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不死贱男

698话:决议出兵 2

不死贱男 雲中龍 6413 2024-01-30 11:28

  刘宗敏说道:“臣请马上出宫,驰回将军府,连夜分批传呼各营果毅以上将领,秘密下令出兵准备。我大军何时离开北京出征,请皇上此刻告知,最迟明日决定。”

  李自成想了想,神色更加严重:“军师原本说四月十二日己经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倘若万不得已,再改登基的日期,出征就定在四月十二日。如今既然对山海关用兵紧急,登基大典的事暂时不提了,就决定在大军东征凯旋之后登基吧。军师,你以为如何?”

  宋献策心中明白,此次皇上御驾亲征,倘若出师不利,清兵又乘机进兵,后果十分可忧。他身为军师,实在是难以附和众议。但是看来谏阻已经是不可能了。在片刻之间,他的心思十分的为难,不觉向坐在右边的李岩看了一眼。恰好李岩也在看他,分明期望他大胆的苦谏。

  他随即恭敬地站起来,心情激动,含着眼泪,不禁声音微微打颤,向皇上慷慨陈辞:“臣原本只是草野布衣,流浪于江湖,本来无飞黄腾达的志愿。崇祯十三年,陛下带领仁义之师,进入了豫西,百姓奔走来迎接,视你为救星。献策平生略懂阴阳数术,此时识天命所归,所以前来投靠。承蒙陛下对待我如心腹,命我为军师,凡军旅的大事,无不言听计从。”

  “微臣幸蒙陛下的知遇之恩,誓死回报,凡大事知无不言。今日遇到此次东征大计,事关国家的安危,臣实在不敢不为陛下慎重考虑,以求万全之计。讨伐吴三桂之事,可否请陛下暂缓一日再决定。估计今日会有新的军情探报到京。等到臣与副军师根据各方的探报,通盘的筹议,今晚进宫,面陈臣等的愚见,然后再由陛下圣衷睿断。”

  “况且此次东征讨伐,我军兵力尚嫌不足,而敌军占有地利,颇优于我军。皇上纵然必须用兵,也应该谋求周详,在出兵之前,想出一两个奇计,以智取胜,不能以拼死攻坚。还有倘若猛攻无益,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凡此种种,容臣与副军师回军师府认真研讨,今夜再入宫面奏。”

  李自成觉得宋献策的话也有道理,心情十分的沉重,点点头说:“我已经说过,今晚在文华殿召对。这次出兵打仗,实在是万不得已。倘若吴三桂公然声称为恢复明朝举兵反我,号召远近,畿辅与山东纷纷响应,我们再讨伐就迟了一步。或者是满洲人准备就绪,八旗铁骑南下,与吴三桂联兵对付我军,到那时我们出兵讨伐已经晚了。我的东征之计已经决定,无须再议,再谏便是阻挠大计。”

  他看见刘宗敏在对他点头,随即对刘宗敏说道:“汝侯,你立即回首总将军府,分别召集各营将领,传达我不得已推迟登基,迅速东征之意,命令各营赶快准备,于十二日一早随我东征。至于行军的次序,如何部署,你与补之商议,代我定夺。我今晚召见正副军师之后,在运筹帷幄方面,他们会助你一臂之力。好啦,大家退下去准备去吧。”

  从刘宗敏起,大家依次叩头,肃然退出。

  “献策、李岩,”李自成向两位军师叫道:“我还有话要嘱咐!”

  宋献策和李岩赶快回身恭立,等候上谕。“你们回到军师府中,献策要为我此次东征卜上一卦。”

  宋献策说道:“古人云: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既然陛下已经决定东征,就不必再卜了。”

  李自成说:“当然十多年来,我身经百战,往往遇着官军就打,看见有机可乘就打,打不赢就走,并不由卜卦决定。可是这次出师,与往日不同,不妨在出征前一卜。你今晚卜一卦吧。”

  “是,臣今晚谨遵圣旨卜卦。平日臣为方便起见,总是用三个铜钱卜卦,今晚将沐手焚香,遵照文王旧制,用蓍草卜卦。”

  李自成面露微笑:“好,卿平日卜卦灵验,我今晚等待你卜一个吉卦。”

