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在海战中的精彩表现,给华国海军上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心而论如果换个位置,华国海军早已惨败收场,许多人开始沉寂下来努力提高自己技战术水平,而不是一味的依靠高科技优势。x>
龚得海开始明白为什么,王达民始终以毛国为首敌,而对高丽并没有多少放在心上。
如果现在有它五艘铁舰,龚得海必定不顾一切也要灭掉毛国,实在是个可怕对手。
王达民此次出海的目的达到了,即了解了毛国和高丽的实力,也给了略显骄傲的军队当头棒喝。
吕布号渐渐离开作战海域,看着那庞大舰身消失在海平面下,在毛国后方成群的运兵船上,无数仇恨的目光从心底松了口气。
如果华国不顾一国脸面,强行介入交战,毛国只能放弃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对于时刻担心被别人掐着喉咙,毛国自然对华国这个强大的邻居充满敌视。
王达民回到耽罗岛时已经是两天后,主要是王达民延高丽南海岸线,溜了一圈。王达民要确认高丽的地形与前世的记忆中有没有不同的地方,这对今后与高丽或者是毛国作战至关重要。
毛国的携海战巨大胜利而激起的士气,一鼓作气在新罗登陆,情报传来时高丽已经退到连川以北,双方正在板门关对峙。
毛国首先对下沙登陆作战时使用了白磷弹,下沙寥寥的几个炮台几乎全部化为铁汁,此次作战毛国使用了连夜修复的佐世保号铁甲舰。
当这艘原高丽号铁甲舰悬挂毛国旗帜出现在下沙海面时,对新罗的守军打击是巨大的,高丽人根本没想过海战会失败,下沙只有原新罗的一些旧军队和几门布置马虎的岸炮,毛国登陆极其顺利,只一天半新罗全境就被占领,毛国远征军大将平将门一边源源不断的向下沙输送兵力,一边放弃对近在咫尺的百济实施占领,而是非常有远见的趁高丽急于对百济增兵的空档对板门发起冲击。
仅仅2个小时板门关便易手毛国。
高丽没有摸清毛国的情况,有急吼吼的赶回坡州企图夺回板门,被毛国前后夹击堵在汉江的临津凸出部。
高丽大将当时的选择还是十分正确的,骤然遇袭能够迅速找到这么有利的防守点,三面临江只要守住一处,等待关外的高丽骑军冲入关内这些毛国侵略者的末日便不远了。
但是他不知道,最好的龟壳,也是最佳的绝地,毛国隔岸向岛内抛射了近万只袖珍白磷弹,岛内3万高丽军无一幸免,化为一堆飞灰。
随后毛国同样对冲击关卡的高丽军,使用了白磷弹,高丽人损失之大,有史以来都从未有过如此惨重的记录,3万8千高丽士卒被烧死在关墙之下。
高丽**队对毛国再无力发起冲击,毛国皇帝得到毛国不但海战大胜,而且在高丽国同样大胜的消息,激动的难于言表。
毛国上下对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对外用兵便大获全胜,欢腾不已。此次之大胜对于毛国冲出岛国,进军大陆带来无匹的信心。
不过毛国毕竟人口不多,即便对疆土有着难以描述的渴望,也只能循序渐进。
可惜有件事破坏了天皇和臣下的良好的情绪,令毛国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华国居然拿着当年的一纸空文,强取的冲鸟岛,这个小小的岛屿当年是毛国无力夺取,才送给华国的。
现在自己派兵好不容易才夺了下来,却要拱手送人。不谈其已经显露战略价值,便是明明更靠近毛国,却被远在万里之外的华国并吞,而且这样一来毛国南下之路便被生生掐断。这口气令毛国的愤怒可想而知,但面对强大华国巨舰只能咬着牙吞回这口淤血。
而且为了尽快发展实力,毛国只能强颜欢笑,王达民最后释放的点点善意,使得毛国看到了再次前往华国学习技术的希望。
毛国野心勃勃的朱雀天皇,一面向华派出和谈的使团,但这位天皇又感觉在华国的进展估计步步为艰,于是另一面派出间谍和高丽一个汉人家族进行秘密谈判。
这就是赵家,赵家残余一支在契丹遇到灾难性地损失之后,趁机迅速倒向高丽国。靠着窃取的最新技术,帮助高丽国建立了2个来福枪制造工厂,和子弹工厂。
但是好笑的是由于硝化甘油配方没有弄到手,只能使用黑火药做为发射药,威力和射程远不如华国。
和华国不同的是,高丽禁止民间持有枪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高丽国的民族结构比较华国,远远复杂。而且道路交通太不便利了,一旦有匪徒纠集,政府军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去过华国使者和官员,对华国的发展速度感到惊恐,更令高丽害国王害怕的是。每天都有百姓甚至官员外逃华国,据说不光高丽,华国周边都有这种情况,华国对此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华国的人口还是太少了,尽管加大力度的鼓励生育和提供医护条件,但是随着疆土的不断扩大,人口逐渐显得稀薄。
由于华国特殊的体制,有时甚至会有几州同时申请加入华国,华国的原则是无论那个州是什么民族,只要加入,便永久在议会占有一个席位,人选毛国中央永不干涉,除了军队和赋税,无论立法还是行政都完全自治。
以闽国为例,闽国仍然实行王国制度,如果治下民众没有反叛,中央不会出面,但是军队已经由华南军区接管,军将也由华南军提议,中央任命,而赋税是最特殊的,闽国收税机构同样是中央直属,连国王都要交税,当然税收中会有比例还是由各州自行分配。
这种结构无论高丽还是毛国都学不来,只能看着华国疆域越来越大。
有一点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愿意接受的,华国要求所有联邦州只能以华语做为官方语言,有实力的国家便拒绝加入华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