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不死贱男

647话:魏宫人

不死贱男 雲中龍 5646 2024-01-30 11:28

  魏清慧对崇祯说:“我朝三百年江山,国基永固。自从英宗皇爷以来,北京几次被围,都能逢凶化吉,这次也是一样,请皇爷不必过于焦急,损伤御体。请下手诏,催吴三桂的救兵速来好啦。”

  崇祯点头:“叫司礼监来人。”

  魏清慧立刻退出暖阁,传旨在殿外侍候的太监,速传司礼监太监前来。趁这个时候,崇祯给吴三桂写了一道手谕:“谕平西伯吴三桂,速率领大军来京,痛剿逆贼,以解京师之危。”

  司礼监太监将这一皇上手谕拿去之后,在黄纸上端盖一颗崇祯御笔便玺,封好后,封套上加注六百里飞递五个字,登记发文的月、日和时间,不经内阁,直接送交兵部,要立即派塘马送出京城。

  魏清慧在成化年制宝鼎式铜香炉中添完香,又送来一杯香茶,放在御案上。她看见皇帝正在默想心事,想着他连日饮食失常,夜不安寝,憔悴已甚,难得此刻心情略好,便向他柔声说道:“皇爷,既然有了天大的好消息,吴三桂即将率关宁精兵来解北京之围,请皇爷稍宽圣心,到养德斋御榻上休息一阵。”

  崇祯望望她,没有做声,继续在思索着蓟辽总督王永吉的军情密奏。他知道王永吉曾经亲身驰赴宁远,敦促吴三桂迅速率兵勤王,后来又接到王永吉的飞奏,说吴三桂正在向山海关走来,三月十六日可到关门,而他先驰回永平,部署进关辽民的安置事宜,以后就没有消息了。

  现在崇祯正在绝望之中,忽接王永吉的这一密奏,如同绝处看见救星,自然不免心中狂喜。崇祯把密奏拿起来重看一遍,连连点头,似乎是对着站立在面前的宫女魏清慧,又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吴三桂果然是一个难得的忠臣,已经从山海关率领数万精兵来救北京。”

  魏清慧望着皇帝,激动得两眼眶充满热泪,嘴唇欲张又止。遵照崇祯朝的宫中规矩,关于一切朝中大事,宫女们连一句话也不许说,不许问,所以魏清慧装做去整理香炉,悄悄地揩去了激动的热泪,同时在心中叹道:“谢天谢地!谢天谢地!”然后悄悄地走出去了。

  倘若在往年,崇祯如此狂喜,一定会立刻将王永吉的飞奏宣示内阁,然后由主管衙门将这一消息布告京师臣民周知,以安人心。然而近来的经验使他变得慎重了,已经有许多次,他的希望变成了绝望,他的庙谋无救于大局瓦解。

  崇祯十四年督催洪承畴率领八总兵去救锦州,去年督催孙传庭出潼关入豫剿贼,两次战争结果,与他的预期恰恰相反。援救锦州之役,八总兵全军崩溃,洪承畴被围松山,继而降虏,锦州守将祖大寿也只得献城出降。孙传庭在汝州剿闯,全军溃败,闯贼进入潼关,又不战而进西安,大局从此不可挽回。想着这两次痛苦经验,他对吴三桂救北京的事也不敢抱十分的希望。

  如今他担心吴三桂害怕闯贼兵势强大,在山海关一带畏缩观望,不能星夜前来,或许李自成一面分兵东去阻挡关宁兵西来,一面加紧攻城,使吴兵救援不及。

  自从昨天三大营在沙河溃散以来,他的心头压着亡国的恐惧,只恨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为他分忧。由于这种绝望心情,他不肯贸然将吴三桂来救京师的消息向臣民宣布,独自在干清宫绕屋仿徨多时,重新坐下愁思,忽然深深地叹息一声,没有注意到魏清慧进来送茶。

  魏清慧实际上十分的辛苦,这时本来她可以坐在干清宫后边自己舒适的、散着香气的小房间里休息,命令别的宫女为皇上送茶。为皇上按时送茶,这活十分的简单,用不着她这个做干清宫管家婆的、最有头面的宫女亲自前来。