  李岩在西安时曾谏阻李自成急于北伐幽燕,力主用两年时间倾全力经营河南、湖广、陕西和山东各地。李自成不仅拒绝了他的建议,而且心中颇不高兴,本来有意任他为新朝的兵部尚书,也就不再提了。从那次事件以后,他听了宋献策的私下劝告,以后在李自成面前该提的意见少提,以免日久招祸。

  所以在今天御前会议时候,李岩与宋献策的意见完全相同,但是他在心中巴不得宋献策谏阻东征,他自己却不说话。离开御前出宫,他一直心情沉重,思考着如何挽回皇上和刘宗敏的危险决策。

  但是他明白自己无力谏阻,宋献策的请求皇上在今晚单独召对也未必能转移皇上和刘宗敏的已定之策。从东华门到军师府的路上,他虽然同宋献策在马上交换过眼色,却因为前后左右有许多护卫的将领和士兵簇拥,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心中暗暗地叹气。

  他们策马回到军师府,休息片刻,便同一群常在身边的文武官员共进晚膳。大家看见正副军师大人脸色严肃,猜想到在宫中讨论了重大国事,必定与吴三桂在书信中公然拒降有关,但没有人敢询问一句。在宋献策和李岩主管的军师府,不仅办事效率很高,和六政府的情况大不相同,而且绝对不许询问军国大事的重要机密。

  每次两位军师从御前议事回来,倘若他们不将所议之事告诉左右僚属,大家是不许询问一句的。用李岩的话说,他和宋献策这种对国事的严肃态度就是古人所称道的大臣出宫不言温室树。今晚由于正副军师的神色异常严峻,闭口不谈朝廷将如何对待吴三桂拒降的问题,在正副军师周围的气氛也变得大大不同于平日。

  晚膳以后,宋献策携着李岩的手走入他单独办公的一个大房间,俗称签押房。他吩咐中军,不许呈送公文的人走进小院,也不许服侍的人站在窗外。

  然后他和李岩隔着八仙桌,在两把太师椅上相对而坐,端起一杯香茶漱漱口,咽下肚去,小声说道:“你我深蒙皇上的知遇,委以正副军师重任,正值国家根基未固之秋,风云巨变之日,不作犯颜直谏则不忠,尽力苦谏则惧祸,为臣之难,莫过此时。室中别无他人,李岩兄何以教我?”

  李岩低头沉默片刻:“据你所料,东征成败如何?”

  “此事我们已经谈过,十分令人担忧。”

  “兄平生精于数术,占卜如神,何不遵旨一卜?”

  “仁兄学问,弟所敬佩,对卜卦一道,岂有不知?易理变化玄妙,往往也有偶然。弟平日遇事,重在以常理判断,不靠占卜。有时占卜,幸而一中,人们便竞相传说。有时也不中,不过人们不谈罢了。我从军事上分析利害,心中了然,所以不必乞灵于卜筮。”

  “虽然如此,老兄仍然必须一卜,不然今晚用何话回奏皇上?”

  宋献策想了一下,只好说:“是的,君命不可违,我就占上一卦吧。”

  他随即呼喊檐下肃立的中军,命令仆人端来温水,洗净了手,焚烧了香,然后从锦囊中取出四十九根蓍草杆,放在擦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上。这时他和李岩的心情都很紧张,生怕得到一个不吉之卦。

  李岩见宋献策有点迟疑,向他看了一眼,猜到了他的担心,小声说道:“请不必迟疑,也许会得一个吉卦,改变你我思路,不用再谏阻东征,岂不是甚佳?”

  宋献策说:“兄言甚是。易理奥妙无穷,也许会卜得吉卦。既然钦谕难违,只好不管吉凶,且看占卜结果如何!”

  为了表示虔敬,他改变平日占卦习惯,向桌上的蓍草拜了一拜,随即将四十九根蓍草杆分为两部分,再按照从西周以来三千年间的传统办法,将蓍草摆布一阵,忽然大惊,小声叫道:“李岩,你看,得到一个凶卦!”

  李岩惊问:“什么凶卦?”

  “这是干卦中的上九,亢龙有悔,岂不是应了今日不该东征之事?”

  李岩在少年时也是读过《周易》的,不觉的说道:“果然是个凶卦!”

