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汪耀南叫进来之后,我先是给汪耀南好好介绍了一下马悦。汪耀南听说马悦是位风水学高手,也是立即起身给他打拱作揖。</p>
一番客气之后,我让马悦将龙头是南龙上最重要的风水宝地一事告之了汪耀南。</p>
汪耀南听说龙头是块风水宝地,也是哈哈大笑。他还不停地向我显摆道:“胡大哥,怎么样?我就说这龙头是块好地方?”</p>
与众人将去龙头建海港之事捋清楚之后,九月二十二日,汪耀南带着两个小跟班登上了前往松江府的船只。因为他要去调沈大哥那两艘大船来应天,一是要带上咱们这么多人,二是要顺便带上咱联络点那些屯集已久的物资。</p>
九月二十五日晚,我带上马悦去专程拜访了刘伯温。好久不见刘伯温,明显感觉刘伯温苍老了许多。其实,当时的刘伯温也才刚满六十岁。</p>
刘伯温请我和马悦在书房坐下之后,不待我发问,便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常遇春墓前的石象生想更换是不可能了!</p>
虽然我早已有了这个心理准备,但这话从刘伯温口中亲口说出来,我也是一番摇头叹息。</p>
刘伯温见我这番模样,反而安慰我,有些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不要太过于强求了……</p>
我也明白刘伯温这话说得在理,便立即岔开话题。我问刘伯温,为什么突然要向朱元璋辞官?</p>
刘伯温无奈地笑了笑,说道:“眼下天下大局已定,皇上已不需要我这把老骨头咯!”</p>
对于刘伯温这个说法,我内心是完全赞同的。眼下,虽然边陲之地仍有元军残余,但已不成气候,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算是基本稳固了。</p>
到了这个时候,像刘伯温这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的能人在朝中占据要职,始终对朱元璋是一个威胁。</p>
话说在前一年(洪武三年)年底的大封功臣的盛大庆典中,朱元璋让刘伯温草拟了大封开国功臣的详细方案。</p>
按照刘伯温的初衷,他制定了六公三十侯的方案,三十六人得封,正好印对了三十六天罡之说。后来,刘伯温经过反复斟酌,从三十侯中提溜出两个人来,降为二伯。最终呈报给朱元璋的方案便是六公二十八侯二伯。</p>
这由侯爵降为伯爵的二人便是刘伯温自己和他的好友汪广洋。</p>
刘伯温如此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p>
其一,自己与好友汪广洋同为浙东集团的领军人物,自降一格,可以显得自己较谦虚。</p>
其二,他与汪广洋二人只封伯爵,也是向世人表示,更是向朱元璋表示,他们浙东集团的人并无太大野心。</p>
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刘伯温要以此来试探朱元璋。三十六天罡,“三十”和“六”排列起来,显得更加顺当,也就是六公三十侯更加合理。</p>
而现在刘伯温故意整出这么一个“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的奇葩方案,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这个方案怎么看都有些不顺眼。</p>
而以朱元璋之睿智,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看不出来?</p>
如果朱元璋指出这个方案的不合理之处,主动提出要将刘伯温、汪广洋二人并入侯爵,那说明朱元璋还是真心感念刘伯温、汪广洋二人昔日的功劳。当然,就算朱元璋届时提出刘伯温、汪广洋二人应该并入侯爵,刘伯温肯定也得先“推辞”一番,然后再“谢主龙恩”。</p>
假如朱元璋根本就不提这茬事儿,或者虽然提及,但刘伯温稍一“推辞”,朱元璋便没有下文了,那说明什么?</p>
那说明朱元璋根本就不再信任刘伯温了,或者说他不再想让刘伯温占据高位了……</p>
当刘伯温将这个“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的方案呈报给朱元璋之后,让刘伯温感到心寒的是,朱元璋没有任何表示,这让刘伯温早就精心准备好的一番“推辞”之言,根本就没有机会开口。</p>
大封开国功臣盛典的那一天,刘伯温成了所有册封开国功臣的人员中最失落的那一个。但是,他还不得不强作欢颜……</p>
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年底开始,也就是刘伯温被册封为诚意伯之后不久,刘伯温便开始隔三岔五地开始“生病”了。</p>
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年初,朱元璋与刘伯温的一次对话之中,刘伯温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王公大臣死后墓前石象生的安放问题上。</p>
