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不死贱男

659话:招见亲信

不死贱男 雲中龍 6009 2024-01-30 11:28

  王承恩猛然一惊,明白皇上的逃走之心未死。然而一出城必被逆贼活捉,受尽侮辱而死,绝无生路,不如在宫中自尽。他立刻在崇祯脚前跪下,哽咽说道:“皇爷,如今飞走路绝,断不能走出城门。与其以肉喂虎,不如死在宫中。”

  崇祯此时已经精神崩溃,不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听了王承恩的谏阻,他觉得也有道理,三百名习过武艺的内臣护驾出城,实在是太少了。然而他要拼死逃走的心思并未消失,对王承恩说道:“你速去点齐三百名内臣,一律骑马,刀剑弓箭齐备,到承天门等候,不可误事。去吧!”

  他转身走到御案旁边,来不及在龙椅上坐下,弯身提起朱笔,字体潦草地在一张黄纸上写出来一道手诏:“谕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固,速带家丁前来护驾。”

  写完,命令干清宫掌事太监吴祥立即差遣一名随从,火速骑马将手诏送往新乐候府,随即他颓然坐下,恨恨地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朕志已决!”

  恰在这时,魏清慧前来给皇帝送茶。像送茶这样的事,本来不必她亲自前来,但是为要时刻知道皇上的动静,她决定亲自送茶。差不多一个时辰了,她没有离开过干清宫的外间和窗外附近。刚才听见皇上命令王承恩连点齐三百内臣护驾,准备逃出北京。虽然王承恩跪下谏阻,但是皇上并未回心转意。

  她明白皇上的心思已乱,所以有此胡涂的决定,一出城门必被流贼活捉,或者顷刻被杀。皇上秉性脾气她最清楚,一旦坚执己见,就会一头碰到南墙上,无人能劝他回头。

  她赶快奔往干清宫的后角门,打算去坤宁宫启奏皇后,请皇后来劝阻皇爷。但是在后角门停了一下,忽然觉得不妥。她想如果此刻就启奏皇后,必会使皇后和宫眷们认为国家已亡,后宫局面大乱,合宫痛哭,纷纷自尽。于是她稍微冷静下来,决定托故为皇上送茶,再到皇上面前一趟,见机行事。

  当魏清慧端着茶盘进人暖阁时,听了崇祯那一句“朕志已决!”的自言自语,猛一震惊,茶盘一晃,盖碗中的热茶几乎溅出。她小心地将茶碗放在御案上,躬身说道:“皇爷,请喝茶!”

  她原本希望崇祯会看她一眼,或者对她说一句什么话,她好猜测出皇上此刻的一点心思。但是皇上既没有说话,也没有看她一眼,好像根本没有注意到她的进来。她偷看皇上一眼,见皇上双眉深锁,眼睛呆呆地望着烛光,分明心中很乱。她不敢在皇上的身边停留,蹑手蹑脚地退出暖阁,退出正殿,在东暖阁的窗外边站立,继续偷听窗内动静。

  这时候她已经知道有一个长随太监骑马去传旨召新乐侯刘文炳和驸马都尉巩永团即刻进宫。她明白他们都是皇上的至亲,最受皇上宠信,只是限于祖宗家法,为杜绝前代外戚干政之弊,没有让他们在朝中担任官职,但是他们的地位,他们在皇上心中的份量,与王承恩完全不同。她不知道皇上叫这两位皇亲进宫来为了何事,但是在心中默默地说:“苍天,千万叫他们劝皇上拿定主意,不要出城!”

  崇祯此时还在考虑着如何打开城门,冲杀出去,或许可以成功。只要能逃出去,就不会亡国。但是他也想到,自己战死的可能十有八九,他必须另外想办法使太子能够不死,交亲信内臣保护,暂时藏在民间,以后逃出北京,辗转逃往南京,恢复大明江山。可是命令谁来保护太子呢?

  他至今不知道王德化和曹化淳已经变心,在心慌意乱中,认为只有他们可以托此大事,他们深受皇恩,应该在此时感恩图报,他们在京城多年来倚仗皇家势力,树植党羽,盘根错节,要隐藏太子并不困难,尤其是曹化淳任东厂提督多年,在他的手下,三教九流中什么样的人都有,只要他的良心未泯,保护太子出京必有办法可想。

  想了一阵之后,他吩咐:“你速差内臣,去城上传旨,叫王德化和曹化淳火速进宫!”