  魏清慧之所以亲自前来送茶,是因为她对眼下的国家大事十分放心不下,国家亡在旦夕,不仅她放心不下,她知道所有的宫人们没有谁能够放心。可是内宫中规矩森严,别人都没法子得到消息,只有她常在皇帝身边,有可能知道一些情况,所以不但干清宫的人们都向她打听,连坤宁宫中的吴婉容也是如此。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坐不安,躺不下,想来想去,决定亲自来给皇帝送茶,看有没有机会打听一点消息。既然国家亡在旦夕,纵然受皇帝责备她也不怕。国家一亡,皇帝也罢,奴婢也罢,反正要同归于尽,她于是对着铜镜整理一下鬓发,净净纤手,来给皇帝送茶来了。

  在送茶时听见皇上深深地叹息一声,她吃了一惊,随即用温柔的小声说道:“皇爷,已经来了大好消息,为何还要如此的忧愁?”

  倘若在平日,崇祯会挥手使魏宫人退出;尽管他知道她的忠心,他也决不肯对她谈一句心里的话,然而亡国之祸到了眼前,崇祯对宫女的态度也变了。他恼恨文武群臣都是混蛋,一定有不少人在等待向流贼投降,有的人在等待逃出城去。他痛恨平时每遇到一事,朝臣们争论不休,可是今天竟然没有一个人进宫来向他献救急之策。

  他望一眼面容憔悴,眼睛含泪的魏宫人,心中叹道:“患难之际,倒只有面前的这个弱女子还对朕怀着同往日一样的忠心。”

  他深为魏宫人的忠心感动,几乎要涌出热泪,轻轻点头,示意她走近一步。魏宫人走近一步,站在他的面前。崇祯又伤心地叹气,低声说道:“吴三桂虽然正在从山海关来京勤王,但只怕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贼兵已到北京城下,必将猛攻不止,三大营已经溃散,北京靠数千大监与市民百姓守城,何济于事。”

  魏宫人大胆地小声问道:“满朝文武难道就没有一个肯为皇上尽忠报国的人吗?”

  崇祯摇头不答,禁不住滚出热泪。魏宫人此刻才更加明白亡国的惨祸确实已经临头,也落下眼泪,小声哽咽说:“但愿上天和祖宗眷佑,国家逢凶化吉。”

  崇祯不由得握住魏宫人的一只手,语调真挚地说:“倘若蒙上天与祖宗保佑,北京平安无事,事定之后,朕将封妳为贵人,使妳永享富贵。”

  魏宫人当崇祯握住她的一只手时,由于事出意外,不觉浑身一战,又听皇上说出了这样的话,赶快挣脱皇上的手,跪地叩头,颤声说道:“叩谢皇恩!”

  此时此刻,她一方面感激天语恩深,一方面也明白已经晚了,认为是命中注定她不能受封,只能以宫女身份为皇上殉节。所以在照例叩头谢恩之后,小声地呜咽痛哭。

  崇祯明白魏宫人的伏地呜咽包含着即将亡国之痛,也跟着叹息洒泪。但是他不愿使太监看见,有失皇家体统,便将魏宫人拉了一下,小声说:“起来!起来!”

  魏宫人又叩了一个头,从地上起来,以袖揩泪,仍在断续哽咽。正在这时候,新承钦命任京营提督、总管守城诸事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进来。他先向魏宫人使个眼色,使魏宫人回避,然后将崇祯给吴三桂的手诏放到御案上,跪下奏道:“皇爷,如今各城门全被逆贼围困,且有众多贼骑在四郊巡逻,还听说有众多贼兵往通州前去,给吴三桂的手诏送不出去了。”

  崇祯大惊:“东直门和齐化门都被包围呢?”

