鲜卑人营地不足五里处的张绣下达了攻击的命令,而此前鲜卑人派出的探哨已经被张绣埋伏的人马全部干掉。
“呜――呜――呜――”长长而又凄厉的号角声传出很远很远。
四千兵马在张绣的率领下沿着河岸边向鲜卑人还没有完全搭建好的营地飞奔而去,同时在鲜卑人营地西侧的汉军骑兵们听到这个号角声也开始发起了攻击。
两支兵马各有四千骑兵,各自沿着河岸边相向出击。
鲜卑人惊恐万分,营地内大乱,老弱妇孺们惊慌乱窜,素利大急,立即喝令兵将们上马准备营地。
“什么人?到底是什么人?”素利大吼大叫。
现在再派人去探查也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汉军很快就出现了鲜卑人面前,素利大惊:“汉军?这里怎么会有汉军?不可能,不可能啊,汉人怎么会来到这里等着我们?”
有一个头人说道:“可汗,事情已经很明显了,汉人要灭亡我们鲜卑人,他们早就算到我们可能会北迁,所以早早就派了这一支兵马在这里等着我们钻入他们的口袋啊!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了,如果我们逃走,老弱妇孺就全部完蛋了。只能跟他们决一死战!”
素利深吸一口气,缓缓拔刀道:“打吧,说不定我们今日全部都要葬身在这里,但我们决不能伸着脖子等着他们砍,他们要杀光我们,我们也得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两千能上马作战的鲜卑人默默的拿起了弓箭和弯刀,没有命令,但是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策马向张绣指挥的四千汉军骑兵迎上去。
“轰隆隆・・・・・・”大量的马蹄声又从后方传来。
不少鲜卑人扭头一看,顿时骇得面无人色,后面又有一支汉军骑兵杀过来。
此时再派人马掉头去迎击后方而来的汉军骑兵已经来不及了,鲜卑人被前后夹击了,在这一刻,几乎是所有人都失去了战斗下去的勇气,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即便是天神下凡也无力回天。
“逃!”所有鲜卑人脑子里此刻只剩下这一个词。
素利立即打马转向,向北方飞奔而去,而他身后的鲜卑人也纷纷转向,很快原本向东的纵队队形,很快就变成了一条向北的横向队形。
但此时同事从东西方向而来的汉军队伍有意识的错开,张绣带领的四千骑兵一头撞向了鲜卑人的前部,而从西边杀来的汉军骑兵们一头撞击了鲜卑人的后部。
鲜卑人队伍一瞬间被两支相向而行又互相错开的军队撞得粉碎,马背上的鲜卑人纷纷被撞得飞起来,战马也纷纷被撞倒,就这么一击,两千鲜卑军顷刻之间全部报销,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即便活下来了,也是人人受伤,没有再战之力。
还没有渡河的一千鲜卑人把刚才发生的战斗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个个痛苦的嚎啕大哭,一个个抱着头蹲在地上,或躺在地上打滚,更有人看得双眼愤怒得几乎要鼓出来。
但是他们的末日也即将到来,部署在这一边河岸的三千汉军人马已经摸上来了,他们没有靠得太近就被发现,鲜卑人还来得及整队迎战。
“我们的族人们都在河对岸,我们也逃不了,族人们,跟汉人们决一死战吧!”
