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皇帝完颜璟问董师中,泰山能去不?
董师中回答“泰山风景不错,可游。而后路过泰山去往孔庙,陛下不是一直打算以礼治国,孔庙是可行的。若想登泰山,这天下只有我大金,便可再议细节。”
“很好,官复原职加一品,此次南下你负责吧。”
谢陛下。
董师中在牢里待了好些日子,心里也想通了一些事情,有些事情硬着来不行,非但劝不住,还要被收拾,应该软着来。
今天看来效果是不错的。
董师中接管了金国皇帝南下队伍的管理大权。
这一日,队伍到了泰山脚下。
董师中找到金国皇帝“陛下,臣以为,泰山风景还是不错的,可以一观。但封禅台十里之内,陛下不可靠近。”
完颜璟说道“朕明白,朕只是路过,你等安排人祭祀吧。”
封禅不行,祭祀却是必须的。
泰山之重,就算是金人也不敢轻视,所以祭祀是一定要的。
董师中又说“陛下,不如当面问问,建兴侯是否敢往封禅台一观,为宋真宗之碑文擦拭灰尘。”
宋真宗确实立了碑的。
完颜璟想了想“恩,朕自有主意。”
祭祀需要准备三天,不仅仅是金国的汉臣,就是金人的粘割都非常恭敬的参与其中,还有宋人这边的陆游等人,也自愿参与其中。
对天地的敬畏,这些是不分国界的。
完颜璟则叫人把韩绛找来,见了就问“建兴侯,你不是说要在泰山之巅立下誓言吗?
韩绛愣了一下。
完颜璟逼问了一句“你打算欺君?”
韩绛愣是因为完颜璟怎么突然提到这事了,自已还一直在思考有什么办法能上泰山呢,因为这几天只是在准备祭祀,很明显是不打算上山了,就在山脚下。
正是想什么来什么。
可看到韩绛一愣,完颜璟很开心。
韩绛施礼“陛下,今晚三更天臣便出发,明晨。”
“好。”
纯粹就是为了监视韩绛,粘割亲自挑了八名扢叉骑士,只是不穿甲,穿着武官的袍服说是给韩绛作护卫。
钱宽这边却只能带三个人,连同钱宽一共四人,负责替韩绛背祭品。
在泰山之巅立下誓,这也是要祭祀天地的。
从完颜璟处回去之后,一直和韩绛生闷气的陆游也过来了。
“绛哥儿,为师给你讲一讲祭祀时的礼节,一步都不能差。”
韩绛往床边一靠“老师,还是装成生气的样子简单,这样金人不容易怀疑。”
陆游没搭理韩绛,只管自已讲的。
他知道韩绛听的很认真,关键的时候韩绛还是很严肃的。
半个时辰后,又见陆游骂骂咧咧的离开了。
这次往外传的消息就是,听到韩绛竟然敢去泰山之巅,陆游大怒,大骂韩绛不懂礼教,那泰山之巅是什么人都能去的吗?
放翁、陆游。
是位真正的学者。
他不骂韩绛才让人感觉不正常呢。
终于,夜晚到了。
韩绛换上自已的礼服,坐上马车来到泰山脚下,大约在凌晨一点左右开始登山,韩绛的体力还算不错,不到两个时辰,也就是三个半小时就爬到了山顶,此时日出还没有开始。
钱宽去摆上祭品。
此时,八个扢叉骑士就站在韩绛身后十五步左右,他们脸不红气不喘,反倒是韩绛坐在那里喘个不停。
在第一道阳光照耀山顶的时候,韩绛已经恢复了正常,跪礼,高呼。
我,韩绛,此生此世定要上天两千丈、入海八百丈、纵横大地十里万,唯我中华梦,万死不辞。
很简单的一段话。
墨水滴血,韩绛写下中华梦三个字,就在泰山之顶的一处石头上。
这便是立誓,天地可鉴。
而后,离开泰山最高处,转了一个圈,韩绛走到了封禅台,这里没有传说中的始皇碑,却有宋真宗的碑文。
韩绛看到没看宋真宗碑文半眼,单膝跪地,右手扶胸心中默默念着“始皇陛下,在我的时代有一个传言,关于你的。说的是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不过若您老人家上天有灵,请保佑我军此战大胜。”
韩绛祈祷完,转了一个方向“汉武大帝,犯我大汉天威虽远必诛这句话,不是您老人家这个时代出的,却是您老人家打出来的威风,请庇护我军大胜。”
再转。
韩绛祈祷了五次,唯独没有宋真宗这边的。
没理由,韩绛感觉冲这位祈祷可以会起负作用,这个后果有点可怕。
穿越前,韩绛不信神鬼。
可穿越这事都发生了,韩绛也开始信了。
韩绛下山之后,韩绛在山顶上除了默默祈祷词没有人知道之外,其余的事情都一点也不差的传到完颜璟耳朵里。
完颜璟有些不明白了。
他又把董师中找了过来问“你说,这个韩绛在搞什么?”
董师中也是一头雾水“陛下,臣也想不明白,依礼制说,他今天登上泰山就已经是罪,是陛下让他登的,咱们大金不可能治他的罪,但他如何给宋王交待,给宋国的朝廷交待,再依几位扢叉骑士的说法,他跪礼的五次,唯独没有宋王真宗的。怪,怪,怪。”
完颜璟脑袋里闪出一个想法“他想投我大金?”
董师中摇了摇头“不会,他这种人是不会投我大金的,最多想从咱们大金得到一些好处,但今天的事情,臣想不明白,太怪了。”
确实是怪。
但韩绛还真就去作了。
完颜璟知道后吩咐“这事不要保密,看看天下皆知,他会有何反应,韩绛此人怕不简单,所以安排人传一传。”
“是,臣明白。”
就这样,韩绛登上泰山之巅的事情在刻意安排下,风一样的传开了。
金国皇帝完颜璟的泰山风景之游还没有结束,这事已经传到了临安。
自然也传到了大宋皇帝赵扩的耳朵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