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利用朱桓,过足了切磋的瘾,又拉扯着朱桓,跑去喝酒,准备通过斗酒,再次考验一下朱桓。好男儿征战四方,岂不能喝酒?不会喝酒?
针对张飞的胡闹,诸葛亮也默认不语,不想在这时候,扫了二人的兴致。朱桓内心有恨,也该发泄发泄,张飞新投,也不好一时管太严。
诸葛亮干脆不管张飞和朱桓,反正这些武将,有自己的结交方式,懒得理太多。身为主公,要考虑的太多,尤其是对外要做得好。这不,还有朱然,朱冶在呢,诸葛亮不愿令二人感到冷落,主动开口询问:
“然兄,皓兄,眼下黄巾肆虐,烽火四起,不知两位兄长可愿随我暂回泰山小歇,待逆贼伏诛,再另作安排?”
对于人才,诸葛亮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朱桓主动投诚,那最好不过,但诸葛亮没忘继续招揽朱皓和朱然。虽知希望不大,诸葛亮还是会这么做,至少也算是表表心意。
让朱皓和朱然明白诸葛亮垂涎二人的才能,以后万一走投无路,说不定会想起诸葛亮曾递给他们的橄榄枝。果然,诸葛亮的好意,并没有奏效。朱皓和朱然对视了一眼,默契地传递想法后,朱皓向诸葛亮行了一礼,拒绝道:
“多谢公子搭救之恩,不过公子的好意,皓和然弟心领了。黄巾反贼到处攻城略地,身为有志之士,将门之后,岂能独自于后方避祸,辱将门家风。”
“皓和然弟打算前往颖川,去寻家父,报名从军,讨伐黄巾反贼,力扬大汉威名,不让黄巾反贼四处祸害。今日之恩,以后有机会,定当厚报。”
朱皓看得清楚明白,朱儁身在军中,官至中郎将,已是武将的巅峰,如今盗贼四起,反贼作乱,既然要从军,还不如去朱儁那儿拼爹。
若是去朱儁那当兵,身为官二代,不说一步登天,至少朱儁不会给自己的儿子眼色,或是压制,怎么说也会给一个正职,统领一军兵马。而投靠诸葛亮,就像朱桓一样,却只能混个副手,还前途未卜。
朱皓和朱然是万万没可能认一个郡丞之子为主公的,说白了就是诸葛亮目前还不够格。朱桓要不是被黄巾反贼弄得家破人亡,一无所有,又报仇心切,凭朱桓作为县令之子,恐怕也未必会瞧得上诸葛亮。
人各有志,诸葛亮也就不强求。本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想法,尤其是给张飞和朱桓一些实际机会,诸葛亮又计上心头。清了清嗓子,诸葛亮对朱皓和朱然说道:
“两位兄长既然执意不愿去泰山暂避,要去报名从军,诛杀逆贼,忠心可昭日月,亮实在是佩服。可世道不平,蜂贼乱起,兵荒马乱的,颖川又离此地甚远,亮担心两位兄长一路跋涉,容易遇险。”
“亮敬仰两位兄长的为人,愿领兵与两位兄长一起回颖川,一来路上有个照应,二来到了颖川,两位兄长从了军,统领兵马,也好一起上阵诛杀黄巾反贼。两位兄长,如此可好?”
诸葛亮突然想起,黄巾反贼作乱,仅仅一年就会被镇压下去。也就是要得到相应的战功,得抓紧时间,况且还有很多计划,也要趁早谋划安排了。
泰山多战之地,始终并非可以长久居住,经营依靠的地方。要是现在回泰山,免不了一年半载,又得到处征战,还不如趁着护送朱皓和朱然回朱儁那儿,再去看看能不能捡捡漏,顺便找找诸葛诞。
若是朱皓和朱然自己回去朱儁那儿,哪怕二人多次提起幸亏得诸葛亮搭救,恐怕朱儁也不会放在心上,可诸葛亮亲自统领大军,带着几千兵马一路护送,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这是将朱儁的儿子朱皓二人的性命,放在首位,十分重视了。朱皓和朱然听诸葛亮这么一说,虽然不好意思,但也找不出什么理由拒绝,人家专门领着大军送朱皓和朱然回去,难道二人还能说什么多余的话。再说,诸葛亮想去哪里,朱皓和朱然也管不着,无非就是顺路罢了。
“公子高义,如此多谢了。待寻得父亲,必有厚报。到时再与公子并肩杀敌,共建功业。等到庆功之时,犒赏大宴,当与公子痛饮至醉,浮人生一大白。”
朱皓和朱然只能连连表示感谢。按理说,诸葛亮没那个义务护送他们回去,有缘相遇,能借个一二匹战马,已是盛情,但诸葛亮提出一路同行,护送到家,那就让朱皓和朱然不得不欠下个人情了。
诸葛亮和朱皓、朱然达成约定之后,也就不浪费时间,耽误行程,而是转身去寻诸葛玄和张宁,要告知二人接下来的安排,争取诸葛玄和张宁的支持。
诸葛亮先寻到诸葛玄,说明暂不回泰山的事,诸葛玄大惊,担心诸葛亮的安危,以及诸葛亮若走,此处离泰山尚远,还不是很安全。
“亮儿,黄巾反贼猛如蚁附,多如蚊群,为何还要再四处奔走,万一事有不利,岂不令仇者快,亲者痛?况且,你若一走,群龙无首,你婶婶又有身孕,多有不便,依大伯看来,还是一起回泰山稳妥一些。”
诸葛玄也是真心为诸葛亮着想,就算平时诸葛亮表示再如何妖孽,但也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很多天才最终没有成长起来,都是因为一时大意,过早夭折的缘故。诸葛玄不想诸葛亮也是那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
“大伯,一切有我,无需担忧,况且诞兄尚在颖川,下落不明,此去正好寻诞兄,到时再一起回泰山相聚。”
“大伯,放心好了,婶婶的身子重要,亮儿不会带太多兵马离去的,会留下大量的兵马和将领护送大伯和婶婶安全到达泰山郡。”
诸葛亮胸有成竹,将目的和安排告之诸葛玄,事事周全,面面俱到。诸葛玄听后,自知诸葛亮素来有主见,也只能放任自流,不再相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