还没有渡河的一千鲜卑人纷纷拿起了武器打马向汉军骑兵们迎上去,双方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向地方开弓放箭,鲜卑人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骑射技很厉害,他们可以连续不停的开弓射箭,射箭的速度要比汉军要高。
但是鲜卑人又是物资贫乏的游牧民族,他们制作箭矢困难,他们要放牧、要收集草料、牲畜粪便,要不停的迁徙寻找水草丰美之地,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箭矢练习射术,箭矢射出的命中精准度不高,想要对敌人造成大量伤害,唯有集中兵力齐射。
草原上有射术出神入化的人是出现在一千多年之后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漠北开始有了职业军队,有了充足的箭矢和时间,陆续出现了许多神射手,他们被称为射雕者。
汉军骑兵不同,尽管很多汉军骑兵成为骑兵的时间不长,但他们是职业兵,整日里就是操练,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他们这短短几年射出的箭矢比鲜卑人一生射出的箭矢都要多,他们射出箭矢的精准度很高。
冲锋的途中双方互相用箭矢打击对方,各自不停有人中箭落马,但周围其他人根本不为所动,继续打马疯狂向前冲,一边冲一边继续放箭。
等到了足够近的距离,双方几乎是同时丢弃弓箭,拿出长短兵器杀向对方。
“轰!”前面撞在了一起。
严格的训练得到的成果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阵型严密整齐的汉军骑兵们在撞击过程中占尽了优势,前面的鲜卑骑兵纷纷被撞飞,战马被撞倒在地。
但阵型密集也有坏处,一旦前面有人倒下,后面的骑兵很容易被绊倒,可能接二连三的会绊倒多人,而且前后横排之间的间距难以掌握,离得太近了兵器容易伤到前面的同伴,间距太远又无法发挥连续冲击的连贯性。
使用密集的阵型发起冲锋时,排在最前面几排的骑兵危险性最高,阵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需要挑选体魄强悍、身手矫健灵活、勇气十足的悍卒,要个个都悍不畏死,只有这样才能冲垮一切挡在前面的敌人。
使用密集阵型发起冲锋时,后排骑兵的长矛所指方向要集体向左前上方或者向右前上方,要不然很容易刺到前面的同袍,前面有敌人就迅速刺出,骑术不精者用单手握矛并夹在腋下,马术精湛的骑兵一般用双手握矛,用双腿就可以操控战马,双臂力量自然要比单臂强大,而且很容易掌控兵器。
骑兵若用刀剑为兵器,一般不使用密集阵型发起集团冲锋,多数采用松散阵型攻击,先用弓箭进行几轮骑射打击,再丢弃弓箭,拿出刀剑冲进敌阵中劈砍厮杀。
若敌阵阵型严整不乱,进攻的骑兵一般不轻易冲入敌阵中,这样很容易被活活困死在阵中,先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进行游击,用弓箭不停打击,打掉敌军的士气,让敌军阵型变乱,再冲击敌阵,很容易就击溃敌军。
鲜卑人在骑兵对冲之中吃了大亏,本就只有一千骑兵,在对冲之中眨眼之间就报销了一半,即便如此也没有遏制汉军骑兵的冲刺速度。
剩下的鲜卑人立马崩溃了,纷纷四散而逃。
“追!”汉军校尉大喝。
汉军骑兵们以小队为单位分散追击,留在南岸的鲜卑人也就此完蛋。
北岸的两万鲜卑妇孺们被汉军骑兵们包围了,为了活命,为了保护孩童,她们纷纷把孩童们护在怀中向汉军骑兵们下跪。
张绣把长枪挂在得胜钩上,对身边的传令官吩咐:“传令下去,今夜就在这里宿营,第一营和第二营轮流看守她们,第三第四营打扫战场!”
“遵命!”
次日一早,张绣率军押送着两万鲜卑妇孺渡河南返,并迅速派快马向刘成送去战报。
战报很快送到了刘成的手中,他拿着战报看完,满脸欣喜的对牙帐内的众将说:“成了,张绣成功截住了素利,歼灭了素利的人马,斩杀了素利,俘获了两万鲜卑妇孺,已经渡河难返!”
众将纷纷起身向刘成抱拳:“恭喜主公、贺喜主公!”
刘成笑道:“这喜事又不是本公一个人的喜事,是整个大汉的喜事!传令下去,杀牛在羊,犒赏全军将士,大肆庆祝一番!”
“是!”
“那么接下来我们是继续南下攻乌丸,还是班师回朝?”
武将们却是一致同意继续南下攻打乌丸人,来到都来了,何不一次性解决乌丸人?但以陈群为代表的文官们却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