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鹿鼎记

【0979 韦宝没想到】

明鹿鼎记 轩樟 10747 2024-01-30 12:00

  嘉靖皇帝的坏名声彻底远播古今中外,要拜大清官海瑞所赐。

  海瑞的一道直言天下弊病的《治安疏》把嘉靖骂的惨不忍睹,能被海青天骂得这么惨,嘉靖的坏皇帝形象是永远改不掉了。

  作为一个人,嘉靖帝家庭不幸福,三个皇后都没有善终,子女多早死,最后就剩一个儿子,还“二龙不相见”。

  对孙子,他也不关心,甚至拒绝听到孙子出生的消息,因为他居然迷信孙子出生会让他折寿。

  嘉靖帝一生几乎也没朋友,他只是冷眼看大臣互相争斗,实用主义极强,当大臣没用时,他会毫不犹豫丢掉然后再换个人被他操纵,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让大臣都对他实际上敬而远之。

  嘉靖帝又很奢靡好色,他的妃子数量在明朝皇帝里算是比较多的,迷信道教,在道教法事和修建道观上,嘉靖确实花了不少钱,还有,他的永陵在明十三陵里算是相当豪华的。

  从评价皇帝和政治家的角度看嘉靖,如果站在比较正直的古人的立场上看,海瑞骂嘉靖的事情基本正确,嘉靖确实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

  嘉靖朝南倭北虏,内忧外患都很严重,确实不是一个太平时代。

  嘉靖皇帝的评价一直不高,甚至他的存在感一直也不高,提到嘉靖帝,基本是和大贪官严嵩,大清官海瑞联系在一起。

  嘉靖皇帝的形象一直基本上是个昏君的样子。

  在《大明王朝1566》大火后,嘉靖皇帝才算是在一般民众中有了一定知名度,对这位昏君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在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后世明史热出现,嘉靖皇帝的知名度有了一定提高,甚至兴起了翻案风,很多人对嘉靖重新评价,认为他是一位明君,非常聪明的皇帝等等。

  其实在专业领域里对嘉靖皇帝早就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嘉靖皇帝确实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论精明,权术他可能比朱元璋差点,论残忍,比朱棣差点,论私人行为放纵荒唐,他更不比不上堂兄朱厚照。

  但是,精明,残忍,荒诞,喜欢玩弄权术,却集于他一身。

  嘉靖皇帝是明朝最能体会和最会应用皇权优越性的皇帝。

  嘉靖不是明君,也不算纯粹的昏君。

  怎么去看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应该从他做的事情对时代的影响来判断,全面综合整个嘉靖朝历史看,得出结论。

  嘉靖是个聪明人,也实实在在的是个搞政治的好苗子。

  但嘉靖帝他的这个聪明,在韦宝看来,只能算是小聪明。

  因为嘉靖没把他的智慧用对地方。

  从藩王之子一跃成为明帝国最高的掌舵人,虽然具备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能入得了三朝老臣杨廷和这种老油子法眼的人,肯定不是蠢货。

  从他1522年上台开始以争夺父亲兴献王的封号为由发动“大礼议之争”最后打倒杨廷和集团,除掉眼中钉坐稳江山,前后时间不过三年,杨廷和倒台的时候,嘉靖可还是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一个毛头小伙。

  杨廷和这老头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三朝,树大根深,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其势力不可谓不广,在武宗朝甚至就连刘瑾见了他也得退避三舍。

  可想而知,其势力之深厚。

  可是这位三朝宰辅,最后居然就败在了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年轻人手里,这其中的滋味细细品味起来实在让人毛骨悚然。

  这位十五岁的少年能登基成为帝国最高统治者这其中是有偶然性的。

  他既不是明帝国皇室的嫡长子,也不属于直系亲属,更不是武宗生前钦定的接班人。

  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血统上还是法理上,按理说他都是不可能成为统治者。

  一个不可能成为皇帝的藩王,那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甚至也没有条件以及能力去获得属于皇帝的岗前培训。