  下了这道口谕以后,他走出干清宫,在丹墀上徘徊很久,等候表兄刘文炳和妹夫巩永固带着家丁前来。如今他对于死已经不再害怕,所以反觉得心中平静,只是他并不甘心自尽身亡。他在暗想着如何率领三百名经过内操训练的年轻内臣和刘文炳和巩永固两皇亲府中的心腹家丁,突然冲出城门,或者杀开一条血路逃走,或者死于乱军之中。纵然死也要在青史上留下千古英烈皇帝之名,决非一般懦弱的亡国之君。

  当他这样想着时候,他的精神突然振奋,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对于以身殉国的事,只有无限痛心,不再有恐惧之感。他心中恨恨地说:“是诸臣误朕,以致有今日,朕岂是亡国之君!”

  他停住脚步,仰观天色。天上仍有薄云,月色不明。他又一次想着这正是利于突围出走的夜色,出城的心意更为坚定。他又在丹墀上徘徊许久,猜想他等待的两位可以率领家丁护驾的皇亲应该到了,于是他停止脚步,打算回寝宫准备一下,忽然看见王承恩从西侧走上丹墀,他马上问道:“三百名练过武艺的内臣到了吗?”

  王承恩躬身回答:“回皇爷,三百名内臣已经点齐,都遵旨在承天门外列队恭候。”

  崇祯没说话,转身向干清宫的东暖阁走去。当他跨进干清宫正殿的门坎时,回头来对吴祥说道:“命人去将朕的御马牵来一匹!”

  吴祥问;“皇爷,今夜骑哪匹御马?”

  崇祯略一思忖,为求吉利,回答说:“今夜骑吉良乘!”崇祯有四匹心爱的御马,吉良乘是其中之一。

  他到暖阁中等候片刻,忽然吴祥亲自进来禀报:“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团奉诏进宫,在干清门恭候召见。”

  崇祯轻声说:“叫他们进来吧!”

  在这亡国之祸已经来到眼前的时刻,崇祯原来希望午门上响过钟声之后,住得较近的文武臣子会赶快来到宫中,没料到现在竟然连一个人也没有来。他平时就在心中痛恨诸臣误国,此刻看见自己兢兢业业经营天下十七载,并无失德,到头来竟然如此孤独无助。

  一听吴祥禀报刘文炳和巩永固来到,他立刻叫他们进来,同时在心中说道:“朕如今只有这两个可靠的人了,他们必会率领家丁保朕出城!”

  站立在干清宫外边的宫女和太监们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他们都知道,皇上会不会冒死出城,就看这两位皇亲了。

  吴祥亲自在丹墀上高呼:“刘文炳、巩永固速速进殿!”

  刘文炳和巩永固是最受皇上宠爱的至亲,平日别的皇亲极少被皇上召见,倘若有机会见到皇上,都是提心吊胆,深怕因事获谴。在朝中唯独有他们两位,见到皇上的机会较多,在皇帝面前并不害怕。过去举行内操时,崇祯因为他二人年纪轻,习过骑射,往往命令他们身带弓矢,戎装骑马,从东华门外向北,沿护城河外边进北上东门向北转,再进山左里门,到了煤山东北的观德殿前,然后下马,陪皇帝观看太监们练习骑射。

  有时崇祯的兴致来了,不但自己射箭,也命令他们二人射箭。他们认为这是皇上的殊恩,在射箭后总要叩头谢恩。可是今晚不是平时。当听见太监传呼他们进殿以后,他们一边往里面走,一边两腿打颤,脸色灰白。进入暖阁,在皇上面前叩了头,等候上谕。

  崇祯神色凄然,命令他们平身,赐坐,然后说道:“朕平日在诸皇亲中对你们二人最为器重,因限于祖宗制度,不许皇亲实授官职,以杜绝前代外戚干政之弊。今日国事不同平日,所以要破除旧制,召你们进宫来,委以重任。”

  两位年轻皇亲因为从皇帝手谕中已经明白召他们进宫来所为何事,所以听了这话后就站起来说:“请陛下明谕。”

  崇祯接着说道:“逆贼进入外城的人数,想来还不会很多。朕打算出城亲征,与贼决一死战,如果祖宗有灵,逢凶化吉,杀出重围,国家事尚有可为。二卿速将家丁纠合起来,今夜随朕出城巷战如何?”

