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的离去,让诸葛亮惊觉,诸葛氏的军事防守力量还是太过于弱小了。一个将领的离开,居然就大幅度地降低了全部的有生武装力量。
这感觉实在是不好,就像以前打仗之时,总感觉除了关云长、张翼德之外,派哪位将领迎战都心有疑虑。既要担心将领的个人武艺高强与否,以及领兵布阵能力,还得考察对方的忠心诚度。
在乱世之中,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活命。投降有时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将领的行为也就能够得到解释,谅解。既然无法做到让每个将领的忠诚度都达到百分之一百,那就用数量取胜,多个将领便多了一层保险。
事不宜迟,诸葛亮觉得是时候扩大诸葛氏在兖州泰山的军事力量了。时间越来越靠近184年,甲子年,诸葛亮便觉得拥有一支属于自己,如同臂使的军队是多么急切,多么有必要。
招兵买马,迫在眉睫。
这天,诸葛亮在心中打好腹稿,做好计划方案,便前来拜见自己的父亲诸葛珪。打算劝服诸葛珪同意招兵买马,扩大军伍,以备后面乱世之用。
待见到了诸葛珪,诸葛亮恭敬地施了拜见礼,道了请安后,便开门见山说出心中所想。
“父亲,孩儿见于禁将军请辞,回军复命,我诸葛家又少一大助力,且思及大兄单独赴襄阳就任,手下并无心腹忠诚之人可用,料是举步维艰,故心有所感,特来请求父亲能够考虑一二,多做准备,逆转无人可用的局面。”
诸葛亮摆事实,讲道理,说出目前诸葛家虽有起色,然而却无人没用,不添油加醋,才更令人信服,十分中肯。没有人才的帮助,很多事做起来便非常困难,劳心劳力,这一点诸葛亮早有体会。
“听阿亮这么一说,倒是为父亲疏忽了,没有考虑到这方面。不知你大兄阿瑾赴荆州南郡襄阳县就任,可曾携带家将随从?可有仆奴下人差遣使唤?可带足钱财盘缠供用?你大伯是心思缜密之人,难道会没有安排么?阿亮,你对这方面了解多少。”
被诸葛亮这么一提醒,诸葛珪才想到虽然大儿子诸葛瑾即将步入仕途,但家里却从没给诸葛瑾提供过什么帮助与支持,一时不免担忧起来了。
不过考虑到大兄诸葛玄的为人作风,诸葛珪还是不那么紧张的,身为诸葛氏一家之主的诸葛玄就算不给帮诸葛瑾一切安排妥当,多多少少也会提供一些家族的帮助。
“父亲,大伯一家对我们兄弟俩算是极好的了。大兄赴南郡襄阳就任县令,大伯就曾极力主张给予大兄钱财黄金二十万两,以资官用。然而在人才供应,人手使唤这方面,大伯并没办法提供给大兄太多助力,非是不愿,实是无能为力也。”
诸葛亮将他给诸葛绪的锦囊妙计中的内容说给诸葛珪听,相信在琅琊的另一边,诸葛玄应该会安排锦囊妙计的内容,一一兑现。
“为何在人才方面,你大伯无法供应?难道偌大的琅琊招不到适应的人才家将么?以我诸葛氏的财力与声望,在琅琊那是一呼百应,何以导致如此地步?”
诸葛珪被诸葛亮说蒙了,既然诸葛玄愿意掏钱出人出力帮助诸葛瑾赴任,那又何来无人可用一说。
“父亲,家族外迁,所需人力财力众多。而很多人故土难离,并不愿跟从我诸葛氏一同外迁,孩儿也不可强行而求之,否则那些人虽限于隶属我诸葛氏,却心不向我诸葛氏,难以拧成一股绳,极可能在关键时刻,反误了我等大事。”
诸葛亮陈明诸葛氏在外迁一事的实况,不是诸葛玄不给人才人力,而是诸葛氏本来人才人力的储备便明显不足。顿了顿,诸葛亮又接着说道。
“本次外迁,倒是在隶属于诸葛氏的家众之中发现几个人才。有东莞郡人徐奕徐季才,精于谋划,良于治理;琅琊莒县人徐盛徐文向,善守善攻,将帅之才;还有一位名叫程远志,颇有勇力。然则不止大兄入仕为官赴任,二位堂兄诞兄和绪兄也要入仕为官,因此人才方面,大伯才捉襟见肘。”
“那不知你大伯最终是如何分配的?该不会瑾儿仅带足钱财,孤身一人赴任?官场凶险,仕途险恶,若没可信可用之人,互为犄角,相为拱卫。那就吉凶不定了。”
诸葛珪一时觉得诸葛瑾出仕就像当年的自己,无依无靠,心中不安起来了。
“大伯让诞兄带领徐奕,携一干从愿随我族外迁的家众挑选出来的青壮赴舞阳就任,这些青壮曾在徐盛和于禁的训练下,略通军阵,初具战力;让绪兄带领程远志,加上诸葛氏在琅琊的看家护院赴益阳就任,看家护院对我诸葛氏忠诚度较好,又远到异地,尽可放心使唤。至于大兄,则仅带领徐盛一人,前往襄阳赴任。泰山诸葛氏一支,久不在琅琊,纵是大伯将家奴家将赠予大兄,这些人对瑾兄并无敬意,也不感恩,恐怕瑾兄也驾驭不了。”
诸葛亮将诸葛瑾的情况说得越凄惨,估计说服诸葛珪的可能性就变得极大。毕竟,诸葛瑾身为诸葛珪的嫡长子,可不忍心看着诸葛瑾白白受苦,官场受制。
“听你这么一说,如此一来,我泰山诸葛氏一支,招兵买马,培养心腹,实是事不宜迟,千钧一发。不过,纵是为父同意,但为官身为泰山郡丞,只是文职,掌管钱财文书,军旅一事,为父就是有心,也插手不上哪。”
现在的诸葛珪就恨不得将泰山郡都尉,泰山郡郡兵,统统拉去给诸葛瑾当县尉、县兵。毕竟,望子成龙嘛。诸葛瑾要是强大了起来,说不定父凭子贵,诸葛珪到时在朝堂之上,家里也多一大助力。
“父亲还请不要心急,大兄为官乃是长期的事,并非争一朝一夕。若是能源源不断地给大兄提供帮助,方为上策。此时开始谋划,总好过不曾想起思及,让瑾兄久生怨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至于招兵买马一事,只要说服了郡守张举大人,则一切好办。父亲身居高位,以免事有不成,落了脸面,此事便交给孩儿。”
诸葛亮主动请缨,将招兵买马一事尽揽其中。有根有据,言之有理,各方面都面面俱到,令人挑不出一丝毛病。
念此,诸葛珪只好同意交给诸葛亮全权处理。
招兵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