  所以作为藩王的他,其政治经验和斗争手段在登基前可以说是一点都没有的。

  但是他能在短短三年之内,从一个被人压着打的人蜕变成一个压着别人打的人,扶植张璁战胜了文官集团,还搞倒了三朝元老杨廷和,这说明他对政治和权术有着极高的领悟力。

  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能有如此心机和手腕,这样的人即使放到现在,那也是凤毛麟角。

  他操纵张璁、夏言、严嵩、徐阶控制朝局,自己在幕后指挥。

  壬寅宫变之后,自己移居西苑炼丹,朝局的事儿还能一清二楚,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

  能把皇帝做到这份上的,翻遍历朝史书也找不出几个来。

  因此,嘉靖在政治掌控方面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可站在臣子的角度来看待,这无疑也是致命的。

  这样的人心机深重、善弄权术且极其聪明,既善变又多疑。

  作为臣子,遇到这样的皇帝,如果稍不留心轻则免官罢职,重则死无葬身之地。

  少年老成的嘉靖帝过早的学会了弄权摆势、也过早地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和残酷、加上来位不正,至少文官集团在他继位的前三年基本不买他的账的不自信等原因,也让他逐渐的养成了薄情寡义、独断专行的性格。

  大礼仪之争后,嘉靖帝对文官们彻底失去了好感。

  所以即使后面启用文官阶层,也是为了制衡其他势力以维护自己的最高权威。

  出于对文官阶层的偏见,他自然也不会将权力交一部分给文官阶层。

  再加上自身多疑的性格和对来位不正的恐惧以及对权力的痴迷,使得他也不愿意将权力下放给自己身边的宦官集团。

  如此,明帝国自英宗之后形成的三角政治格局,皇帝,文官,宦官铁三角在嘉靖手上被成功打破,明帝国的最高权力再次被集中在一只手上。

  这个政治格局的形成的核心是来自皇帝,是皇帝放权的结果而不是大臣和宦官主动分权的产物。

  当权力被重新集中之后,中央集权宗法专制王朝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弊端也就再次显露了。

  自大礼仪之争后,出于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他抛弃了文官和宦官集团,重新独揽大权,而自身对文官集团的偏见和自身性格的缺陷,使得他成功地异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利己主义者。让这样一个心机深重、善弄权术、多疑善变、手腕狠辣、薄情寡义的人大权独揽。在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人处理国家事务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民生社稷或者是青史留名,而是维护自己的私利。其本质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无上权威。

  国政在他眼里,不过就是个维护自己私利的工具而已。

  他登基45年,其实做的任何事,核心都一个意思,你们爱咋地咋地,别踩到我的底线,我干嘛是我自己的事儿,谁也不许劝我,也不要试图挑战我的权威,不然我管你忠臣、奸佞,统统弄死你。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可以用夏言也可以用严嵩,可以放任徐阶干掉严嵩,又不杀海瑞。

  既可以放手让戚家军去打倭寇,也可以放任蒙古人在北京城下烧杀抢掠,搞庚戌之变。

  因为他主政的核心并不是为了给天下万民谋福利,而是为了维护自己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嘉靖帝是个聪明人,他把政治玩得炉火纯青,在位45年大权从未旁落。

  朝臣在他手里如同一颗颗棋子和玩具,任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但是,嘉靖的出发点是错的,他做这一切的目的不是为了江山社稷和这个庞大帝国的未来,他没有心思,也不想去为帝国的未来铺好道路,而是为了自己。

  尽管他有能力和手段让大明帝国在他的手上变得更好。

  甚至,他连接班人都不重视。搞斋醮科仪,迷信方士所说的二龙不相见的鬼话,不立太子,不注重对继承者的培养,也不注重培养父子之间的人伦亲情,作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来说,这是极其失策的。

  一个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不注重对下一任继承者的培养,也不看重家庭和人伦。

  这对于帝国未来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联系到他的继承者穆宗朱载垕的性格软弱、遇事无主见的缺陷……就可以明白他对这位后继者的培养是有多么不上心。

