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敌军想在外面用火攻,肯定是烧不着了。这一层薄铁皮包在外面,虽然也会增加重量,但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个建议便是如何增强这“装甲车”动力的问题。众人皆认为,咱们这个东西要讲厉害,那确实是厉害。但如果前面有几个力气大的元兵用长枪将咱们的车头顶住,咱们想要顺利前进,甚至达到冲锋的效果,几乎不可能。
毕竟咱们躲在“装甲车”里的兵士的主要任务还是透过小孔,攻击车外的元兵,不可能全部都在里面推车。
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充分发挥了大家的想像力。经过反复试验,咱们将一头牛牵到这里面,靠牛的力气,来拉动这台车。
这个办法试验的效果也很好,只要这牛多经过几次训练,能够适应这个环境的时候,完全能达到想进便进、想停便停的效果。
虽然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但眼下有两件事儿得抓紧办理。这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制作一批薄铁皮的问题。在常二哥的军营之中,虽然也有锻造兵器的铁匠,但受制于条件的限制,肯定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
那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只能依靠黑石岭中的周定成他们了。也就是说,咱们得立即派人回黑石岭,让周定成他们迅速打造出一批薄铁皮,然后迅速运送到常遇春这里来。
考虑到常遇春他们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而黑石岭中能造出这批薄铁皮,至少也得三个月时间,然后还得运输。应该那个时候,徐达、常遇春的部队已经打到元大都了。
因此,我便准备派罗仁、陈定邦两个立即回一趟黑石岭,将咱们需要薄铁皮的事情,跟周定成他们好好说一番,并让罗仁、陈定邦就在黑石岭中督办此事。待得薄铁皮赶制好以后,由罗仁、陈定邦负责将此批薄铁皮运输到前线来。
当然,要组织一队人马运输这些薄铁皮,肯定一路上得有不少花费。不过这都不要紧,我亲自给刘聚大哥写封信就行了。让罗仁、陈定邦带上我的信,先去黑石岭中让周定成他们迅速开工,然后再去锥子山找刘聚大哥。刘聚大哥看了我的信,必然支持此事。咱锥子山上那么大一个藏宝洞,金银财宝多得是。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罗仁、陈定邦他们带领运输队运送薄铁皮到元大都的过程中,必然要通过不少咱们自己的防区。常遇春本想着自己给他们写一道手谕什么的,盖上先锋官印,应该路上不会出问题。这明军将领之中,谁还敢不给他几分面子呢?
但为了慎重起见,常遇春决定还是连夜去找徐达。让徐达帮忙出具了一个手谕,说罗仁、陈定邦他们是为前线部队运送战略物资的,让沿途各地的官兵予以优待。有了征虏大将军徐达的官印,再加上常遇春的先锋官印,这路上谁要还敢阻拦,必定是嫌命太长了。
六月初三,罗仁、陈定邦带着徐达出具的手谕,以及我写给刘聚大哥的亲笔信,立即是快马加鞭,赶往黑石岭。
这第二件必须抓紧办的事便是,得督促木匠按照咱们经过不断改良的方案,迅速制作出一批“装甲车”。同时,还得预备并训练一批耕牛,到时候好为这些“装甲车”提供动力。
这第二件事情,就由我亲自操办了。朱元璋拨给常遇春的军费也不算多,而且好些物资都是从后方实物供应,要想就地购置木料、耕牛什么的,那就只能靠我来掏腰包了。好在出发之前,咱们还是从郑有功那里带来了不少金条的。
就在罗仁、陈定邦走后不久,邓愈的部队从南边赶往了磁县。徐达令邓愈镇守磁县,郭兴镇守潼关,其余诸将跟随徐达、常遇春的大军从磁县出发,东进东昌。
就在徐达、常遇春大军东进东昌之际,郭兴从潼关传来紧急军报,关中四军阀见明军连克陕县、潼关,害怕明军西进收拾他们,便主动将兵力西移。
这一下,倒是大大出乎徐达、常遇春的预料。徐达、常遇春原以为关中四军阀会与郭兴在潼关对峙,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曾想到,这些人都一心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谁也不愿意冲在最前面与明军正面交锋。
得知这个重大利好,徐达、常遇春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徐达让冯国胜、郭兴率部西取关中。为了壮大冯国胜、郭兴西征军的力量,徐达还派薛显、于光、张涣等一干将领驰援关中。
明军西攻关中的战斗进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顺利得颠覆常人对关中四大军阀的认知。按说关中四大军阀的实力也不算太差,早年间他们曾在此地与王保保的近十万精锐相持了两年。怎么这会儿遇到实力其实还不如王保保的冯国胜、郭兴部,却有一股一泄千里的味道呢?
