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应天的朱元璋收到安丰方面刘福通他们送来的求救信之后,立即陷入了深思。
以朱元璋之精明,他肯定明白,一旦派大军驰援安丰,江州的陈友谅肯定要搞事情。但他现在名义上归韩林儿的龙凤政权领导,对领导见死不救,他朱元璋愿意担负这个恶名吗?
此时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救援安丰。但走这一条路,不外乎会有两种结果。
其一,成功替韩林儿和刘福通解围。自此,自己在龙凤政权的地位和形象将得到大幅提升,甚至有取刘福通以代之的可能。
其二,安丰解围失败,韩林儿、刘福通等人身死,自己将脱离龙凤政权的领导。但自此之后,自己的人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安丰的残兵必然投入自己的怀抱。以前那些信奉韩林儿父子是“明王转世”之人,也必然转而拥护自己。
不论是哪种结果,自己的人望和形象将得到提升,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得必有失,如果选择这条路,陈友谅必然偷袭自己。
首当其冲的就是洪都,自己一旦驰援安丰,陈友谅必然重兵围洪都。朱文正那小子能守得住吗?
如果守不住,他会怎么办?会投降?还是以身殉国?
真的到了那一步,我对得起死去的大哥吗?
陈友谅拿下洪都之后,会就此罢手吗?
陈友谅大军再度顺江而下,我们当如何应付?
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朱元璋这个最高统帅必须要面对和考虑的。
那么,第二条路就简单了。按兵不动,静等着陈友谅出招。陈友谅肯定是在自己这里讨不到什么便宜的。
但是,如果选择第二条路,自己的声誉和形象必然受到不小影响。
昔日陈友谅弑徐寿辉篡夺帝位为人所不齿,今日自己对韩林儿见死不救,世人对自己的评价又能比陈友谅高出几何?
虽然朱元璋认为陈友谅是他最大的对手,但他认为在声誉方面,自己是要高出对手一大截的。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当初才敢在兵力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龙湾与陈友谅拼死一战。
难道自己要与陈友谅沦为一路货色?
细细思量之下,选择哪条道路,朱元璋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当然,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开个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倾听一下群众的呼声的。
在这次高级军事会议上,赞成选择第一条路救援安丰的人是少数,赞成按兵不动的人占多数。
从人员的构成上,赞成救援安丰的以常遇春和朱升老爷子为首,再加上沐英等几个不怕死的年轻人。
赞成按兵不动的,阵容可就豪华得多了。文以李善长、刘伯温为首,武以徐达、康茂才等人为首。
常遇春为什么要赞成救援安丰呢?作为一名精于战事的将领,他明明知道救援安丰,洪都就危险了。但是,正是因为我带着近六十人的特战分队去了洪都。常遇春坚信,我们会帮助朱文正守住洪都的。
当然,常遇春还临场发挥了一下他的军事才能。他告诉众人,一旦安丰失守,元军主力必然南下,滁州、和州就危险了。一旦滁州、和州失守,那应天……
朱升老爷子为什么赞成救援安丰呢?因为他也坚信有他女婿的襄助,朱文正肯定能够守住洪都。而且常遇春是他女婿的结拜兄弟,他好歹也得帮着常遇春说几句话。
但以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为首的豪华阵容直接指出,陈友谅眼下按兵不动就是等着我们救援安丰。一旦我们出兵,洪都怎么能顶得住陈友谅的大军?
洪都一失,那应天……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他们的担心,朱元璋肯定是早就想到了的。从战略战术上来讲,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他们意见似乎是更为合理。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战争其实就是政治的延续。对于很多战争的分析,我们不能单单从兵对兵、将对将的单纯军事作战上来考虑。战争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博弈的结果。
这一次,朱元璋决定站在以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为首的多数派的对面。就跟上次应天保卫战一样,朱元璋要力排众议了。
只不过,上次帮朱元璋的应天坚守战开了头炮的是刘伯温,这一次成了常遇春而已。这一回,再次验证了几百年后的那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朱元璋告诉众将,他意已决,各将领迅速整顿兵马。由他亲自挂帅,三月初一,出兵安丰。
对于朱元璋这个近乎“疯狂”的决定,以李善长、刘伯温、徐达为首众人,齐齐跪下苦谏。
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在关键的时刻,他是一个顽固地坚持自己主张的人。
苦谏无效。李善长退下了,他默默地为朱元璋此次救援安丰准备后勤供给去了;徐达退下了,他默默地回到军营整军备战去了……
众人都退下了,唯有刘伯温长跪不起……
朱元璋知道这刘伯温也有几分倔犟,便走到刘伯温身边,扯起他的衣袖说道:“刘大人,起来!”
