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最新章节 <a href="" target="_blank"></a>清爽阅读请访问爹,首辅大人来了,要不你看……儿定然会入宫劝谏皇上的,您老放心便是了。”刘鸿渐趁机对老爹道,见老爹仍旧在犹豫马上信誓旦旦的拍了胸脯。
“如此甚好,那为父先回了,有了信儿莫忘着人告知为父。”刘德隆道。
昨晚是内阁大学士,今天是内阁首辅,想来都是为了科举改制的事。
只不过他非朝中大员,这些事他也只能以父亲的身份压着自己儿子,反倒是在内阁首辅面前没办法置喙,刘德隆站起身叹了口气出了院子。
自安国郡王一家子搬到西山别苑,李邦华还是第二次来这边,在山下感叹了半晌西山的繁荣,不禁又对安国郡王的能耐由衷佩服。
但佩服归佩服,这跟改制科举,打压天下读书人是两码事。
李邦华与方岳贡等人不同,他对安国郡王并没有什么愤懑情绪,正相反他十分肯定安国郡王对朝廷做出的贡献。
至于改制科举的事,李邦华只是觉得这是安国郡王年轻气盛的草率之举罢了。
虽然昨日与朝中重臣商谈出了对策,但李邦华想着如能说服安国郡王,说不定就能化干戈为玉帛,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挺好的吗?
更何况真要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李邦华是不怎么看好那群同僚的,虽说那招式有点损,但也看对谁,安国郡王又岂是在乎名声的人?
倘若安国郡王在乎名声,当初就不会对朝中大员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压,那么问题来了,同僚们真若因此激怒了安国郡王,那后果……
他身为兵部尚书,自然知道兵锋
最好是说服王爷,最好是说服王爷,李邦华在心里给自己定了定神儿,对刚从院子出来的刘德隆拱了拱手,跟着一个白衣婢女入了院子。
“首辅大人百忙之中,怎有空来本王这边转悠?”刘鸿渐向前迎了两部拱手笑道。
“下官此行是为科举改制之事。”李邦华开门见山的边行礼边道。
李邦华不信刘鸿渐不知道他为何来,他行事向来不喜客套,更不爱拐弯抹角。
放在后世典型的钛合金钢铁老直男,并且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朝中官员,能坐上这内阁首辅的位子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李大人呐,本王都半个多月未曾入宫了,这事儿跟本王有什么关系?”刘鸿渐自然不想现在就将自己卷进去,随口道。
“王爷,如今满朝文武都已经心知肚明,您就莫要不承认了,下官此来便是不想王爷为百官所误会,希望王爷能为朝廷计、为天下举子计,劝谏皇上收回成命。”李邦华仍旧躬身请求,态度极为诚恳。
“李大人你真是……走走走,此处不是说话的地儿,咱们屋子里说。”将内阁首辅晾在院子里不是待客之道,刘鸿渐自知无法骗过面前这倔强的老头,只得将其让进了客厅里。
少倾,丫鬟上了茶,李邦华正襟危目光灼灼的盯着刘鸿渐,对茶水置若罔闻,他的目的十分明确。
“本王问李大人个问题,倘若李大人能给本王一个确切的解决方法,本王入宫又何妨?”刘鸿渐没有直接回答李邦华的问题,反而将包袱重又抛了回去。
“王爷轻言,下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邦华沉声道。
刘鸿渐就喜欢李邦华这等直来直去之人,闻言放下了手中的茶碗。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为什么之后的王朝都不超过三百年?”刘鸿渐轻言道。
他深知李邦华浸润孔孟之道大半辈子,很难从固有的思维中超脱出来,只得从问题的根源来引导。
他倒是也没有大放厥词,事实上独尊儒术之后,除却西晋、两宋因为外敌入侵之外,大一统的王朝都没有逃脱这个规律。
商朝六百年,周朝八百年,两汉四百年,而后再也没有王朝能持续三百年以上。
明朝如此,伪清亦如此。
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不是身为局外人,刘鸿渐也压根想不到这里去。
“这……”李邦华没想到刘鸿渐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时语塞。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得了,倘若有人真的勘破此谜,那岂不是宛若神仙般的存在?