对于这事儿,咱们还是可以来好好分析分析的。
当年,关中四大军阀与王保保的混战,那就是一个要吃掉对方四个,而那四个不让强大的王保保吃掉的过程。对于四大军阀来说,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生死存亡的战斗。
一旦关中失守,王保保不仅会吞掉关中的地盘儿,还会对他们穷追猛打,直到把他们四大军阀全部消灭为止。那时的四大军阀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联合起来与王保保硬刚,用将士们的鲜血守住每一寸土地。
而此时的四大军阀面对西出潼关的明军,则完全不同。因为此时的王保保大军屯集在山西。即使明军得了关中,也不敢继续对他们四大军阀穷追猛打。明军还得顾忌山西的王保保大军。
而四大军阀选择保存自己的实力,不与明军硬刚,明军如果要彻底消灭四大军阀,势必尾随四大军阀深入广漠的西北荒凉之地。这对明军的给养供应也是一个大考验。
综合以上两点的考量,在四大军阀看来,只要他们主动后撤,明军绝对不会冒险深入西北,置山西的王保保大军于不顾。明军也只有在肃清了山西的王保保大军之后,才敢深入西北作战。
按这个道理来看,放弃关中,恰恰能让明军率先与王保保开干,想想这画面就挺美的。
再说了,当时的明军北伐进展神速,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天下还是不是元朝的还真不好说。既然大局不明朗,为何不保存自己的实力,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静待天下的大变呢?
只要手中有兵,地盘儿没有了,还可以抢回来。要是兵没了,再多的地盘儿迟早都是别人的。这才是四大军阀大踏步撤退、放弃关中的真正原因。
再来看看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主力部队的情况。
由于傅友德早已攻下东昌,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很快便在东昌与傅友德的大军顺利会师。会师之后,大军继续向东北方向进军,连克德州、沧州二地。这个时候,已经是洪武元年的闰七月了。
与此同时,王保保也取得了重大战果。当然这个重大战果并不是来自于与明军的交战,而是来自于昔日的叛将貊高、关保。王保保在与昔日的两名部将的交战中大获全胜,生擒了这二人。
早在三个月之前,元廷之中便有不少人建议元顺帝,立即下旨恢复王保保官职,并好生安抚他,让他带兵勤王。但元顺帝却是个顾及面子的人,这才削去王保保官职半年而已,又立即恢复,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么?
而且元顺帝还有一个更大的顾虑就是,倘若自己真的下旨恢复王保保官职,并让他带兵勤王,要是这王保保不搭理自己,那又怎么办?那样岂不是更没面子?
正是有了这么多顾虑,元顺帝并没有立即下旨恢复王保保的官职。但元顺帝也不是傻子,眼下明军攻势甚猛,再不与王保保言和,恐怕为时晚矣!
元顺帝遂命令几名与王保保私交不错的官员,私底下去探一下王保保的口风,看其是否愿意率兵勤王。
当元顺帝派来的人以私人身份与王保保会晤,探讨双方再度合作的可能性之时,王保保的心腹幕僚当即分化为两派。
其中一派自然是竭力反对此事,他们的理由可以用一首现代流行歌曲《爱情买卖》的歌词来概括――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
当然,还是有另一派是赞成此事的。毕竟大家是同根同源,在这关键时刻,不能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两派各有各的理,但当时的王保保更加倾向于反对派一些。他认为,即使与元顺帝言和,也应该要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先让明军跟元帝多斗一会儿。双方互相消耗得越多,局势就对自己越有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