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袁逢之嫡次子,东汉四世三公名门之家。∮>
从最开始担任河南伊,虎贲中郎将等官职,在朝中混得不错。
罗乾穿越过来之后,袁术也依然凭借汝南袁氏的家族力量,发展得很好。袁绍、袁术、罗乾等人参与了诛杀十常侍的政变,后来又参与实施十八路诸侯讨董。
讨董结束之后,驱使孙坚攻打荆州等地,不过做最后被刘表击败。后来凉州军阀混乱,互相争权,打来打去。这关东众将诸侯也十分混乱,其中分别以袁绍和袁术为中心,形成了南北二袁争锋的局面。
袁绍、曹操、刘表一伙,公孙瓒、袁术、陶谦一帮,互相争锋攻打,其中罗乾则是在积蓄力量,平定青州,顺便有时候参与进去,或是联合袁绍,或是联合袁术,从中谋利。
当然本来诸侯之间的结盟就是更好的谋夺利益而已,今天可以是盟友,明天就是敌人。
袁术原本是占据豫州一带,被刘表和曹操击败后,转移到了扬州,占据寿春,很快实力又强大了起来。不过几次想要争夺徐州,都分别被刘备、吕布、罗乾击退,也算是悲剧了。
但是袁术其实本身的实力并不差,反而还是很强的,他基本上占据了扬州,扬州地盘可是不小,而北方战乱,好多人口跑到了扬州去。袁术麾下七八万人马,实力不凡。
总的来说,袁术名望很大,兵马不少,粮草还比较充足,实力不凡。
还有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
袁术自然认为,自己是上应天命,汉室不行了,他才是天命之人,该代汉自立了。汉代谶纬的影响力还是很大,袁术就很相信这一套。
麾下谋士阎象极力反对,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都还做商纣王的臣子,而你们袁家现在哪有人家当年姬家那么厉害。
然而得到传国玉玺的袁术早就被玉玺给迷了眼了,早就有称帝的野心,根本就不听的阎象。特别是有个算卦的高手张鮍鼓吹他有皇帝之命,那更是迫不及待了。
又有吕布前来相投,虽然吕布断了一臂,但是这武力仍然是压了袁术麾下武将一头,特别是跟他一起来的玉麒麟卢俊义更是勇猛异常,得两员猛将相助,袁术更是狂得没边了。
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百官公卿,以天子之礼,祭天祭地。
玉麒麟卢俊义对此心中很不爽,但是既然跟吕布一起来了,又抹不开面子直接走人。加上袁术加以笼络,封为了平东将军。
袁术给吕布一个前将军的官职,反正袁术称帝后官职一大堆。
对于袁术称帝这种大事,罗乾并没有惊讶:“噢,袁术称帝了?这货胆子还真是大,不过似乎有些利令智昏啊?”
郭嘉见罗乾不以为意,问道:“主公,这袁术称帝,不合天时,许都的曹操必然以天子之名,前去讨伐。也必然会以天子名义下令天下各路诸侯讨伐袁术,不知主公又该如何决断?”
罗乾笑道:“袁术称帝,曹操最急,我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袁术称帝,其孙坚之子孙策必然趁机脱离袁术,称霸一方。孙策亲族多在袁术麾下任要职,自然会支持孙策,如此袁术实力大损,不足为惧。”
郭嘉很是同意罗乾的说法,但也提醒道:“主公,袁术称帝,野心正旺,其必然要出兵扩张地盘。或是讨伐孙策,或是攻打曹操,又甚者可能回来找主公报仇,攻打徐州。当早做防备才是,免得被袁术偷袭了。”
吴用原本是是负责情报,先一步得到消息,也有考量,建议道:“主公,袁术称帝,曹操八成会邀请主公和孙策结盟,共同讨伐袁术。主公可就趁机从中谋利,瓜分袁术的地盘。”
罗乾却是突然道:“能否趁着曹操攻伐袁术的时候,我们与袁术合作,我出兵攻取曹操的地盘,将天子给抢到手中?”
不一定要打袁术嘛,打曹操也不错啊,反正都是过长地盘,平定天下,只是统一的向后问题,当然前提是要干得过别的诸侯。
郭嘉连忙摇摇头,反对道:“主公不可,如今汉室衰微,但余威犹在,故而曹操才能狭天子以令诸侯。若是主公与袁术结盟,恐失人望,还是对付袁术比较划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是打曹操的话,可以说是得密诏,奉旨讨贼,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现在袁术公然称帝了,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在于袁术结盟,那就真有反贼的名号了。
其实汉室衰微,改朝换代也很正常,不过需要时间,目前称王称帝肯定不是时候。
枪打出头鸟,关键是袁术的实力还不足以跟天下所有诸侯为敌。
既然郭嘉都不同意偷袭曹操,那就先干掉袁术在说,至于会不会同时派人偷袭曹操,那就另说了。
“也罢,传令李助和范仲淹小心防备袁术就是了,另外传令然主将都加紧操练兵卒,随时有可能出征,粮草给我储备好了。”罗乾下令道,又想起来:“我一统徐州,又有招贤馆,下招贤令,可有人才前来投靠与我?”
就等曹操那一边的反应,之后随时看情况动手,罗乾是不可能主动去攻打袁术,另外也刚刚击败吕布,手下兵卒也需要修整啊。
一般降将或是一些不愿意投靠罗乾的人物,罗乾都会让吴用负责,经过罗乾专门的提点,吴用在挖人水平提高了不少,一拿下一个郡,罗乾都让吴用去负责搜刮人才。
吴用上前禀道:“有三人可才干,一人乃是广陵郡海西人徐宣。一人为广陵郡东阳县人陈矫;最后一人乃是陈郡扶乐人袁涣。主公可加以笼络,那徐宣和陈矫原本是陈登所聘请的官吏,袁涣原先在袁术麾下效力,后被吕布扣押,吕布败后被俘。”
“将他们请来,我看看。”罗乾倒也是听说过这三人的名号,特别是袁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