  宋献策颓然坐下,叹口气说:“李岩,《周易》虽然变化无穷,但毕竟只讲阴阳二字。一、三、五、七、九都是阳数,到上九,阳已至极,不可能再向前进,再向前进便要挫折,故卦辞为亢龙有悔。你记得这一卦的《系辞》吗?”

  李岩说:“弟少年时读《易经》,对孔子所作的易传,反复背诵,至今不忘。《系辞》云: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请兄想一想,我大顺朝近来行事,何尝不是亢龙?”

  宋献策赶快作个手势,要李岩将声音尽量放小,免得室外有人听见。李岩摇摇头,接着说道:“孔子在这几句《系辞》中,用十分感慨的口气说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今日你我身居张良与陈平之位,不能谏阻皇上悬军东征之议,一旦受挫于坚固城墙之下,满清乘机由中协或西协进犯,截断我皇上回京之路,岂但亢龙有悔?倘若我大顺不能在北京立脚,影响所及,将见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变乱蜂涌云起,举国骚乱,大局崩解之祸,不知伊于胡底!”

  宋献策轻轻点头,小声问道:“事急势迫,皇上东征之意已决,今晚召对,我们用何言进谏?”

  李岩回答:“皇上亲率六万将士,孤军东征……”

  “不是孤军,是悬军。”

  “是的,是悬军东征,也等于是孤注一掷。此事乃国家安危存亡之所系,你我既为顺朝大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必当尽职尽忠,对军国大事的利弊知无不言,方不负事君之道。”

  “如何能克尽职务,知无不言?”宋献策问道,剪去烛花,注目望着李岩。

  李岩低头沉吟片刻,重新抬起头来,口气坚定地说道:“依弟的愚见,事至如今,只好将今晚之卦,不作隐瞒,面奏皇上。平时陛下十分重视仁兄占卜,倘若今晚听到卦爻辞之后,果然动心,你我即可乘机反复剖析,冒死苦谏,想来陛下可能采纳苦谏,回心转意,悬崖勒马。”

  宋献策说:“难!难!据我看,此时谏阻东征,十分困难,反而可能惹皇上震怒,埋下你我日后之祸。”

  “我兄往日对皇上知无不言,今晚何以如此忧惧?”

  “往日,”宋献策感慨地说:“当皇上在艰难困苦之中,依赖众文武辅佐,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集思广益,知人善任,方能克敌制胜,避免挫折,夺取江山。自从破了西安之后,皇上与陕西将领以为大业将成,志得意满,骄气已露,而新降众多文臣又歌功颂德。”

  “才到西安不久,山西、山东未定,河南未稳,更莫说天下已定,皇上急于还乡祭祖,大宴乡党父老,封侯封伯,比汉高祖功成还乡,还要心急。自西安到米脂,沿途八百里,修路建桥,于米脂县北门外改建行宫。李补之率领戎马万匹护驾,沿途官绅百姓接驾。如此耗费财力民力,当时不仅你我都不敢有一言谏阻,连丞相也是心有非议而口中称颂盛德。”

  “君臣之间为何有此隔阂?就是皇上与左右的文臣武将都认为大业已成,而陕西将领们纷纷封侯封伯,他们的意见皇上不能不听。所以势移时迁,皇上对我与丞相的进言,有时就不像往日那样言听计从了。皇上如今进了北京,身居紫禁城中,与在西安时候更是不同。”

  “弟今晚纵然不逃避皇上的怪罪,披肝沥胆,谏阻东征,恐怕已经无济于事。倘若皇上一定要御驾亲征,弟无力谏阻,也要尽力献出补救之策,或能以奇计制胜强敌。纵然不能取胜,也不使局势变得不可收拾。”

  李岩不觉得惊喜,赶快问道:“仁兄有何奇计破敌?”

  宋献策正要说出他的奇计,忽然中军进来,请正副军师大人速去前院接旨。宋、李二人迅速站起来,略整衣冠,匆匆走到前院,向北跪下。从宫中来的传宣官昂然走上台阶,面南站立,带着浓厚的关中口音和严重的口气,琅琅说道:“圣上有旨!正军师宋献策,副军师李岩,火速进宫。圣上在文华殿等候召对!”

  中军将传宣官送走以后,宋献策和李岩因为皇上在文华殿等候,不敢怠慢,不能再谈别的话,随即带着文武随从、亲兵、奴仆等二十多人,走出辕门上马,向东华门疾驰而去。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