  新乐侯刘文炳重新跪下,哽咽说道:“皇上!我朝祖宗制度极严,皇亲国戚不许多蓄家奴,更不许蓄养家丁,臣与驸马都尉两家,连男女老弱在内,合起来不过二三百个家奴,精明武艺的更是寥寥无几。”

  崇祯的心头一凉,两手轻轻颤抖,注视着新乐候,等他将话说完。新乐侯继续说道:“臣与驸马都尉两家,纵然挑选出四五十名年轻体壮奴仆,并未练过武艺,加上数百内臣,如何能够保护皇上出城?纵然这数百人全是武艺高强的精兵,也因人数太少,不能保护是上在悍贼千军万马中杀开一条血路,破围出走。这些内臣和奴仆,从未经过阵仗,见过敌人。臣恐怕一出城门,他们必将惊慌四散,逃不及的便被杀或投降。”

  崇祯出了一身冷汗,不知不觉地将右手抓紧又松开,听新乐侯接着说道:“臣愿为陛下尽忠效命,不惧怕肝脑涂地,但恐怕陛下亲征失利,臣死后将成为千古罪人。”

  崇祯已经清醒,不觉得长叹一声。他后悔自己一味想着破围出走,把天大的困难都不去想,甚至连皇亲不许多蓄家奴,更不许豢养家丁,这两条祖制也忘了。他忽然明白自己这一大阵想人非非,实际就是惊惶失措。

  他向驸马都尉悲声问道:“巩永固,你有何意见?”

  巩永固跪在地上哭着说道:“倘若皇上在半个月前离京,还不算迟。如今外城已破,内城陷于重围,四郊敌骑充斥,断难走出城门一步,望陛下三思。”

  崇祯只是落泪,只是悔恨,没有做声。刘文炳接着说道:“十天以前,逆贼尚在居庸关外很远。天津巡抚冯元彪特遣其子冯恺章来京呈递密奏,劝皇上驾幸天津,由海道前往南京。冯恺章是户部尚书冯元飙的亲侄儿,就在他的家中,可是冯元飙不敢代递,内阁诸辅臣不敢代递,连四朝老臣。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也不敢代递。冯恺章于本月初三日来到北京,直到逆贼破了居庸关后才哭着离京,驰回天津。当时……”

  崇祯说:“此事,直到昨天,李邦华才对朕提到。南幸良机一失,无可挽回。”

  “当时如皇上采纳天津巡抚之请,借三宫与重臣离京,前往天津,何有今日?”

  崇祯痛心地说:“朕临朝十七载,日夜求治,不敢懈怠,不料亡国于君臣壅塞。”

  刘文炳平时留心国事,喜与士人往来,对朝廷弊端本有许多意见,只是身为皇上至亲,谨遵祖制,不敢说一句干预朝政的话。如今亡国在即,不仅皇上要身殉社稷,他自己全家也都要死。

  在万分悲痛中他大胆说道:“陛下,国家将亡,臣全家也将为皇上尽节。此是最后一次君臣相对,请容臣说出几句直言。只是这话,如今说出来已经晚了。”

  “你不妨直说。”

  刘文炳含泪说道:“我朝自洪武以来,君位之尊,远超过汉、唐与两宋。此为三纲中君为臣纲不易之理,也为百代必至之势。然而君威日隆,君臣间壅塞必生。魏征在唐太宗前敢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于是有贞观之治。这种君臣毫无壅塞之情,近世少有。”

  “陛下虽有图治之心,然无纳谏之量,往往对臣下太严格,十七年来大臣中因言论忤旨,遭受廷杖、贬斥、赐死之祸的人屡屡皆是。臣子上朝,一见皇上动问,战栗失色。如此安能不上下壅塞?陛下以英明之主,自处于孤立之境,以致有今日天崩地诉之祸!陛下啊……”

  崇祯从来没听到皇亲中有人敢对他如此说话,很不顺耳,但此时即将亡国、身死、族灭,他没有动怒,等待他的表兄哭了几声之后将话说完。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