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连续三日的攻守战,三千兵工厂甲士死伤殆尽,最后守备粮仓的两千人只剩下一千,十三营精心打造的五百孤狼幸存者不过三百余人,大战过后多是苟延残喘。
兵工厂短时间无法重建,重建需要朝廷政令。武库被毁,大量军备毁于一旦,淮阳候上书重建兵工厂的同时已然是在求死。蒙辛乔林忠已经带人赶赴集结大营,蒙嵌只留下五千将士收拾残破的兵工厂,之后负责运粮。
有大将军蒙嵌在淮阳候也轻松许多,老人唯一担心的还是沉睡三日不醒的刘知幸。如果不是刘知幸及时赶到,别说是武库被毁,怕是连粮仓都守不住。在等刘知幸醒来的同时,两位大将军在交谈另一件事。
刘知幸带来的五百孤狼,这五百人明面上只出现过一次,新皇登基那几天在太平城拥立新皇登基。其中一支神秘的军队,便是叫孤狼,还有一支熬鹰。熬鹰皇帝有言,是陛下养的客卿。说是这样,新皇登基之后,二十四熬鹰五百孤狼凭空消失。唯独一人出现的蹊跷,十三营刘知幸的亲卫赵平。
一直守在刘知幸身边郑水新看着将军睁开眼睛,随即喊道:“将军,将军。”
临时搭起的营帐立即站满一群人,都是十三营的将士。若说卢林是十三营的一柄利剑,而刘知幸就是十三营的魂。满满一营帐的孤狼,看着将军坐起来,纷纷掩面苦笑。
刘知幸说道:“你们干什么啊,我不能好好睡一觉。”
一早趴在刘知幸身边的高小龙哭着说道:“将军我都怕你醒不来。”
看了看包裹严实的身躯,刘知幸笑着说道:“我这不是好好的,你看你多大的人了还哭鼻子。还好你的部下不在这里,不然小将军还怎么领兵。”
所有人哄堂而笑,高小龙是将军不错,依旧还是十九岁的少年。只说孤狼之中也没有人比高小龙年纪更小,不论官职谁也能说上一说。十三营一向是随和的,这也是褚翰林极力想要对十三营改革的缘由。
活着的孤狼都想涌入营帐,只是营帐已经站满了人。随后淮阳候被蒙嵌扶着进入营帐,刘知幸看着二人奇怪的眼神。见两人似乎有别的事,随即下令让孤狼待在帐外等候。
淮阳候欲言又止,还是蒙嵌直接问道:“知幸太平城的孤狼。”
刘知幸没有隐瞒:“世叔,正是帐外浴血奋战的将士,陛下是知道的。”
不知道过了多久蒙嵌淮阳候两人面带笑容走出营帐,看着一群挂彩的将士显得更加尊敬了许多。蒙嵌也终于明白,十三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中媲美长风军主力长风营,甚至战绩更好。
刘知幸穿戴好,不愿意久留走出营帐说道:“走,我们现在溧水,接下来就要南下了。”
这群杀人像是换命的将士,好像没有受伤一样跟在刘知幸身后。卢林问了一句:“二位将军是不是再问孤狼与熬鹰的事。”
刘知幸说道:“既然楚军都知道了,我们也没什么可隐瞒的。从今天起,孤狼将是十三营明面上的主力,去他娘的十三军。走会溧水招兵去,先来个一万人,老子早就想过一过万人将的隐了。”
――――
证明四年注定不是太平的一年,东吴国灭,南伐未始,楚国首先展开攻势。年轻的帝王在两国相争之际,朝廷中各门豪强纷纷涌现而出。一个划时代的政论,摆放在皇帝面前。
夺权还未实行,迎来第二次诸位大臣求情分封。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大梁建国以来留下的公侯,各有封地。先帝二十多年大梁多是守成,并未有开疆拓土。多有功集一身不得封,其中重要人物便要提到丞相荀思展。
王安重病缠身辞去丞相之位,这位坐在丞相位置上十二年的老人,为大梁做出的功绩何其之大。新皇登基之初朝中有着,武有刘策,文有王安的一代佳话。此时借助扶龙之功,外加国丈身份一举坐上高位的丞相荀思展。请求皇帝封侯,此次封侯不单单是平定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更有先皇一朝立下大功的臣子,例如先丞相王安。
连续三日不曾上朝,皇帝萧殷得到兵工厂被毁,依旧没有停息长风军南下的决策。三日托病不上朝,但是攻伐南楚之事未曾放下。以在朝的老将,以及兵部大臣组成一个名叫军阁的小朝廷。此时大朝全部交给岳父荀思展去折腾,这位丞相很早便想参与到军中,奈何只关军事一概交由皇帝亲自批奏,直接越过内阁,送到军阁中交由皇帝亲自批阅。