  “连外城的东便门和广渠门也被逆贼的大军包围,奴婢去齐化门巡视,遇到本兵张缙彦,他将皇爷给吴三桂的手诏退还奴婢,带回宫中。”

  崇祯脸色凄惨,默然片刻,然后问道:“崇祯二年,东虏进犯,来到北京近郊,何等危急。可是袁崇焕一接到勤王诏书,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宁远,他自己率领满桂、祖大寿等大将与两三万精兵,火速入关,日夜行军,迅速来到京师,扎营于广渠门外,使北京城转危为安。以袁崇焕为例,吴三桂知道京师危急,他率领关宁骑兵,从山海关两日夜可到朝阳门外,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驻扎城外与逆贼作战,北京可以万无一失,你想吴三桂在两天之内会来到吗?”

  提到袁崇焕,王承恩伏地不敢回答。近十年来,由于东事日坏,北京朝野中私下议论袁崇焕的人多了起来,都说袁崇焕是一位少有的人才,崇祯先听了朝臣中的诽谤之言,随后又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枉杀了他,自毁长城。他知道皇上近几年也从厂臣密奏朝野私下议论,略闻中了敌人的反间计,心中反悔,但不肯承认自己错杀了袁崇焕,所以一直无意对袁的冤案昭雪。

  崇祯看见王承恩俯首不语,问道:“你也听说袁崇焕死得冤枉?”

  王承恩叩头说:“奴婢不敢妄言,风闻朝野间早已有此议论。吴三桂只是一员武将,论忠贞、论谋略,都不能同袁崇焕相比。皇上,眼下十多万逆贼已把北京城四面合围,吴三桂的救兵是不会来了。”

  崇祯摇头,流下眼泪,痛心地叹息一声,命令王承恩站起来,问道:“城上的守御情况,你可去察看了吗?”

  王承恩哭着说道:“皇爷,事到如今,奴婢只好冒死实奏。城上太监只有三千人,老百姓和三大营的老弱残兵上城的也不多,大概三个城垛才分摊到一个人。守城百姓每天只发几个制钱,只能买几个烧饼充饥,城上很冷,大家又饥又冷,口出怨言,无心守城。”

  “逆贼今夜是否会攻城?倘若攻城,如何应付?”

  “逆贼远来,今日陆续来到城下,将城包围,尚在部署兵力。以奴婢忖度,逆贼要攻城是在明天,今夜可以平安无事,但须谨防城中有变。”

  崇祯问道:“城内派兵巡逻,查拿奸细,难道就没有兵了吗?”

  “三大营的数千人在沙河御敌,不战而溃。留在城内的三大营虽然按册尚有五六万人,但是前两天经戎政侍郎王家彦按册点名,始知十之八九都是缺额,实在有官兵人数不足五千人,这不足五千官兵也是老弱无用之人,充数支饷罢了。王家彦同奴婢商议,从中挑出一千人上城,剩下的分在内外城轮班巡逻。向外城中巡逻弹压,就靠这一些不管用的老弱残兵。”

  崇祯明白吴三桂的救兵已经没有指望,守城兵力空虚,亡国灭族的惨祸已经来到眼前,蓦然出了一身冷汗,浑身战栗,几乎不能自持。但是他毕竟是一位秉性刚烈的皇帝,霎时过去,他恢复了常态。

  “土木之变,英宗皇爷陷入敌,也先的兵势甚盛,挟持英宗皇爷来到北京城下,认为北京唾手可得。那时国家是何等的危急,可是朝中有一个兵部尚书于谦,指挥京营迎敌,打退也先,使京城转危为安。如今朕非亡国之君,可是十七年来,满朝文武泄泄沓沓,徒尚门户之争,无一忠心谋国之臣,倘若朝中有半个于谦,何至会有今日?”说完,随即痛哭。

  王承恩又跪下说:“这是气数,也是国运,请皇爷不必伤心。”

  崇祯哽咽说:“虽是国运,可是倘非诸臣误朕,国运何竟至此?只能说从天启至今二十年中,国家何尝没有人才,没有边才。皆因朝廷上多的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挠大计,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好死。从天启朝的熊廷弼、孙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杨嗣昌等人,都是未展抱负就群起攻汗,使朝廷自毁长城,而有今日之祸。朕非亡国之君,而遇亡国之事,死不瞑目。”说完又一阵泪如泉涌,掩面呜咽。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