刘伯温的倔劲儿真的上来了,他回道:“吴国公大人不收回成命,我就不起来……”
面对这个像个孩子似的刘伯温,朱元璋笑了。朱元璋双手去拉刘伯温的臂膀,边拉边说道:“起来!起来再说!你要不起来,我可走啦,不听你说啦!”
就这样,刘伯温在半推半就之下,从地上起来了,被朱元璋按在了椅子上坐下了。
见刘伯温坐下了,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道:“刘大人,我知道你是一片忠心。但是,我身为龙凤政权的臣子,见死不救的话,那以后有何脸面在世间立足呀?”
就这短短两句话,让人不得不佩服朱元璋。在与刘伯温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就给对方灌输了这种忠君护主的思想。
刘伯温还是不予理会,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告诉朱元璋,一旦出兵安丰,陈友谅必有所动,而且十有八九就是去攻洪都。洪都一失,情况就大大不妙了。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刘伯温认为最关键的,不方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的理由就是:龙凤政权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韩林儿、刘福通等人如果这次身亡,其实对朱元璋是件大好事儿呀!自此以后,朱元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方霸主,一个不再受任何人名义上节制的一方霸主了。
反而如果是这次救出了韩林儿,那朱元璋以后还是得接受他的领导,至少是名义上得接受他的领导。
将来实力更一步强大了,强大到能够真正地做天下的主人的时候,如何除去这个韩林儿就成了一个难办的问题了。
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即使韩林儿是自然死亡,别人也会将这笔账算在他朱元璋头上。
眼下张士诚重兵进攻安丰,如果能顺便杀掉韩林儿,这不正是帮了他朱元璋的大忙吗?
恩!什么叫水平?这就叫水平!
刘伯温不愧是人精中的人精,他往往能看透别人不易看透的问题,关键是他的厚黑学也还学得不错。
刘伯温的这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会在朱元璋心中掀起波澜吗?朱元璋会心动吗?
如果说刘伯温是人精中的人精的话,那么朱元璋就是人精中的战斗机。刘伯温的这一番话只是让朱元璋的心中有一丝丝小波动,而且这丝小波动是转瞬即逝。小波动过后,朱元璋还是决定,要不忘初心。
朱元璋告诉刘伯温,他能体会他的一片忠心。但是,出兵安丰是势在必行。眼下,他还是龙凤政权的一分子,就理所应当为龙凤政权鞠躬尽瘁……
恩!这是什么水平?这是比刘伯温更高了一个档次的水平。如果说刘伯温的厚黑学学得相当不错,算得上精英级别的话,那朱元璋可以称得上是王者级别的了。
虽然刘伯温对于朱元璋出兵安丰之事愤愤不平,但是朱元璋心意已决,他也没有办法阻止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亲率大军驰援安丰。常遇春为大军先锋,徐达为中军主将。
三月十三日,常遇春的先锋部队抵达安丰城下。此时,安丰外城已被吕珍攻破,安丰城内的刘福通正带着自己最后的家底,在内城与吕珍的大军死战。
常遇春一面进攻吕珍部把守的安丰外城据点,一面向朱元璋报告情况。当然,此时的常遇春只知道安丰城破,至于城内是个什么情况,韩林儿、刘福通是死是活,他根本就不知情。
得知安丰城被攻破,朱元璋非常“着急”,他立即派出亲卫随从郭兴带人前去支援常遇春。并让郭兴给常遇春带话,迅速攻入安丰城内,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出韩林儿、刘福通。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就在郭兴迅速整顿人马,风风火火地准备带人奔赴安丰城之际,朱元璋派人告诉他,让他立即去刘伯温那里一趟,让他就下一步如何救援安丰城向刘伯温讨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