让刘伯温再次失望的是,朱元璋坚决表示,这个石象生的安放必须形成一项制度,什么级别的官员死后安放什么石象生,必须有统一的规定,由礼部尽快拿出详尽的方案。</p>
如果有人擅自更改,或者不按统一的规定安放,一律按犯上越制论处……</p>
听刘伯温说了这些,我也明白了刘伯温内心的苦衷。当初来应天,是怀揣着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的梦想而来的;现在,这一切已经实现了,或许落叶归根是最好的结局了……</p>
我便问刘伯温,准备什么时候动身回老家青田。</p>
刘伯温听我如此一问,只好摇了摇头告诉我,朱元璋只是答应让他辞官归乡,但并未答应让他就此回乡养老。朱元璋的说法是,刘伯温如今也算是功成名就,正所谓“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朱元璋只是给刘伯温放了一年的假,让其回乡祭祭祖、会会友什么的。一年之后,还得回应天居住。</p>
至于回到应天之后,刘伯温可以赋闲在家,但时不时还得帮朱元璋出出谋、划划策什么的。</p>
听刘伯温如此一说,我算是明白了,朱元璋这是对刘伯温极大的不放心呀!虽然他不想再重用此人了,但也不想此人从此离开他的视线。毕竟刘伯温的能力实在是太恐怖了,他能助朱元璋夺取天下,说不定也能助别人推翻朱元璋的大明呀……</p>
既然是这样,我只好宽慰刘伯温,好歹也有一年的时间。好久未回乡了,回去会会老友、散散心也是好的。</p>
谁知刘伯温又是摇了摇头,说道:“我原本也以为即刻就可以启程了,谁知圣上又给我出了道难题呀!”</p>
听闻朱元璋又给刘伯温出了个难题,我只好细问其由。原来就在刘伯温收拾好行装,准备启程之时,朱元璋突然派人传来口谕,说是刘伯温精通周易,想让刘伯温在回乡之前先入宫一趟,替大明王朝算一算国运。</p>
一听是这事儿,我心中暗骂:这狗日的也太会坑人了!刘伯温精通周易不假,难道还真能预知未来不成?这分明就是不想让刘伯温回乡,故意出难题,刁难人嘛!</p>
看刘伯温一副哀声叹气的模样,我心中生起一股怒火。我问刘伯温,那准备怎么办呢?你这精通天文地理,又通晓易经,能不能算出大明的国运来呢?</p>
刘伯温摇了摇头,说道:“这国运岂是随便就能算得出来的?这几天,我也参照《推背图》,推演过《周易》多次,始终只能得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卦象。难啊!”</p>
听刘伯温提起这《推背图》,我便说道:“这《推背图》不是号称预言神书吗?以你的才学,也无法参透其中奥秘?”</p>
刘伯温笑了笑道:“这《推背图》的确有其神奇的地方,但如果仔细体味,便会发现,这书中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情描绘得很具体,但对未来的事情往往是模棱两可。真要解释起来,往往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不同的解释方法……”</p>
刘伯温这么一说,让我这个无神论者听了还是十分受用的。什么洞晓天机、什么预知未来,往往都是编造一些故作神秘、晦涩难懂的只言片语,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事,都是可以往这上面牵强附会一番的。</p>
想到这些,我便笑道:“那这还不简单么?你跟当今圣上推算这大明国运之时,也多多用这些模棱两可之言,说得越是晦涩越好,应付一下不就行了呗?”</p>
刘伯温抬头看了看我,苦笑道:“这个方法我当然是想到过,就算是说些阿谀之言,说咱大明江山万万年,又有什么打紧的?但怕就怕皇上会让人将我推算的大明国运给记录下来,留给后世去验证。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刘伯温一生自负,可不想百年之后,后人指着我当年推算的大明国运,说我刘伯温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大骗子。我刘伯温虽不求名垂千古,但我也不想遗臭万年呀……”</p>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我倒是能体会他的心情。这古时候的读书人,可是相当注重名声的。</p>
想到了这些,我突然抬头说道:“刘兄,如果我预测一下未来发生的事,你相信吗?你敢把我预测的这些事,编入你为当今圣上推算的大明国运之中吗?”</p>
此言一出,刘伯温立即是瞪大双眼看着我。四目相对,许久的沉默……</p>
最终,打破沉默的还是刘伯温。他突然朝我一拱手道:“胡老弟,自从我第一次遇见你,就觉得你绝非寻常人。算起来,你我相识也是十多年了。仔细回想起来,这些年来你每每断言之事,似乎都会应验。我相信你!”</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