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七五八章

  封赏仪式的第二项内容,是对各路大军文佐帅和监察官的封赏,从厢都一级,到各路大军的佐帅,逐级封赏。

  还是文贵武贱呀・・・・・・这是各路主帅的想法。

  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所有的文佐帅、监察官的封赏,居然是加封了武勋的爵位・・・・・・

  早年,不管是先帝时,还是官家执政早期,即便是文官主导的战事,所有的文官封赏,一样是在文官序列中擢升,从承事郎、给事郎,到承旨、直学士,再到殿学士,因功勋逐级或越级擢升,给与贴职。

  政和管制改革后,国朝没有了寄禄官和差遣的分离,只保留了品级、职位和勋爵,具有贴职功能的也就剩下勋爵了。同时,将原本各类文散官一律按勋爵对待。

  武将品级一样。

  但是,文官因战事而授予武将的勋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朝廷封赏不存在讨价还价,并且还是在这样的场合下,唯有接受。尽管有些不理解存在,也只能是接受。

  其实,对于多数任职军伍的文文佐帅、监察官,并没有多少难以接受的心思。政和管制改革以后,国朝的职位擢升不再像早年那样容易了。

  说白了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品级、职位是对应的,而朝廷对于不同品级,特别是高品级职数的限定,所有人都明白,不可能因为军功而在文官体系中被擢升。

  而多年的军伍经历,让他们也接受了军伍这个群体,特别是如今的新军,绝不再是所谓的武夫莽汉,肩负着政治思想工作的文佐帅,基本上也融进了军伍这个群体。

  当初在商谈这个议题时,内阁有过纠结・・・・・・参与灭国之战各路大军的文佐帅,本身就已经是议政了,灭国之战的大功劳,任何一个文佐帅的赏赐,单纯在文官体系内擢升,都完全可以与内阁齐平,按早年的做法,就是入阁都是应有之义。

  最终,赵曦只是随意的引导,就让文佐帅的武勋封赏成行了・・・・・・文官团体毕竟是团体,内阁都是单独的人,在利益攸关时,都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

  接下来武将授予文官勋爵,也就顺理成章了。

  赵曦所有的变革,没有一件引起过朝臣大范围抵抗的,因为,他从来都是顺势而为,即便这个势,是由他营造的。

  就像现在的军功封赏,在管制改革之后,带着文武通途的目的,就这样轻松的迈出了第一步。

  封赏是仪式,是一种宣扬,真正对于这次战事功勋臣工的调整置后了。

  总体而言,这次国朝的大盛事是完美收关了,或者说自谋划西夏开始,历时多年的大事,完美收关了。用后世的话,完全可以用由胜利走向胜利来表述。

  最大的意外,也是唯一的意外是太子回京时遇袭・・・・・・这不是可以公布于众的,只能用秘密调查的方式进行。

  知晓的范围很小,但内阁诸位臣工都清楚。所以,议事时,内阁都本着谨慎的态度。

  官家压抑着的怒火,是每个频繁接触官家的臣工都能感受到的。

  “官家,各路大军主帅的安置,也该提上议程了。”

  大礼仪已经过去半月之久了,朝廷给与这次战事功臣的假期也快结束了。朝廷也必须在各位功勋臣工返京之前,完成这些臣工的安置。

  这半月来,官家一直关注着太子遇袭的调查进展,就是内阁也在关注着。这可能涉及到宫内,涉及到大统继承,内阁大臣虽然关注,却也不敢深度参与・・・・・・这事做不得。

  可朝堂正事不能再耽搁了,所以,内阁不得不找官家商量这些臣工的安置事宜。

  “内阁可有初步的想法?”

  赵曦确实心情不佳。皇城司对于太子遇袭的事,几乎没什么进展。几百人的跟脚,半个多月的调查居然找不到。

  有点死去就真的断线的意味。

  虽然不至于提不起处理朝政的兴趣,也确实兴致不高。太子很不错,也真的没把自己遇袭当回事。

  赵曦当初也曾有过遇袭的经历,当初自己也没当回事,或者说作为太子的身份,不好介入过深。

  但是,作为君王的赵曦,绝不允许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心思也就有点烦躁,甚至多数奏章都交予太子处理了・・・・・・也算是对太子的考验吧,这个说辞还算过得去。

  “官家,吕阁老因病,几次请求致仕・・・・・・”

  内阁是由官家来定的,吕公弼已经近半年不上朝了,可是不是让吕公弼退出内阁,还是得官家决定。

  “唉・・・・・・宝臣卸任吧,让诲叔入阁。王韶主枢密院,各路主帅均同知枢密院,兼任讲武堂与贡院的兵事教授。”

  “朝廷统计一下所有议政的具体情况,所有替换出来的议政职位,优先擢升这次战事的功臣。另外,着令司马君实与欧阳公二人,着手筹建朝廷的阁老院,以朝廷参事、参知为职,阁老院的组成主要为那些致仕而不愿返乡的议政,以及致仕而不得返乡的内阁。”

  “至于参事和参知的待遇,参事为内阁致仕之职,参照内阁待遇执行,而参知以议政为主。同时,着令户部、三使司为阁老院设立专门的度支。”

  “除宝臣内阁由诲叔替换,以及枢密院的调整以外,所有议政的变动,必须在明年春的大朝会时宣布调整结果。参政及以下的调整,可有议政会议、或者内阁集议决定。既然有章程,就必须按照章程来办理。”

  这些调整和安排,赵曦是早就考虑过的,只是因为太子遇袭事件调查进展不顺利,他也就没心思提前跟内阁具体交流。

  从赵曦本意而言,现在的内阁有点偏老,所有的阁老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赵曦之所以至今没有考虑内阁大调整,是基于国朝处于变革期间,老臣在文官体系的威望,有助于朝廷政令的推行。

  说白了,赵曦还是在借势,借这群老臣的势,避免在大变革期间出现大的动荡。

  这个过程应该差不多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