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四二零章 你有队伍

  官家这弯弯绕啊,还真是让人敬佩。

  “富相,你说官家是否在一开始准备着最终让矿城守卫接管大理防务?我是说早年官家南征之时。”

  韩琦不得不这样想。

  矿城守卫跟矿城的矿工不一样,在官家的产业体系中,所有负责安保的守卫,都执行三年轮换的制度。

  也就是说,大理段氏可以用矿城守卫,同样又得接受官家产业体系中守卫轮换制度。

  这也就确保了大理段氏不可能养成自己的队伍,始终要受国朝的节制……不管是商贾也好,还是官家的产业体系也罢,都是国朝的。

  至于矿城守卫会不会变节……看看工坊城的情况就知道了,根本没这可能。

  更何况,现在在大理征战的矿城守卫,是去年才从工坊城轮换到矿城的。

  那些守卫的忠诚度,甚至连西军都不可比。

  “我也不确定。”

  富弼是真的不确定。他不敢相信,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会对十年后所发生的事有预判,并且直接埋了伏笔。

  可若不是这样,为什么十多年前的事,在今天就用上了呢?

  单纯从守卫而言,坚守一城要比来回轮换更有利。也就是说,官家早年设计的轮换制度,对于守卫产业而言完全没必要。

  难不成真的为现在的大理而设定的?太可怕了!

  文彦博在谋划大理一事中参言很少。一是大军出征,枢密院事务繁忙,他太多精力放在南征军的事务上。

  二是,文彦博想置身事外,以一个旁观者来看官家对大理的谋划。

  结果呢,让文彦博感到很无力。

  他可以肯定,早年官家亲征时,就已经有了要拿下大理的心思,所以早早的留了后手。

  不仅仅是矿城,就连官家答应纳娶段贵妃,恐怕也是为今日之事留的后手。

  想必当初在大理,官家已经看出了高氏有意谋反的苗头……

  官家的谋,从来就不是一时一事而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唉!这就是个妖孽。

  吕惠卿这时候也算是看明白了官家的整体布局,也就清楚下一步该如何做了。

  大势已经形成,若他吕惠卿还不能让段思廉入局,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他不敢跟官家的大谋略相比,但对于在段思廉跟前玩些小手段,自觉还是没问题的。

  “如今南征平乱之王师,已经平息了大理境内大部分的叛乱队伍,唯剩下少数负隅顽抗的叛军了。”

  “段王之幸啊,用不了多久,段王即可返程了,到时候惠卿也算完成了使命。若在此期间有何不周之处,还望段王莫计较。”

  官家让对段思廉透露些战况,吕惠卿当然清楚是什么意思。

  所以,他也就跟段思廉说说这形势,至于具体细节……凭这憨货自己想。

  “吕馆伴,降兵几许?上国大军又如何处置,不知吕馆伴可知晓?”

  段思廉现在是真的踏实了,总总迹象表明,上国是真的无意染指大理。

  大理的王,最终还真是要交给他。

  所以,这时候他也需要考虑返回大理后如何稳定大理的事宜了。

  高氏谋反,自己被矿城守卫兵救援,在大理并没有多大的战乱,对于大理的损害也并不大。

  他相信,高氏也不会将王室的队伍全歼了。

  如今王师平息叛乱,自己返回后,可以从王师中将降兵接受过来。那样,自己就应该有可用之兵了,也不用担心那些乌蛮二心。

  “降兵?段王多想了。惠卿不曾听闻奏报有降兵一说,皆为歼敌几许之论。”

  “段王也到工坊城观摩过我大宋火器之威,炮火之下,真不由不了将帅。”

  这……段思廉愣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可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嘛。

  他在见识过宋国火器时,就应该想到这样的结果。

  “段王,大理高氏军卒悍勇,实乃罕见。听闻抵抗顽固,致死不降,对王师甚是不理解。若非段王遣人送信,恐我王师会被整个大理围困……”

  “唉……我大宋南征又是为何?为大理平息叛乱,却又要担负这等因果……”

  吕惠卿不用演,这样的风闻本就在国朝流传,吕惠卿也曾有过这般想法。这时候说出来,倒也显得特真诚。

  段思廉根本无心听吕惠卿这些啰嗦话。他现在心里就一个念头:没了军卒,他这个大理王还做的有什么意思?

  别说那些乌蛮部落,就连?咩城估计都不会有人在意他。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他在想,恐怕他段家人抵达大理之日,便是段氏王室覆灭之时。

  不管是高氏还是杨氏,段思廉绝不相信宋国大军能赶尽杀绝,即便是少许余孽,对付他们段家也绰绰有余了……他就三五十个亲卫了。

  这可如何是好?

  大理不是宋国,并非文臣高于武将,甚至说武将要比文臣地位高很多。大理的势力,靠的是武将打出来的,没了队伍,对于段思廉而言,就是没了势力。

  这所谓的大理王,做不做又怎样?

  “吕馆伴帮我……!”

  段思廉也是急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话。

  让吕惠卿帮他,怎么帮?他现在想的是尽量能迟一些时间回大理,也好让他有时间来想对策。

  赖在宋国,这没法通过官面上正常渠道来实现。

  “段王,何处此言?你贵为大理王,我只是馆伴使,谈何帮你?”

  真是把吕惠卿给惊着了,他以为这段思廉得有几日缓缓,然后他再添些料,最终往矿城守卫上扯。

  没想到这还没怎么呢,段思廉就趴了……这是根本上的不同。

  在吕惠卿看来,没了军卒并不是多大事,无非重新招募即可,只要大理的文臣还在,这都不算事。

  “吕馆伴,小王恳请吕馆伴斡旋,在王师平息叛乱之后,小王可在汴梁多留些时日……”

  几个意思?白吃白喝都不想走了?乐不思滇吗?

  “吕馆伴,小王实言相告,没降兵就意味着小王没了队伍,实难于诸多乌蛮中立足。恳请上国宽限,待小王想些对策。”

  这时候吕惠卿明白了。敢情这小子还真想做大理王啊…~也不看看你能吃李碗饭。

  不过好像这是个合适的时机。

  “段王,此言差矣。你有队伍,且并不弱。”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