  就冲这一点来看,说明朝始亡于嘉靖,韦宝认为真的不冤。

  客观的看,虽然我承认他在位的时候,帝国的文化发展灿烂辉煌、市井小说开始起步、四大名著在他的时代印刷发行了三本。

  但是,文化的繁荣也并不能掩盖或者填补他治国的缺漏。

  毕竟,他明明有能力也有手段让帝国的未来变得更好,但是他不肯去做,让帝国丧失了一次改革的良机。

  明帝国在他45年的统治下,没什么太大的起色。

  土地兼并倒是在逐渐地加剧、南倭北虏也同时在蚕食着这个帝国的肌体。

  在这位对宗教有着谜一般的崇拜的皇帝登基的第25个年头,北方的蒙古人夺走了本属于帝国的河套平原,以至于帝国失去了一块产马的宝地。

  登基的第34个年头,倭寇入侵到了属于帝国第二国都,南京城下。

  不过幸运的是,他的时代名臣不少,得益于他们的帮助,帝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些危机,南方的倭寇被戚继光、俞大猷撵出了帝国的疆土,而蒙古人也由于帝国边防的加固而逐渐地放弃了侵略的念头。

  虽然外患暂时压制了,但是内忧依然延续,农民们依然承受着失去土地的痛苦、而与此相反的是皇室贵族和士族地主们的领土在逐渐地扩大。

  而他对于这些,几乎视而不见,这种傲慢的无视在他执政的后20年中显得更加突出。

  他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了朝臣的身上,而缺乏对民间的深刻了解。

  这似乎是明帝国所有皇帝们的通病,当然,除了他们那位创立者朱元璋,因为他来自于乡村,对百姓的事务把握得非常准确,以至于朱元璋在制定行政对策和运作规则上,更加偏向于农民和底层人士。

  因为这位开国君主深刻地知道,老百姓才是维持帝国运转的支柱和根基。

  而朱厚熜不一样,他把注意力和政治才华完全地放在了控制朝臣、烧丹炼汞、玩弄权术上。

  而在政治决策上似乎更加偏向于地主和士绅阶层,土地的兼并、皇庄的扩大积压了底层民众的怒火。

  可遗憾的是,帝国上层的官员们对此却极少过问,极大地忽略了帝国最底层的老百姓,也是支柱者们的内心感受。

  从这一点来看,韦宝个人认为,这颇有怠政的表现。

  烧丹炼汞,虽然看起来不错,但是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掌阴阳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终究还是死了。

  所以,为什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不能多为帝国做点事。

  嘉靖帝,韦宝对他的评价就是个优秀的权谋家、是厚黑学的宠儿,但是却不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皇帝、明帝国出色的掌舵人。

  治世明君一定是一个无与伦比权谋家,但是一个优秀的权谋家却不见得能做一个优秀的皇帝。

  朱厚熜,很聪明,甚至聪明得让人胆寒,可很遗憾,你的这聪明没用对地方。

  在嘉靖皇帝驾崩后,接着,大明帝国又运转了八十年,满清,民变和他没有关系,帝国到崇祯时期才彻底崩溃,所以不该把亡国的责任推到世宗的头上?

  这逻辑是错的,正确的逻辑是嘉靖皇帝是因,帝国崩溃是果。

  嘉靖皇帝对帝国四十五年的统治,在某些程度上导致了帝国运转机制的失灵,这个原因可大可小,这个影响既可能忽略不计,也可能是明清易代的转折。

  归根结底,明朝皇帝是嘉靖在前,崇祯在后,而不是反过来。

  所以,决不能以结果推原因。

  因为帝国在他死后继续运转了80年,满清和民变和他没关系,所以,世宗对明朝的灭亡可以不担责。这个说法属于倒因为果,是完全错误的。

  唐代的安史之乱,始于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距离唐被朱梁取代,907年,满打满算,还有153年,整整一个半世纪。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所延续的寿命可比明帝国要长。