这几日萧殷除了反感荀思展携带大臣一道道奏议,早已经烦透这位丞相大人。反感丞相的同时,册立太子只能一推再推。就算了礼部备好册封大礼,朝中大臣连番上奏,萧殷只有一个理由:“南楚未定,朕没有多余的心思。”
结束一天朝政,御书房内只有一个吏部尚书周恒。三十多岁的尚书大人,如今皇帝近臣,恩宠有加。两人商讨的只有一件事,一件迟迟未有决断的大事。剥夺豪门权势,回笼兵权交由皇家独裁。
萧殷听周恒消除门阀三策,无不点头。第一有功者赏,取消世袭罔替,无功者不得继承爵位,逐一递减。第二同意丞相荀思展,将有功之臣封候,有爵位者再升。
萧殷顿时问道:“刘策该如何。”
这个问题不止是萧殷担心,其实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如何册封刘策。按照大梁一直贯彻世代簪缨,刘策已经贵为一品公侯,出去四大国柱之外,刘策已经位极人臣。当年平定突厥未得封赏,
只有金银无数。
若是人人有封,那刘策又该封什么,难道真的要如梦境之中册封刘策为楚王,将楚国一分为二。周恒对此的见解是:“不封,将刘策军功依次封赏与刘策后人,入刘知命,刘知幸皆封国候。”
萧殷苦恼的说道:“爱卿此事再议,将今日所议拟成奏章,交由丞相,朕再做定夺。”
周恒恭首一拜走出御书房,心中有些猜不透皇帝的想法。似乎皇帝所关注的只有南边的战事,依旧想用之前拟定的方案,将四大世家以及各家门阀小辈全部葬送在南楚国度。正如此时全国各地门阀,精英一辈不是在平南大军之中,便隶属于长风军。唯独一批以文治立家门阀,反而让萧殷一时间难以控制。
其中以荀思展为首,大批文官对吴地的治理,一个个抒发己见,朝中一片祥和。在祥和的之下,隐藏着无底深渊。萧殷看在其中,王安在不在便是另一个朝廷。
萧殷第一次认识到先皇重用寒门,靠着门阀拥立登基,萧殷想着打压门阀,却是一步错步步错。门阀翻涌而出,一个个老东西向着荀思展靠近。萧殷不得不隐忍,恨不得将丞相斩首。
看着周恒离开萧殷静坐沉思,回想这几年所做的事。登基第二年平定东吴,内政依旧按照丞相王安所定,门阀重新登上朝堂。以平南大军,将大批子弟投入军中,大肆开站科举。可是现在发现,近几年科举所得人才,多是官家子弟。唯独张文正一人是靠着文采博众,这还是第一次科考。说起来张文正的状元,有没有人是看在文宗双裳脸色行事,也未尝可知。
越想越是烦躁,萧殷推开房门天色以黑。王公公说道:“陛下,今夜去哪里。”
自从怡妃怀上龙子之后,册封第二位贵为。易尚别院改名易尚宫,数月以来躲在絮嫔哪里,反而去易尚宫极少。此时萧殷有些烦恼,无论去往何处都不得安心。心中困惑更是无人能解,无疑中想到一个人。
远在汶州担任刺史的张柏,同样是与周恒扶龙之功,两人的选择却是不尽相同。周恒保持宏愿,为大梁建万世太平。张柏则不同,放弃京官去往汶州。原本是汶州通判,皇帝看在张柏文韬武略,直接让张柏填补刺史空缺。
默默说道:“张柏在会对朕有什么建议。”
说罢转身回到书房书写一份密旨,密旨的内容十分简洁。只有了了几字:爱卿对朝廷官员讨封有什么看法。对于册封太子一事更是少的可怜,其中无疑提起刘策,以及刘知幸。
将密旨交给亲卫赵平,让赵平亲自去一趟汶州,尽早将张柏所想带回。若有必要,张柏需要再次入朝为官,形成两党相争的局面。对此萧殷未必看的上年纪不到二十岁的张
柏,是否能斗得过老成持重的荀思展。
接过密旨赵平马不停蹄的出宫,赶赴汶州。
萧殷至今没有想到该去何处,何处才是安心之地。在王公公的陪同下,一路向着正阳宫方向走去。乘坐步撵,萧殷昏昏沉沉,脑海中惦记着朝中瞬息万变。
忽闻一阵琴声飘荡,烦躁的心神变得安宁许多。王公公见陛下细听琴声,吩咐步撵缓缓停下。琴声飘扬温和,带着一丝深闺怨念。琴声在微风中停息,萧殷问道:“走到哪里了。”
王公公回道:“陛下前面不远就是青林宫,玉贵妃的居所。”
刻意提起玉贵妃,王公公懂得皇帝的心思。无论玉贵妃做出什么事,后宫之中皇帝念念不忘的还是青林宫内的玉贵妃。若是别的妃子犯下大错,按照皇帝的心性,打入冷宫都未尝不可,但是玉贵妃只是被囚禁,连贵妃尊称都未曾剥夺。
萧殷摇摇头看向前方,想起已经有数月未曾去过青林宫。进入五月的天气,夜晚风中带着干热。萧殷久久没有回应,期望着有一阵琴声想起。数月之内,絮嫔弹奏不少,很少能挺入心中,也没有安神之用。
萧殷说道:“摆了。去吴妃哪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