“下官不知,请王爷示下。”李邦华很干脆,他不想用什么暴君乱政之类的言辞来搪塞。
“呵呵,刚才本王说了,除非李大人能找到原因,并且提出个切实的解决方法,那么这科举改不改本王便听你的。
否则,便只能按照本王的方子来。”刘鸿渐微微一笑道。
他也一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他又深深的知道这其中定然与儒学有关,或者是说与儒生们有关。
孔夫子创立的这个学派初衷定然是好的,他肯定是希望百姓们有衣服避寒、有食物果腹,但那是两千年前了。
如今的儒学经过两千年来的所谓完善,谁知道是不是跑偏了,毕竟孔圣人只有一个,后世的那些所谓大儒,他们的出发点也许早已与孔夫子不一样了。
若真要让他来回答,那就只能从土地兼并说起。
王朝建立之初,因为战乱原因导致旧贵族与地主损伤,总体人口稀少,土地大量荒废,新王朝只需分配土地給农民就能恢复人口,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王朝因此蒸蒸日上。
王朝中期,人口暴增,新兴官僚士大夫集团逐步取代勋贵阶层,土地兼并成为必然,此时王朝开始进行改革,改革成功就是中兴,延缓了阶级矛盾爆发。
王朝末期,土地也就越发集中到了集地主、官僚、士子、工商业、高利贷为一体的士大夫集团手中,大量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户、奴隶、农奴,百姓忍耐力到达顶点。
而因官员士大夫阶层不纳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被迫向自耕农加强压榨,稍微出现什么自然灾荒,暴动立即风起云涌,继而王朝被终结。
新的轮回重新开始。
问题回到原点,便是人的问题,不是儒学的问题,是儒生的问题,这说明长久来看只靠儒家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兼并土地的绝大多数可都是这些人。
伟大的新中国建立以后,为啥就没这种问题了呢?
原因很简单,儒学治国被彻底推翻,孔家店都被打倒了,大家都信任依法治国,不管你是谁,谁兼并谁坐牢。
但法治说起来容易,在大明这年月,做起来那是难如登天,不撬动朝廷官员的组成,不能成事。
若想撬动朝廷官员的组成,必须从根源上入手,这根源便是人才选用制度,也就是科举,科举没有错,给穷苦人以上升的阶梯。
错在不该只拘泥于四书五经,儒学没有错,错在不该把人培养成墨守成规的腐儒。
为官之人,自己的知识面首先就要广,兵学也好、工学也罢,乃至经学、理学,没有一门学问不是经过千年传承的,都有其长处,有其短处,不可独尊某一门学派。
他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能成,但至少可以打破如今僵化的科举制度,倘若不成也没关系,继续改呗,反正他还年轻,只要百姓有饭吃,他手里有兵,朝廷随便朱慈烺折腾。
“王爷可是已有解决之法了吗?”李邦华皱眉道。
“李大人,这么说吧,本王入朝三年以来,可有做过不利于百姓之事?可曾让朝廷蒙受过重大损失?”李邦华的问题他没办法直接回答,但他扪心自问、问心无愧。
倘若真的不服,道理还讲不通,那便只有手下见真招了。
“没有,王爷自打入朝以来,大明一直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只是科举……”
“那便够了,不管你信与不信,科举改制并非是针对儒生,更非是否定孔圣人之学,乃是立足于大明当下的情况,所做的有可能超脱那魔咒的幸事。
本王心意已决,李大人不必再劝了。”刘鸿渐郑重的道。
他知道李邦华的为人,但他如今颇有种举世独浊我独清的压抑感,还是小朱好,即便他也不懂,但出于信任,仍旧选择站在了他这边。
刘鸿渐言罢,李邦华半晌没吭声,他知道或许真的没办法阻止这场风波了。
“既然如此,下官也不再多言,只是下官习的是孔孟之道,必会与天下读书人站在一起,即便是……与王爷为敌!”沉默了半晌,李邦华终于开了口。
事已至此,他也不再多言,起身便欲离去。
“本王明白,李大人慢走。”刘鸿渐声色十分平淡。
这与为人无关,李邦华是个光明磊落之人,他也一样,立场不同而已。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李邦华行至院子门口,旋即又转过了身。
“好教王爷知晓,近日朝臣必有大动作,恐于王爷声誉不利。”李邦华言罢叹了口气,头也不回下山而去。
PS:前文忘了说明,《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并非毛爷爷的诗选。博仕最新章节 <a href="" target="_bl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