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武事还要靠武将们来解决才更为妥当。
狄青一直对自己是忠心的,这点赵祯一直是知道的,他对这员起自最草莽的配军中的大将也是非常倚重的。
大宋的那些将门世家或许对大宋也还有忠心,毕竟没了大宋,他们的将门世家身份也就没了。但那些将门的武风早就没落,早就难以作为倚靠了,唯一还能领军作战的怕是也就只有杨家了,其他的将门如今都忙着各自的生意,安心享受富贵了。而且就算那些将门世家的子弟还能打仗,很多时候他们都会先去顾及自己家族的利益,远没有狄青这样的草莽出身的忠心,令人放心。
像狄青这样,朝廷可以倚为干城的武将,大宋真没几个了。若是都打压的他们对大宋齿冷了。日后大宋真有事,可就真得要抓瞎了。
依照赵祯的意思是希望让狄青南下的。让狄青好好施展一番拳脚,将岭南好好经略一番,顺便震慑一下蠢蠢欲动的交趾人的。
可是奈何文臣们就是不信任任何一个武将,不愿给任何一个武将独自领军的机会。
赵祯觉得文臣们实在太过小心了。大宋如今根本没有武将造反的土壤,就算狄青想要造反,可是他手下那些西军儿郎的家小还都在西北,也不可能轻易跟他造反。
就算他手下的西军跟着他,朝廷断了他的队伍的粮草和辎重的补给,他的队伍便立马就有哗变的可能。
大宋的军队可不是那种草原人的那种可以以战养战、随地就食的军队。大宋的军队对粮草和辎重的后勤补给,有着天然的依赖。没有了粮草和辎重的补给,战斗力立马便没有了。
上位者最讲究的是制衡。
可是如今大宋已经完全走入文官主导的地步,武将们只能作为他们手中的鹰犬和走狗来用,这其实早就有失衡的危险了。
赵祯觉得有机会还是要杀一杀这帮文臣们的锐气的,不然自己这个大宋官家越来越没威势了。
虽然赵祯也深谙让不同政见的文官们互相制衡的道理,但武将门不能挺起台来,这大宋将越来越没有尚武精神,而大宋面临的外虏又是千年以来最强的,这实在是有些危险的。
其实那个帝王心中都有对开疆拓土的向往,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把胡虏打得狼奔犬逐、拓地千里那样赫赫的武功,无疑是也是每个帝王的最向往的功绩。
可是大宋如今的北方是契丹,是一个比大宋建立得更早、幅员更辽阔,而且武力也更强大的国家。
这和汉朝面对的匈奴、唐朝面对的突厥都有很大区别。匈奴和突厥都没有严密的政权组织,其实就是一些游牧部落,而契丹如今早就有自己的成熟的国家政权,能够最大限度的阻止起整个国家之内的力量,来对抗大宋。
而大宋本来就有先天的不足,加上的武将被压制,能打的武将凋零,自然难以对契丹进行压制。再加上西贼窃据河西,独立成国,大宋丧失了最后的马源地。能维持现在的局面,能和夏辽保持制衡,已是不错的了。
赵祯想要在武功上突破是没有可能的了,正因此他才兢兢业业、谦虚谨慎的维持大宋的文治。
既然不能留下赫赫武功的盛名,起码也要留下一个天下承平的文治盛世。
不过赵祯觉得,大宋想要维持文治盛世,也离不开骁勇的武将来保卫这个成果,不能让文臣把武将的信心彻底磨没了。起码也要为大宋保住几个狄青这样的骁勇的武将,来为大宋镇守边关。
他暗暗下定决心,若是这次杨畋真得失败了,一定要争取让狄青南下,而且是独自领军南下。如此才能让狄青感受到大宋对他的重视,才能不会让他齿冷。
………………
文德殿里的冰山已经都快化完了,赵祯依然坐在殿里的御座上出神。
内宫总管王渐没有打扰赵祯的思绪,安排几个小黄门静悄悄的又换了一次冰。
文德殿位于紫宸殿和垂拱殿之间的,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可是今天的早朝退朝之后,官家赵祯已经在这里坐了一个多时辰了,眼看快午膳时分了,依旧没有回过神来。
王渐知道官家怕是在想一些紧要的事儿,并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的站在赵祯的身后用浮尘为他驱赶蚊蝇。
赵祯则继续沉寂在自己飘散的思绪中。
富弼还是不错的,有实干之才,又有经世之能,为人又谦冲,自从“庆新政”之后外任也有**年了,磨堪的也差不错了,似乎也应该召回来,入朝为相了。
如果这次果真有这种高产作物,赵祯觉得是时候召富弼入朝了。
如今政事堂中的三个宰相,赵祯都不是太满意,只是将他们作为夏竦去世后的一个过渡班子。
昭文相庞籍权谋有余,而治世之能有限。史馆相陈执中是老好人,谁都不想得罪,自然也就没什么作为。而集贤相梁适资和威望都颇有不足,属于凑数的。
赵祯自己虽然不愿承认,但是对于“庆新政”时,范仲淹那种一唿百应的威望,还是有所忌惮的。
一个臣子威望高到那种程度,虽然赵祯从心底里也是希望大宋有所变革,从而能除弊祛病,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帝王赵祯只有选择将他抛弃。
夏竦之所以能最终赶走革新派的君子党,利用的也是赵祯的这个心理。
欧阳修虽是一代文宗,但是权谋手段和政治头脑还是简单了些,他那一篇《朋党论》等于承认了君子党存在。
一个威望如此之高的范仲淹,再加上一个君子党,哪怕他们精忠为国,想要为大宋除弊祛病,但也不是赵祯能够容忍的。
一个帝王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分夺其手中的权力,哪怕你是为了治国,哪怕你是为了社稷,也都没有可能。
虽然范仲淹为了赵祯,跟太后还有权相吕夷简做过坚决的抗争,虽然范仲淹在赵祯的心目中确实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相,但赵祯依旧毫不犹豫的将他和君子党人抛弃。
当然,赵祯对范仲淹心里是含有愧疚的,这也是为什么范仲淹死后,会得到朝廷如此高的封赠和礼遇的原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