  难道可以说因为唐后期的黄巢起义、吐蕃入侵,甘露之变都和玄宗没关系,所以,玄宗对大唐帝国的灭亡,可以不用负责任吗?当然不行。

  嘉靖皇帝想管事儿,但是由于群臣势力庞大,故而没有足够的能力,所以选择无为而治是最好的办法,这不是怠政的行为,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韦宝在现代的时候,查阅明代各种史书,发现史官们对世宗的评价都不低。

  大都充分肯定其执政初期的能力,对其执政早期体谅民生、改革弊制、勤于朝政等行为都给予了极大地赞赏。

  对其个人品格——仁孝,也不吝笔墨,大书特书了一番。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个长得很好看,前期治国能力不坏的皇帝。

  按照明史的说法,属于中等才能。

  而实录的话,则认为他是不世之圣主。

  总之,不管是实录还是明史,对他的能力的评价,都是中等,或者中等以上。

  一个能力在中等或者偏上的皇帝,一个御人有术,坐了45年江山的皇帝,是一个只能被群臣牵着鼻子走的傀儡傻子?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他真的是文臣集团的傀儡,那就不会出现——前期勤政,体谅百姓,后期就只管炼丹修道,不管事儿的奇怪现象。

  当然,也就更不会出现长达三年的运动,大礼议之争。

  在史书上,但凡有这种前勤后惰行为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人精。

  唐玄宗李隆基是如此,朱厚熜也是如此。

  而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傀儡皇帝,基本上是说不上话甚至说不出话的,他只能做到的就只有一件事,就是在拟好的文件或者报告签字。

  而这类皇帝想要夺权,必然会找一个新的群体作为其后援,诸如宦官、外戚或者是自己可信任的文臣、武将,以帮助自己从控制者手中夺权。

  但是,嘉靖皇帝主政的45年中,他从来没有完全将任何一个政治群体作为后援,宦官、文官都没有。

  他选择的是将这些势力一个个的一脚踹开,自己大权独揽。

  而这一揽,就是45年,直到自己驾崩。

  这样的皇帝,不管说他是傀儡,或者说是一个只能选择无为而治的执政者,都是不可能的。

  傀儡,不可能在皇位上坐半个世纪,还能在20年不上朝露面的情况下把群臣玩于股掌之中。

  当然,更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嘉靖是有能力的,至少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

  在很多方面,韦宝觉得天启皇帝和嘉靖很像,只是朱由校更自卑一点,更懒一点,又是正统皇帝,不必担心有人攻击他的皇位的合法性,所以没有像嘉靖帝一样哪方面势力都不相信,而是选择将帝国托管给阉党集团管理。

  至少在韦宝看来,天启皇帝的聪明程度不输给任何人。

  现在韦宝的问题是,不管是阉党集团的大臣,还是东林党集团的大臣,都倾向于接受他提出的开拓通商口岸,合并整编大明所有水师的方案。

  就连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倾向于接受。

  因为大家并不觉得打开海贸会对有强大自我供给能力的大明造成多大冲击。

  冲击肯定是有,不会大,而且大家都不看好打开海贸这项新政能长久的维持。

  因为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靠海的田产大户们肯定会坚决反对的。

  一项短命的新政若是能帮助解决八百万两纹银,甚至是九百万两纹银的缺口,何乐而不为。

  整编合并大明水师就更没有什么了,在大明人普遍看来,大明水师是没有多少存在感的,整编合并之后,大明水师的整体数量下降,将更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韦宝起初担心大家会认为自己想把持水师,会起疑心,会戒备,看样子是想多了,没有人这么想。

  比起水师,别人会更加戒备韦宝现在在辽东和山东取得的军权,韦宝直接控制的步军就超过了十万人以上,并且都是大明军队体系当中,精锐中的精锐。

  和十多万步军比起来,没人会在意几万水师。

  现在最大的阻碍是魏忠贤,这是韦宝一开始没有想到的。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